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2017-04-06 08:44越声
小演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黄平芦笙苗族

越声

我在贵州黔东南采风的时候,正巧遇到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李炳昌院长,他得知我有深入了解黔东南民歌的想法,就力荐学院旅游系的梁焰主任陪我去黄平县。梁主任告诉我,黄平县黄飘乡村民这几天正在海拔一千三百米的高坡上举行一年一度的芦笙会,期间会举行吹芦笙、跳芦笙比赛等活动,还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黔东南苗族民歌,这让我欣喜若狂。

旧州名胜美如画

黄平因地平“撅土为黄”而得名,离黔东南州府凯里只有五十九公里,地处地质板块断裂地带,是铝钒土矿、重晶石矿资源的富集地,也是目前贵州省唯一发现有冬虫夏草的地方。其历史文化悠久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且兰文化,素有“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之美誉,史称“黄平在黔為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

黄平的美丽,美在迷人的自然风光;黄平的神奇,奇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这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节日盛多,苗族、革家人等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悠扬的民歌和华丽的民族服饰远播中外,素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泥哨艺术之乡”和“贵州省长寿之乡”之称。

在黄平,我听说了与“夜郎自大”故事齐名的“且兰黄平”的美丽传说。夜郎因司马迁的名人效应而名扬四海,且兰则以它独有的美丽神秘而誉满全球。

相传,且兰国的始皇是一位女王,她貌若天仙,美丽绝伦,连太阳和月亮都慕名下界与她谈情说爱,所以才有了后来与之类似的苗族女神仰阿莎的美丽传说。古且兰国历史悠久,早在楚顷襄王时期就有“庄乔溯沅水而上,达且兰”的文字记载。

说且兰,议黄平,最亮的看点是古都旧州,当地苗语、革家语称旧州为“王简”和“旺珍”,翻译成汉语都是“皇城”之意,即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的天官寨就是古且兰国的历史遗迹。三国名将马超之子马忠曾任当时郡治在旧州的郡太守,由此可见旧州地理位置之重要。清代王孚镰在《牂牁江辩》中曰:“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从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的确,这样的旧州能成为古国之都也不足为奇。

典雅别致的砖木结构房屋、外窄内深的房屋构造、造型美观独特的封火隔离墙,这些构成了旧州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城内街道宽阔,屋舍栉比,店铺林立,一道道马头墙整齐排列,别具风韵。这里有古殿宇、古楼堂、古寺庙、古巷道、古桥梁、古码头、古泉井等历史文化古迹,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川主庙、关帝庙、天主教堂、天后宫、文昌宫、仁寿宫、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等古建筑。临街建筑多为由封火墙围成的印子屋,装修典雅,雕刻精美,极富特色,以卢氏宅院、朱氏宅院、杨氏宅院和罗氏宅院的构筑最为精巧。

旧州原有唐代古刹宝相寺、宋代古刹宝珠寺、元代道观福智观、明初庙宇太平寺,是巴蜀、湘鄂等外来文化、宗教与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融合的产物。城内有宏伟壮观的“九宫八庙三庵四阁”和古朴玲珑的民居群,历史街区西上街保留了明清古镇风格,城郊有清代“十六佳境”,城西有世外桃源般的朱家山原始森林,城东是自然艺术长廊舞阳河大峡谷。旧州被旅游专家誉为“金盆(大坝)、银碗(舞阳湖)、圣水(温泉)、明珠(古镇)”。

城外有社稷坛、山川坛、厉坛及关隘,河上建有福众桥。明朝宣德年间,舞阳河施秉至黄平段因山岩崩塌阻航,工程艰巨,“若要此洞开,除非诸葛来”,于是此处取名“诸葛洞”。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凿开诸葛洞,船可直达旧州。自此以后,湖广、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客商云集于此,商业活跃,市井繁华,成为重要的水陆码头。

黔南第一洞天

飞云崖亦称“飞云洞”,位于黄平县城东北十二公里处,距今已有五百六十年的历史,是一处融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飞云崖东坡山麓崖间有一天然巨型穹隆垂吊钟乳石,玲珑异状似云腾飞,故得此名。崖上有一棵苍劲高大的柏香树悬长在崖间石缝中,堪称绝景,文人墨客对此屡屡称颂,柏香树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流逝、酷暑严寒,依然枝繁叶茂,笑指蓝天。飞云崖林木蓊郁,溪流娟秀,峰石奇魂,鸟语花香,景色优美。明朝(1443年)游僧德彬在此创建月潭寺,后经历代修缮,遂形成一组兼融宗教与民族建筑风格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有大雄宝殿、接引阁、藏经楼、云在堂、养云阁(大官厅)、小官厅、圣果亭、幽云亭、滴翠亭、碑亭、长廊以及飞云牌坊、月潭寺牌坊等。

这些亭台楼阁、殿宇厅堂或建于山巅,或嵌驻崖壁,飞檐翘角,雕梁画柱,参差错落,把飞云崖装点得更加绚丽壮观,由此赢得“贵州第一名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盛赞:“天下之山,聚与云贵,云贵之秀,萃与斯崖。”清代学者、云贵总督吴振域盛赞:“西湖甲天下,奇妙无此山!”清朝重臣和珅、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留墨于此,当年闻一多先生路过此地时曾赞叹不已,并亲自作画一幅,著名作家冯骥才留下“黄平美无涯”的神来之笔。

在黔境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述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等,故人又将其誉为贵州的“文化富矿”。这里每年还有盛况空前的四月八民族聚会,会期人山人海,各种民族歌舞、斗牛、赛马等节目异彩纷呈,民族风情浓郁。2006年,飞云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涵养水源区和天然生态屏障,黄平的奇山秀水铸就了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

在歌舞之乡感受苗族风情

黄平谷陇镇的芦笙会是贵州最大的苗族民间集会,谷陇芦笙会场也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芦笙场。芦笙会从农历9月27日开始至29日结束,集会共三天时间,参加人数最多时可达八九万人。芦笙会的主要活动有吹笙、踩舞、赛马、斗牛、斗鸟、对歌、游方等,苗族人用这些方式庆祝一年辛勤劳作换来的丰收。

节日前夕,苗族人家家户户都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和朋友。妇女们赶制苗族盛装,男人们抓紧养马、喂牯牛,青年小伙子们则修整添置芦笙,以便参加隆重的芦笙集会。

芦笙会上,苗家姑娘们换上节日盛装,佩戴银饰,个个光艳照人。中老年和青年男子五人一组、十人一排地吹芦笙,年轻姑娘们则排成一排跟在后面,随着芦笙的节奏起舞,客人们都称赞道:“这真是一年一度的苗族服饰表演和舞蹈表演啊!”

赛马场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声,吆喝阵阵;斗牛场上,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牯牛被主人牵着进场,常常哨声未落,两头牛就箭一般地冲向对方,“咣”一声巨响,牛头相撞,实力相当的非斗个你死我活不可,自知不敌者撒开四蹄,冲散围观人群拼命逃跑,胜者紧追,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热闹非凡;歌舞场上,歌声悠扬,掌声阵阵;斗鸟林中,画眉声清脆悦耳……好一派热闹的节日景象啊!

黃平既是歌舞之乡、旅游之乡,更是民族饮食文化之乡。勤劳智慧的苗族人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风味食品和灿烂的民族饮食文化,成为中国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其中,以苗族狗肉汤锅、苗族鸡稀饭、苗家酸汤鱼、苗家酸辣牛杂火锅等民族特色饮食最具代表性。

射日英雄羿的后代

采风中,我得知黄平居住着鲜为人知的革家人。据统计,全国革家人总数为五万余人,而黄平县境内就有两万一千多人,其中望坝村有三百零八户、一千四百余人,是黄平少有的几个革家人高度集中的地方之一。

据当地人说,革家先民是古僚族的一个支系,如今仍完整保留着古僚族的椎髻斑衣等特征。他们居住在一片深山老林环抱的村落里,自称“哥摩”,汉族称“革兜”、“革家”,苗族称“嘎斗”。革家人千百年来崇拜太阳,供奉弓箭,身着铠甲式服饰,祭祀祖鼓,被誉为上古传说中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

革家人至今仍保留着祖先沿袭下来的氏族制度,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歌舞和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

革家人服饰男简女繁,颇为讲究,分便装和盛装两种。盛装是用手工制成的精巧蜡花绣花衣,包括红缨珠帽、发髻、花冠帕、蜡花衣、贯首衣、围裙片、围腰片、百褶裙、红绑腿、袜子、高钉刺衲帮鞋等;便装则朴素大方、实用美观,不论是在田间劳动生产,还是在山野采集肩挑都十分方便。少女头戴红缨帽,妇女则戴花冠帕,罩以贯首飘铠,下着百褶短裙,腰系流苏围裙片,颈配玲珑银饰,小腿裹以红色刺绣绑腿。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革家女孩从八九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点蜡,十七八岁便独具匠心,成为蜡染能手。而黄平也因此被誉为“蜡染之乡”,是贵州三大蜡染基地之一。

革家人喜欢唱歌,唱酒歌、古歌时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有丰富的诗歌词藻,善于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诗歌的含义;唱山歌、情歌时一部分人用民族语,也有一些年轻人喜欢用汉语演唱,但曲调则使用革家人自己特有的形式。

那天我去做客,却见大门紧闭,难道是不欢迎我的到来吗?当然不是。按照当地的习俗,门外的客人要唱革家古歌《开门歌》。我不会唱,只能让陪同的当地朋友代劳:“白天阳光明,照射明明葱蒜园,主家老人拴门两头紧,我变蛐善蜘蛛钻进来。”唱完后,主人才把门打开。进门后,屋里有一张小桌,桌上摆两碗肉、一壶酒,宾主人人都要干杯。

谢别临行前也是如此,客人要唱谢别古歌《发脚歌》:“哪个知时辰?主家老人才知道时辰。摆肉两碗,摆酒两杯,因我们来时间很久,多谢主人,我们将回程。”干杯离别时,客人还要过几道酒卡。头道酒卡在门内,这时还要唱《辞别歌》:“土茯苓叶开花哟,花开茯苓叶亮晃晃哟,我们一来转瞬晃一眼哟嗨哟,留下脚印踩在他乡哟嗨哟!”二道酒卡在门外,三道在门槛,四道在石阶,五道在院坝,六道在路旁……每道酒卡均有两人手持酒壶、酒杯,另有几位身强力壮的中青年在一旁守护。客人每到一道酒卡,唱歌干杯后方能过卡。为了给客人留下深情厚意,有时还将酒洒在客人的衣领和头上,接着跳拍手舞、板凳舞、扫把舞,舞步错者要罚酒。

望坝革家寨里的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优美欢快的芦笙舞、板凳舞、棍舞,婉约嘹亮的古歌、情歌、对歌,在寨子里吃饭时还有老人唱给我听呢。

名人辈出的红色革命圣地

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许多名人志士、政客文人都与黄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这里是大文豪郭沫若的母亲杜遨珍的故乡、清代天津知府石赞清的出生地,这里有当今闻名海内外的“常氏三兄弟”——原中国儿童剧院院长常学墉、电影表演艺术家常学圣、木叶演奏家常学贤,还有近年来在央视频频露脸、蜚声而起的“王家三杰女”——国家级歌唱演员阿桑、阿依、阿多。

黄平还出了一个在贵州境内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他就是驻镇远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1日,勃沙特因衣着特殊而被红军拦截,红军从其身上搜到一张法文版地图。军团长萧克从图案上得知这是一张红军急需的贵州地图,遂向他讲述中国革命的目的,并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勃沙特跟随红军到旧州,在军团司令部将地图用汉语向萧克进行了翻译。这张地图在红军转战贵州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红军顺利走出贵州,挺进云南。勃沙特回到法国后,撰写了很多赞扬和怀念中国红军的文章,并向世界宣传红军精神,他对中国红军的介绍甚至早于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神灵之手》是第一本外国作者介绍中国红军的书。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指挥的战机每天数百架次地从旧州机场起飞抗击日寇,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旧州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红色革命圣地。

猜你喜欢
黄平芦笙苗族
联合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与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岜沙芦笙节
补妆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你好,芦笙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根性文化的芦笙
凭啥挨着局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