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之于音乐人才的全面发展职能:意义、反思与建议

2017-04-07 13:46李京玉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音乐剧全面发展反思

李京玉

摘要: 音乐剧,是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等一系列元素的有机整體。它对音乐人才具有益智、怡情、扬善与审美的全面发展职能。就“益智”而言,它能调动生命之能量,成就有创造力的人。其方法是广阅以穷照,激发形象思维;观摩而慎思,诱发兴趣欲望;改变评价方式,尊重多元创造。就“怡情”而言,它能激发积极情感,成就温暖的人。其方法是以创编怡情,以表演怡情,以欣赏怡情。就“扬善”而言,它能激发良知良能,成就有德性的人。其方法是引入价值元素,重视实践体验,使学生明善恶,行善举。就“审美”而言,它使人享受自由,成就会生活的人。其方法是,摆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孕育出纯粹的音乐剧作品,提供音乐剧的表演平台。

关键词:音乐剧;音乐人才;全面发展;意义;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49-06

广义的音乐剧,只要是以音乐为核心,综合其它舞台表演元素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音乐剧。狭义的音乐剧就是从音乐喜剧和美国歌舞剧两条线索发展而来的,它包括三大要素,戏剧、音乐以及舞蹈。它是一种通过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创作和舞美等一系列元素的有机整合,综合地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传播观念的表演艺术[1]。音乐剧凝聚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知识,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现代性、商业性、灵活性、包容性等特征,对音乐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开拓受教育者的专业水平,而且能促进其思维、想象、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专业综合素养,使音乐专业人才成为有创造力、有道德、会生活、懂温暖的人。

一、益智:成就有创造力的人

智,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原始生命能量由内向外的绵延,是人与生俱来的独特潜能的自然释放。它是人在意识层面能感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想象力的跃跃欲试。爱因斯坦如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2]。因此,智,作为生命力量的独特奇迹,它变化生长,生生不息,不断绵延。正如罗杰斯强调的:“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状况下,乃是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生命在最丰富而又是最有价值的时刻,一定是个流动的过程。”[3]用教育的术语解释,智就是生命在运行与释放过程中创造力量的绵延与呈现,具体表现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内容形式,其核心是创造力,其它智力要素是创造力的基础。

音乐剧之于智,在于它能调动生命之积极能量,使音乐人才成为有创造力的人。第一,音乐剧以形象思维开启想象与创造之门。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形象思维是开启创造思维的钥匙,科学活动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活动源于形象思维,成于创造思维,终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说,他的科学成就源于音乐的启发,他的科学成就与他酷爱音乐不能说没有关系。音乐剧的创作、训练、表演等实践过程源于形象思维,凝聚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符合从形象思维到创造思维的规律。第二,音乐剧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了生态环境。音乐剧是一项综合复杂的舞台表演艺术,其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等,具有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综合性特征。音乐剧题材丰富多样,编剧可以不拘一格,古今穿插,表现手段可以立体灵活,有机关联。正是这种综合性、多元性、灵活性、包容性特点,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第三,音乐剧具有激活已有经验与整合自然美的作用。音乐剧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大自然中变化无穷的旋律、动人心弦的节奏,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型、冲击心灵的舞蹈动作,能激活认知结构中多样的、独立的经验与信息,将经验体系激活,引发综合、比较与分析的思维活动。

然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一直存在与创造思维形成规律相悖的严重问题。第一,过度的音乐职业化,遮蔽了音乐人才的通识基础。由于音乐教育长期秉持专才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封闭,重视科目纵深,忽视横向联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教育综合能力不强。第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中,综合性、创新性课程缺乏,阻碍了学生自主摸索与实践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难以彰显。正如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如是说:“我们的艺术家非常聪敏,但又颇为愚昧无知。”[4]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才有技能,无智慧。第三,长期缺乏一种综合的艺术生态,遮蔽了音乐人才的创造能力。比如舞蹈方向的毕业生无法在中小学上好一堂音乐课,声乐方向的毕业生无法组织课外舞蹈队、器乐排练队,更无力创造性地组织编排情景剧。过度机械而单一的技能强化刺激,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缺乏对艺术外在与内在精神的综合性的了解,使学生呈现单面人的特征。

如何以音乐剧为切入点,有效促进音乐人才智的发展呢?第一,广阅以穷照,激发形象思维。智的发展如同“采集”,这里的“采集”,不只是知识原料,而是要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为了提高“采集”的效率,学习者需要大量阅读音乐剧本与现场观看表演,了解音乐剧中的艺术模式和角色习性,在博学中不断探索发现,总结经验,获得智慧。第二,观摩而慎思,诱发兴趣欲望。即在音乐剧的观看、模仿、尝试、表演中,使主体体验、慎思与表达,进入了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学习状态。弗洛姆说过:“任意的毫无兴趣的观察很难产生有效的知识。理智所提出的一切问题都是由我们的兴趣所决定的。假如兴趣与理性相结合的话,那么,这种兴趣不是与知识对立的,而是知识的条件。”[5]第三,尊重多元性,改变评价方式。通过自我反思评价与相互对话评价,引导学生音乐能力向多元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成立多个音乐剧创作小组,为学生提供音乐剧的创编、展现与评论的平台。“实现学生精神自制,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生命能量绵延与自我、自强、自主的意识驱动之下,通过反思、冥想、体验、顿悟、创造和总结,来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6]。在阅读与观看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与艺术评论,激发主体性,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性的艺术能力与方法。

二、怡情:成就温暖的人

情,包括情绪,情感和激情,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其本质也和智一样,是生命与生俱来的,与智合而为一的混沌的原始冲动和心理活动。情在我国古代,包含“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内容。情感是需要教育的,其教育的目的在于过滤“欲”中之杂质,消弭“怒、哀、惧、恶”等消极情感,张扬“喜、爱”等积极情感。正如梁启超所认为的那样,情感教育“不外将情感的善与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7]。教育中的情,主要是主体间的精神交感、心灵融通,这种交感与融通是一种心灵的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大家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因此它是一种共主体教育,生成了交互主体性”[8]。可见,情之于教育,能促进心灵的互感,团结协作与爱的氛围。

音乐剧之于情,在于它能激发人的身心的愉悦、体验、互动等积极的情感活动。第一,音乐剧能在心灵醇正中孕育积极情感。音乐剧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亲身参与音乐剧的综合性活动之中,在编、唱与演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去领悟、感受才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心灵与情感的交融。席勒曾说过,剧院给每一个渴望活动的精神一个展现的领域,不使个别精神过度紧张,使理智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與最高尚的娱乐结合起来。第二,音乐剧能以艺术形象及其创作过程激发情感。音乐剧就是通过情感丰富的形象感染诉诸人的,其剧本的创作、演唱与舞蹈是情感的抒发,经过理智的加工,情感的释放,凝聚为情感复杂的艺术形象。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指出:“音乐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9]第三,音乐剧能养成互动、共鸣、博爱与崇高的情感世界。音乐剧的形象思维,能够激起对人类崇高行为的愿望,学习者把所思所想通过创作、歌唱与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与人分享,从而把人融入互动、共鸣、博爱与崇高的艺术世界,实现音乐剧的艺术任务和效果。

然而,我国音乐人才培养,长期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的现象。第一,单调重复的技能训练抑制情感。现代的音乐人才培养,与工业时代初期血汗工厂的劳动没有区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同一种方式,反复地操作同一台“机器”(乐器),长年累月,如何不叫人心灵麻木、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第二,缺乏“我-他”情感融合与心灵互动的心理关系。在表演现场如何与众多观众交流?在音乐剧表演时又如何与其它表演者沟通?很多音乐表演者当临舞台现场时,会与平时个人的表演状态大相径庭,只要面对镜头,他就会大脑“短路”,莫名惊慌与无所适从。许多专家都认同,国外很多大学生能歌善舞,能拉会唱,多才多艺,有非常全面深厚的音乐表演力,但国内很多优秀的音乐专业学生往往缺少音乐情感培养,缺乏舞台表演人际互动与情感的关注,虽然有娴熟的专业技能,但艺术表现力不足,主要是情感表现力的缺乏,难以有艺术共鸣的效果。第三,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体性。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许多方面只注重人的技能发展,甚至评价也只是片面强调以单项技能竞赛为中心。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是强调认知,摒弃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10]。我们否定了自身最重要的部分,即情感的魅力,以及它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性、互动性与综合性力量。

以音乐剧怡情,最好的方法就在于,让学生热爱音乐剧并参与其全过程。第一,创编怡情。音乐剧的创编,出自学生对音乐剧的热爱,它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音乐剧情感为基本动力,使其流动于创作活动过程,在情感力量中形成自己的音乐剧知识与能力。情能突破旧的思维体系,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新的视听效果,成就艺术精品。第二,表演怡情。音乐剧的表演过程,能调动剧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模仿、表演人物角色,渗透了主体的情感体验,表演不仅是技术与能力的展现,而且是自己丰富情感的流露。“表演者的音乐理解力,不是通过传统的知识的教与授受来展现的,而是通过身体的表演与表演行动的协调得以展现的。也即多数演员是以非语言的形式在行动中思考、行动中反思并且在行动中认识的”[11]。第三,欣赏怡情。在音乐剧编创全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欣赏与表达音乐剧蕴含的情感,感受音乐剧的主题所表达的冷暖人生与人情世故,在欣赏中体验爱与恨、忧与愁、柔与刚,退与进,成就综合的人文艺术素养。教师专业化的世界,它需要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感受与体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自我实践的理解和改善[12]。

三、扬善:成就有德性的人

善,即是生命中天生的良能与本性,又是社会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内化成人的良知和品性。所以,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即美德”道出了善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的最完善、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教育的崇高目的。所以,《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赫尔巴特也特别强调,教育的崇高目的与惟一目的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甚至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崇高与唯一目的。善,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的目的,更是人的目的。它使人不断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社会价值,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每日向着未来的阳光昂首阔步。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激发人之善,使人心灵澄明,情操高尚,志趣高雅,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性的人。

音乐剧之于善,在于它有扬善之功。第一,激发良能。孔子倡导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优秀的音乐剧能唤醒人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等人性的善,以陶冶人格。第二,净化灵魂。荀子所认为的音乐具有“广教化,美风俗”之功用就是此理。音乐剧比较真实地展现生活中诸多小人物的生活常态,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弘扬人性中的奉献、勤劳、朴素、纯真、博爱与谦逊等品性,贬斥人性中的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等原罪。所以,音乐剧是一面高级种类的社会镜子,它可以使蠢人自省,使聪明人变得智慧。第三,完善人格。孔子有妙言曰,“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有德性的人,从学诗开始,在学礼中自立,在学乐中完成其道德。音乐剧借助美的形象、美的感召力打动人的心灵、影响人的信念与理想;音乐剧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人格的,而是使人在至高无上的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心甘情愿地唤醒内在的善良与接受外在的美德的。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然而,我们当前的问题在于,功利的目的束缚住了“至善”的手脚,艺术所需要的那颗自由心灵被世俗的灰尘蒙蔽。第一,音乐指向为物质利益与商业意图,许多音乐人把艺术当作谋生的手段,艺术成了发财致富的路径,音乐具有浓重的商业意味,难以使人回归内心,难以致良知,最终使人无法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技术理性与商业主义使音乐教育蕴含的善的教育价值被模糊。一般说来,音乐通过“人生常态”表现“人之常情、人之常理”的题材与故事,更能引起绝大多数人深切关注,并且不会存在情感阻隔与理解障碍,从而产生对观众的很强的亲和力。但是,这样的内容与方法目前没有成为我们音乐教育的重点。第三,音乐教育注重外在强化,缺乏内在心灵的升华。本来,“音乐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13]。当道德不能以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出现并发生作用,使善心不再以感性的形式展现自身,而是沉淀在技术理性形式之下,以原则和规范的形式出现并发生作用时,不能借助音乐的道德价值与艺术感染力,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使灵魂在音乐教育中熏陶升华。正如克里希那穆提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者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14]。我们如何在音乐剧中,尽力促进学生辨善恶,致良知,成善行。第一,在音乐剧中引入价值元素,使学生明辨善恶。即通过音乐剧所陈述与创编的故事,通过剧中人物命运、生存场景与人生坎坷,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获得善恶的基本属性与特征,深化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思考,清楚社会关系与道德伦理,启迪其人生智慧。第二,在音乐剧中重视实践与体验,身体力行。一定的善的认识只有在相应的感知与思维参与下,才能变成相应的良知与情感。运用音乐剧,通过人间真实、朴质的情感交流,揭示“人之常情”,引发最广大层面的情感共鸣;可以使学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命题的启示和领悟,使生动的形象的变为理性的沉思,使愚者自省,心地明亮;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道德判断,使道德理性沉淀为道德智慧,自主抑制和消除消极邪恶的情感,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

四、审美:成就会生活的人

审美,是人的最基本、最纯粹的愉悦与“好玩”的能力,是人身心自由的一种和谐状态,也是人生品质与意义的最高境界。“它把人引向一种长期、健康、创造性的生活,使你用生命感知事物趣味,体现生命的独特性与一次性的奇迹。”[15]审美之于教育,它是其教育的理想过程和最佳状态,蕴含着美的鉴赏、表现与创造,它无关物欲、权力与名誉。所以,王国维先生如是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16](P162)。“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17]。审美需要教育的启迪、唤醒、激励。审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人的审美品性就会被遗失,人的内在深厚的自由挚情就会被忽略,最终会丧失人生幸福的基本能力和品性。审美生活的本质,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好玩”,是一种觉悟、体验与欣赏生命之美的自由过程,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显现[18]。

音乐剧之于审美,可使你品味自由、陶冶情操、享受创造,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方面,音乐剧可以使你忘情于物利,把人引入一种崇高的自由境界。自由是审美的条件,也是审美的状态,它与创造、怡情等精神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另一方面,音乐剧可以醇灵魂,强体魄,把人引入心灵纯洁和体魄健美的交感和谐状态。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古板、空洞与机械的教条,而是心灵的交流与肉体能量释放的交感过程。它“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它主要诉诸于感性”[19](P91)。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19](P91)。总之,音乐剧的力量在于审美的力量,它使人的精神变得丰盈和富足,使理论的严肃性与生动性、说服性与感染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音乐教育的过分技术化,使之失去了审美品性,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最大荒诞。一方面,音乐教育过分强调技术而忽略艺术,已经丧失了审美的职能。如钢琴学习的反复动作,声乐中强调如何唱出高音等,片面地操纵一个乐器或声乐技巧,已经使音乐失去了审美中的“好玩”的原始趣味。你可能得到了音乐技术,却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文化性格与人生意义。在现在的音乐人才中,面对“终身局于利害之桎梏中,而不知美之为何物者,则滔滔皆是”[16](P54)。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具有浓烈的“斗牛”式的竞争气氛。各种比赛、获奖、考级、考证等,使音乐教育演绎为与竞争挂钩,与利益与产业相连,结果音乐教育给人间带来的不是审美情趣,而是嫉妒、挫折、压力、仇恨与恐惧等等。这与崇高的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许多人由于热爱音乐而从事音乐,最后却被枯燥的、琢磨不透的反复训练磨掉了热爱音乐的初心。我们培养的音乐人才中,很多人技能很好,但其表演却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鳴。

如何通过音乐剧使人成为有艺术品味、气质高雅、会享受生活的人呢?它既需要自由空灵的审美环境,又需要实践性艺术表演平台,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第一,摆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之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浇灌,音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传情达意,审美言志。蔡元培的至理名言仍然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第二,在自由空灵的审美境界中,孕育出纯粹的音乐剧作品。艺术家往往在自由的时光里摇摇晃晃,写写画画,翻阅资料、思考顿悟、偶尔捕捉到灵感。接下来还可以聊聊心得,讲讲故事,分享八卦,跟同学玩,在放松中纵情想象。这样的生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就像弗兰克·富里迪说过的那样:“一定程度的超然对获得观点和创造性至关重要。”[20]第三,提供音乐剧的表演平台。音乐剧的重要环节是创编、唱歌与舞蹈的表演,通过身体与心灵融合,使“身体与情感水乳交融,身体表达情感,情感会激发行动”[21]。实际上,音乐剧的表演,不仅实现学生身心能量的交融,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公正、勇敢、理性和韵律之美。

参考文献

[1] 劉洋君.探究音乐剧的艺术特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6):55.

[2]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59.

[4] 王凌燕.浅谈舞蹈与形象思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80.

[5] [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58一159.

[6] 唐松林,刘丹丹.县城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模式分析:外援型与内生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5):172.

[7]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册[M].中华书局,1941:71.

[8] 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2-93.

[9] 郑岁黎.论理智和情感——弗洛伊德创作观解读[J].文学评论,2010(10):90.

[10] 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68.

[11] [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54.

[12] 唐松林,王晨.从机械论到生命论:教师专业化的哲学转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0.

[13] 王磊.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4] [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5.

[15] 唐松林,邓洁隽.论科学研究的审美性质[J].大学教育科学,2015(4):8.

[16] 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62.

[17] 王国维.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18] 唐松林,魏婷婷.学术共同体的契约精神:本质、背离与回归[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75.

[19] 庚荣.从崇高、悲剧美、爱国主义到德育教学[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91.

[20] [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6.

[21] 唐松林,范春香.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J].教育研究,2012(4):98.

猜你喜欢
音乐剧全面发展反思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