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

2017-04-07 15:29孟彦洪成文
高教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识书院学院

孟彦+洪成文

摘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流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要求包括对能力和精神的双重标准。书院制有助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成为我国“双一流”目标实现的基础保障,因此科学引导书院制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书院发展过程中因仓促实施,且设计缺乏科学性,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书院建设的目的和方式做出及时反思,找出未来健康发展的路径,以便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借鉴,对于建设“双一流”高校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书院制;高校改革;教育理念;文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强调了“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并将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可见,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强调了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双重要求,而书院制的健康发展将作为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仍不完善,所进行的通识教育未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反映了以“通识教育”为主的书院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一旦将现行书院制的发展问题准确认清,高校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指日可待。本文将首先介绍我国目前高校书院发展的背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书院良性发展的策略,为未来书院的健康长远发展提出展望。

自我国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陆续以开展通识教育为目的试行书院制管理模式以来,我国(大陆)高校书院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目前关于书院制改革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主要依托于英美住宿学院制的模式。国外的住宿学院制主要是将宿舍作为学生管理的平台,将宿舍作為活动的主要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但我国在借鉴基础上发展的书院制在实践中遇到一系列难题。

一、我国大学书院发展的背景分析

从2005年至今,我国先后有几十所大学尝试了成立书院或者开展书院制改革活动,如复旦大学陆续成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分别是以复旦大学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开启了我国书院制改革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成立“学而书院”;清华大学2013年启动建设“苏世民书院”,成立苏世民学者项目,采用开放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跨学科素质培养、生活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书院式教学模式,2016年完成首届招生工作,学生于秋季入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也进行了书院制改革,为发展通识教育服务。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海峡两岸高校成立“高校书院联盟”,书院制改革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各大高校建设书院的热情和发展给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改革提供了土壤,以学生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逐渐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在如此短暂的时间纷纷成立书院,发展书院的动力是什么,书院能否成功助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引入

1995年,我国开始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迅速开展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21世纪初,学者开始将焦点转向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模式,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在这个时期,北京大学成立元培书院,浙江大学成立求是学院等,高校充分认同实施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2005年,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体制的问题凸显出来,国家和大学开始反思自身,迫切需要寻求培养杰出人才的路径,即开展既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又培养道德品质的通识教育更加紧迫。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对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国家对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高校也迫切需要寻求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发展目标。最后,我国高校长期的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和视野偏狭,也为通识教育的引入提供了客观必要性。总而言之,20年来教育发展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成为书院制改革的充分条件。

·教育管理·1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 (二)国内外同行发展经验的借鉴

书院制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传统书院,也不是简单的学生宿舍安排。书院是一种起始于牛津、剑桥,拓展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特别教育安排方式。该方式是基于书院这一物理空间,融人格塑造、人才发展和团队文化于一体,且平行于学术性学院学系培养机制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寄宿制学院奠定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长期位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地位,美国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分工,也为耶鲁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保障学生培养质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贡献。2004年,我国14所顶尖大学校长前往耶鲁大学参加培训,充分了解了耶鲁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以及通识教育开展的经验,这次活动成为国内书院制改革的催化剂。香港中文大学开启书院制长达半个多世纪,目前共有九所书院,这也成为我国“书院” 制改革名称由来的重要参考。于是乎,学术界几乎达成共识:非书院制,难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二、 我国大学书院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书院建设的蓬勃发展,学校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书院建设,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国在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上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可以从与国际住宿学院相比较、与传统书院相比较、与学院和宿舍等一般管理实践相比较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借鉴国际经验中的国别特点

我国几千年形成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国外高校已经长期充分发展成以学生为主的培养理念。在实施书院制改革过程中,实践的背景、过程和难度差异明显,而我国目前仍停留在方案和目标上的哗众取宠,认为只要改革是以参照国外经验实现通识教育即可,而并未真正考虑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教育、服务和学生发展的效果,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管理模式罢了。

现实情况下存在两种矛盾。首先,在观念上,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与国外书院制以学生专才和通识为主的宿舍管理理念产生矛盾,大学并未合理处理好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际管理过程中仍以学院或专业为依托进行管理,书院被架空为形式上的说辞,书院制的本来目的未能充分实现,导致学生消极看待书院及相关活动。其次,在管理规范上,我国高校书院管理组织制度松散与书院运行所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相矛盾,需要建构的空间很大。以国内书院制改革比较突出的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其2011年成立的致仁书院的组织架构包括院长、学术副院长、行政副院长、导师和书院辅导员。若与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相比较,足见其架构的粗糙。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的组织结构不仅完善精巧,而且分工明确,详见图1[1]。

我国高校书院配备的专业资源较少,配备的辅导员和导师仍以服务于学院为主要目标,而国外高校在书院管理过程中专门设置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且密切协作。例如耶鲁大学设置书院教务长,对学生进行学术和生活上的双重指导,并在院内提供住房,与学生同吃同住,便于了解学生,更有助于开展管理工作。另外,耶鲁大学选举学生管理员和学生代表,使学生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学习比接受导师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二)忽略书院的办学精髓

作为现代大学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补充,书院的最大价值在于培育一种文化,通过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学业和道德品性、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也是书院的精髓所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曾在阐述大学理念时提出:“一流的大学,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有意无意的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2]劍桥大学目前拥有31所书院,这31所书院形成了31种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书院造就了剑桥大学整体的发展。可见,文化的塑造应该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而书院在实现这一使命上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大陆在建设书院时仍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核”,也成为书院建设过程中未取得显著成效的主要制约因素[3]。

不同的文化特色是通过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活动内容来体现的,而我国大陆高校在具体课程内容上千篇一律,并未体现书院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复旦大学的五所书院虽然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活动,但是在办院理念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和区分,只是将传统的学生活动以书院的形式集结在一起,未体现文化特色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书院几近于宿舍,文化这一内核几乎是空的。

(三)忽略书院管理与学院管理的差异性

书院与学院的管理不同,两者有着各自的分工,虽互不隶属,但互不冲突,共同完成大学使命。在发展基础上,大学里的学院是以学科来划分,而书院是以文化基础而形成的,书院的建设是跨学科、跨院系、跨年级的;在工作分工方面,学院负责的是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而书院是学生日常生活、通识课程和非学术形式的教育;在管理模式上,学院是以院长为首的各自专业/系/所遵照一定的教学标准和学术规范而管理,而书院是以文化社区为依托,设置书院培养目标,为来自不同学科/系/所的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环境,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耶鲁大学形成了矩阵式结构(见图2),避免了住宿学院与学院管理之间的矛盾冲突,发挥互补的作用。

我国大陆高校的书院建设忽略与学院管理的区别,一是学生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造成学院和书院互相推卸责任;二是学院和书院的内容设置不清晰,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同时受学院和书院的双重束缚,未能实现跨学科、跨院系的学习。

(四)忽略书院与宿舍管理的差异性

书院的设计虽然是以宿舍为空间,但是与传统的宿舍管理差异较大。传统的宿舍管理是保障学生的生活便利和安全,是学生的生活空间,而书院是保障学习和生活两大方面的活动平台,是学生的文化空间,且教育目的的实现更加重要。高校书院应该避免采用类似传统宿舍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所书院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设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和空间资源,举办书院活动,形成书院文化等。书院几乎可以称为一所小型学校。

从建设经费来看,宿舍管理属于学校的后勤保障,主要经费来源是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而书院建设的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除接受政府拨款之外,其主要渠道是接受社会捐赠。接受私人或组织捐赠而建设一所书院,并将捐赠者冠名为书院的名称,是书院发展的典型特点。如剑桥大学的沃福森书院(Wolfson College)就是由沃福森基金会(Wolfson Foundation)支持建立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是由邵逸夫所捐赠创办。目前我国大陆的书院建设在利用社会捐赠方面力度不够,缺少了维护书院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成为制约书院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最终书院不得不沦为宿舍空间上的管理,忽略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与传统的宿舍管理并无差异性。

三、高校书院良性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科学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传统书院建设经验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出现竞相进行书院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很多高校仍处于观摩和试验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书院发展更应该建立在借鉴英美高校成功的书院改革经验上,并且考虑我国的实际发展特点。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寄宿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英国高校长期形成的自治传统和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耶鲁大学是在1828年就提出通识教育发展理念、学校开始减少招生计划的情况下而正式开展住宿学院计划的。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专业和系科为基础安排学生的住宿和学习活动,书院的建设首先需要变革这一管理模式,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一大冲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成为最大的阻碍。因此,我国高校在学习英美经验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循序渐进,避免两者冲突,实现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要学习英美书院完善的组织机构,二要设置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三要在传统宿舍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不是彻底推翻传统宿舍的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书院对于道德建设的经验也值得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参考。胡适曾认为书院被废止是“中国一大不幸事”[4]。我国传统书院自唐朝萌芽至清朝繁荣发展,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学术自由”的原则。书院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大师代表朱熹提出“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和“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分别体现了传统书院教学中对道德培养和自由的学习精神的宣扬,这是我国书院制改革中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传统。简单套用西方模式建设书院是行不通的,忽视挖掘我国传统书院的精髓和传统文化,书院制的建设一定不会走远。

(二)重视高校书院文化的培育

书院发展的精髓在于文化的建设,高校书院文化的建设是形成书院的首要标准。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我国目前高校发展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采取相同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忽略个体差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书院文化建设中需要首先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同时扩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权限,提高自治程度。师生关系由原来的课堂传授式的控制和管理改为师生朝夕相处、平等对话和相互辩论的模式,教师不仅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生活保障、道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关注。

2.德育为主的发展内容

书院是以培养全才为目标的组织结构,道德作为首要目标,将德育嵌入书院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学院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书院须发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学院目标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的使命。例如,北京大学2015年发起的“博雅计划”,目的是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强调了对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筹资为主的发展方式

书院的发展是独立于学院之外,将筹资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至关重要,一方面减少学校发展负担,另一方面给予书院充分的发展自由。书院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活动空间,书院文化影响下的学生对书院具有深厚的感情,不仅表现在与教师同学关系更加密切,也表现在对书院未来的发展,学生成为向书院捐赠的潜力群体,构成了筹资的可行性。因此,书院文化的培育需要结合新型的筹资理念,积极开拓筹资渠道,为书院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资金保障。

(三)完善书院管理的制度规范

书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且区别于学院管理和宿舍管理,其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制度。香港中文大学的9所书院分别具有自己的院训、院徽、院歌、学规(学生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组织分工(包括校董会、院务委员会、附属委员会、行政成员、荣誉院务委员、资深书院导师和学系联络人)等,有效保障了书院的运行。我国大陆地区的书院应积极补充完善现有的书院独立运行规则,明确说明书院的目标、职责分工,对管理者和学生进行科学定位,增强管理的专业化,而不只是学校或学校人员的兼职工作。

从组织定位来说,书院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将对学生的管理与学院管理进行区分,明确职能范围,强调书院的文化特色,打破师生对学生发展的思维定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院开展的正规课程相辅相成。

从组织分工来说,自上而下设置详细的组织架构,聘用拥有专业学位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并与传统学院的管理制度相呼应,在保证专职人员确保书院的规范运行之外,学院管理的人员可以在书院管理中兼任职务,避免书院管理与学院管理在沟通方面的偏差和学生培养目标的矛盾激化。

从组织形式来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实现面对面的充分沟通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发展。

四、书院制的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大学校园里,将是书院发展的大好时期,书院制会逐渐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必由之路。相信这将给我国大学发展带来积极的三大变化。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

大学书院关注的通识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健全的人。其发展方向是我们对教育发展理想状态的美好期待,但也存在困难和争议,因为并不是每所大学都适合书院制改革,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很难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发展。尽管如此,书院制的思想和实践将带来高等教育若干理念的变革。书院制的成熟发展一定会将学校一切工作转移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上,因此目的观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书院制的成熟发展一定会带来人才观的变革,修习一技之长的工匠模式将逐渐为全人发展或通识教育模式所取代。书院制的成熟发展一定会帶来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学校、学院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单维度将逐渐为书院制下的育人环境共建所代替。书院制的成熟发展还将改变学生宿舍建设上的依赖政府基金拨款,逐步向政府基建拨款与社会援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二)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将日益密切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书院制中平等对话的活动形式为师生沟通提供了平台,教师作为教育者,不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无形和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品性,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同学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学生对于书院和学校的归属感不断增强。书院开展的道德教育和学术活动,为学生日后事业成功后积极回馈母校和社会奠定了基础。同时,同一书院中学长在同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兄长(学姐)角色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机会,现代心理学上的朋辈效应得到充分体现。书院制的相处与宿舍中的相处,因为环境、活动安排以及接触频度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性,生生关系的建构和提升也将是书院制的贡献之一。而来自不同系科的同学生活在同一楼宇或书院中,显然对拓展人才的视野大有好处,对领袖型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三)文化传承与发扬

雅斯贝尔斯将大学的功能概括为三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我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有学者指出文化育人的意义包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是教育之根”[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提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文化对我国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书院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充满多样的文化内容,承担着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完善的结晶,对于教育学生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琛华,张怡,等.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内部组织结构、外部关系的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7):67-71.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16.

[3]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6):11-16.

[4]胡 适.书院志史略[N].北京大学日刊,1923 -12- 24.

[5]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8.

(责任编辑刘第红)

猜你喜欢
通识书院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白鹿洞书院记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