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像呼吸一样自然

2017-04-08 19:41周丽青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棱长试教表象

周丽青

一、环节紧凑,衔接自然,不生拉硬套

试教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在学生讨论完面的特征和棱的特征后再出示,又拽起同学再想面的特征和棱的特征。改进后,我把搭建长方体框架的任务放在了课前,发现很多学生手头都搭出了特殊的长方体。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当学生说出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时,再追问:真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情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观察,找例子。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有时候有两個面是正方形。再说到棱的特征时,学生说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再提醒他们,有没有特殊情况呢?驱使学生再去观察。这样,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经历了3次观察的过程。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当学生的思维已经到达前方,我们硬要把他拉回来,因为我们自以为觉得跟着我们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学生会愿意吗?当然是不情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一定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而教。

教材把内容分为两块,长方体的特征和长宽高,试教时,我就按照教材,研究完特征再来分析按照平行的标准来对12条棱进行分组,到介绍完长宽高后,又回来再按照长宽高的标准再次对12条棱进行分组。听课的老师普遍听出了别扭、不自然地感觉。再次教学时,我把两种分组一次性介绍完,在分组过程中介绍长、宽、高的知识,算是对教材的成功处理。

二、知识概念,依托经验,不死记硬背

看到的、听到的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只有自己亲自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的感受才会深刻。棱长总和是本节课又一个学习重点,通过求铁丝总长的例子去突破。在解析例题时,先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求棱长总和这一点,接着放手让学生去做,再对几种方法通过课件出示几何模型进行解释,让算式有图可依。而在例题的讲解总结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板书最简单的形式棱长总和=(长+宽+高)*4,棱长总和=(长+宽+高)*4,将重点显示在最后板书上。这样,学生得出棱长计算方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既有依托课前搭建模型的操作经验,又有依托后来观察讨论棱长分组的表象经验。

三、观察操作,丰富表象,不无凭空想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环节,因为学生从空间知觉到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以空间观念为表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两次利用动画让学生进行了点-线-面-体的转化体会,一次是课前导入,课件很快的出示,让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第二次是认识了长、宽、高之后,让学生思考:当长改变时,长方体会发生改变吗?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利用几何画板将长慢慢缩短到0,会怎样?宽也缩短到0,高也缩短到0,学生瞪大了眼睛,变成一个点了!然后再次进行点-线-面-体的还原。学生在一维、二维、三维的世界里不断转换,同样也让学生经历了从有限到的历程,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地表象。

此外,对从同一顶点出发的3条棱,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分离,还原,让学生描述各个面的情况。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的基础上。

四、练习复习,变换形式,不枯燥乏味

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中,仿佛永远离不开判断、选择、填空和简答题。而同步练习里有一道题,是放在思考题的。参考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设计后,我决定做为练习课上重点讨论的内容,材料有4根a型小棒, 8根b型小棒,12根c型小棒,能搭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用了15分钟,不同层次的形式都至少能说出一两种不同的搭法和各自的理由。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进行了面、棱、顶点的复习。

五、重难点处,给予机会,不替生代想

棱的分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试教时我直接出示一组互相平行的棱,再让学生找其他两组,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改进后,我先抛出问题:为了方便记忆,你能把长方体的12条棱分分组吗?学生可能会说上面4条,中间竖着4条,下面4条,也可以的。一定还有学生会把相对的4条棱分为一组,一共有3组,顺势追问:这4条棱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会说,互相平行,顺势板书。不要为了赶时间替代学生思考,要学会放手,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猜你喜欢
棱长试教表象
巧用体积公式
设出一个具体的数量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闲话“裸课”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教,你怎么看?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
五年级单元同步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