从十二大到十九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创新

2017-04-02 15:48肖贵清白云翔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建设

肖贵清 白云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术主持人:肖贵清)·

从十二大到十九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创新

肖贵清 白云翔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重视理论创新,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二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坚持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总结实践经验为基础,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总结实践经验为基础,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一、理论创新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创新都围绕开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理论创新鲜明的主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初步探索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这是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称谓。党的十二大报告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主题,虽然没有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但是报告通篇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之所以能取得许多方面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这在实质上阐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二大审时度势,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为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首要任务,党的十二大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坚持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在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推进,逐渐冲破僵化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基于已有建设成就,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明确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奋斗要求。伟大的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为了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依据。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为了解决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这一论断为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由其召开时中国所处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首先,在国内,八十年代末发生的一场政治风波延缓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犹疑徘徊的局面;其次,放眼世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上先后出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大政治事件,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一时间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认识到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郑重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并指出“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⑦《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在十四大报告中,党中央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的最可靠保证。这次大会从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上凝聚了全党共识,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功坚持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二十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十五大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谋划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部署和方案。这次全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报告的主题,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国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确立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江泽民在所做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建议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深刻回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社会关切,十五大的理论创新“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二十一世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是,我国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有效应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亟需加强和完善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党的十六大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发展实践中,为了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党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系统论述,为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指导和遵循;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明这一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和发展。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我们党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党的十八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扩充为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战略论断,立足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的发展实际,立足于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提升的客观现实,表征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时代气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开启了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又有力宣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建设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正是在这场深刻变革取得全方位成就的基础之上,党中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华民族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贯穿党的十九大全部理论创新的总依据。十九大最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释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蕴,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略,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突出标志,是党中央立足社会现实进行的正确评判,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这一矛盾的转化要求党和国家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勇气,顺乎民心民意。

二、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十二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基本路线的形成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做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全面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明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探索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我国还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现实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分析和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正式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了把握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强调“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党的十二大承续这一思想,提出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告诫全党如果忽视精神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经过五年深入实践,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被实践证明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一创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独特创造,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释放市场活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但同时又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了思想和手脚,为了突破这种矛盾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这个精辟论断消除了人们在思想上的顾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①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②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做法,但根本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既鼓励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提升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在坚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同时,提出具体指导新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十七大明确我国的发展道路应该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筑牢根基。党的十八大再次强化了这一要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目标,这一理想与我国传统社会“和为贵”、“尚和合”等思想精华相契合,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但是,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具备基本的社会制度保障和物质发展基础,根本不同于脱离现实的空想。胡锦涛指出:“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⑤《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9页。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主张的有力彰显,这一构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⑥《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页。,“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⑦《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5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创新。

(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凸显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通篇强调“人民”二字,有力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这一认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奋斗的崇高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但是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当下中国具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广泛现实基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坚持更好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第2版。,这一庄严承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为民本色,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的理论勇气和为民情怀。

三、理论创新的基础——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的根本标志。”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实践中,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重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谋划未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

(一)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注意吸取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又“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完成“一五计划”,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显著发展成就。但是,苏联高度计划集中的模式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弊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思想突出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所做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遗憾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国家工作逐渐偏离已有的正确认识,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不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反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遇更大挫折。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全党,这个教训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其次,对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是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丰富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并形成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包括在发展道路上,主张走自己的路,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在发展阶段上,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在根本任务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发展动力上,加快和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保证上,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外部条件上,通过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的把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这些实践经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基本经验的提炼升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是毛主席、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这个历史经验来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开展的伟大斗争,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开展的伟大实践。这个经验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最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但是因其自身条件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失败。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才出现了胜利的转机,经过党和人民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坚强有力地领导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站稳脚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正是从这两方面的经验出发,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和深化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进入二十一世纪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回答了在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在已有发展成就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审视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后,我国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社会活力获得极大激发,整个社会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活跃局面。但是,经过长期建设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收入分配差距呈拉大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务艰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首先有其一定的社会现实根源,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处在加快发展的阶段,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没有改变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协调发展的现实因素。但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深入思考在发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不合理举措,比如过于关注经济数据的增长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分配制度方面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充分审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

其次,总结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条件。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探索出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举措,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加以解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信仰,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加快城镇发展的同时,一贯强调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积累起一些协调城乡发展的有益经验;在缩小区域差距上,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为进一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进一步强调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实践经验为支撑,对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充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推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求变精神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着力探索破解难题;坚定不移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③《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人民日报》2013年2月25日第1版。;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力度空前,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以新发展理念为支撑,强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经验构成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这一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近4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更是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主持人语: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本栏目分别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的多维理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等四个方面约请相关学者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研究。

D220

A

1003-4145[2017]12-0005-08

2017-11-05

肖贵清(1959—),男,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云翔(1990—),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KDA04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婧)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