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7-04-08 17:30周文超孙安霞
山东化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工艺学精细化工考核

纪 桢,周文超,寇 莹,孙安霞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陕西 安康 725000)

转型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纪 桢,周文超,寇 莹,孙安霞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陕西安康725000)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不直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的听众,学习积极性不高,课题组立足学生实际,围绕市场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按照“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实训教学和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行"推动"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服务。

精细化工工艺学;知行合一;教学改革;应用型

精细化学品是指经过深加工,具有特定功能及用途的化工产品,具有涉及范围广、批量小、技术密集、利润高、更新快等特点,我国精细化工产品需求量大,发展迅速,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程人才需求日益紧迫。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及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安康学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12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确定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确定了"生产管理、设备使用、化工设计、配方设计、营销管理"等五大核心能力,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在化妆品、洗涤剂等精细化工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精细化工工艺学》作为该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 课堂教学安排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涉及广泛,包含表面活性剂、香料与香精、化妆品、日用化学品、胶黏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涂料、染料和颜料、信息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众多领域[1],典型产品众多,工艺复杂,流程长,分离环节多。课程内容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也有一定的工程实践,长期以来,课程讲授以选择典型产品、讲解反应基本原理及规律、介绍工艺过程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以上情况,近两年来精细化工教学团队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 结合培养方案,合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讲授前安排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程,理论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多,后面开设有《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化妆品工艺学》、《日用化学品技术》等实用型课程,加之精细化工行业更新换代快,周期短,已有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课程内容必须要进行重新选编,以达到承上启下,满足实践要求的目的。由于课时量较少,只有48学时,因此,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学生对于精细化工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方面下功夫,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授课内容,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主要讲授香料与香精、食品添加剂、胶黏剂、涂料、染料和颜料、助剂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内容,重点讲解香料与香精、胶黏剂和涂料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三类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配方技术。为提高实用性,课题组还专门编写了《精细化工工艺学实验讲义》,设计了8个实验方案,在方案设计中以开放式为主,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配方设计,了解不同原料的具体作用,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理论讲授过程中,也引入案例教学,针对产品合成原理和工艺流程,给学生讲解如何通过小试、中试结果,进行产业化的初步设计[2],该举措将有机合成的和化工设计的知识整合进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产品工艺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1.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开发适合课程教学的案例库、项目库、试题库等,采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式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3]。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案例讲解、项目引导、分析讨论"的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资源集成意识。教师对案例讲解完后,对学生分组布置项目或由学生自主设定项目,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准备PPT、讲稿等内容,对合成工艺过程、工艺路线优化及选择、安全生产控制等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文献检索、工程分析、工程设计、口头表达等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课程资源建设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案例库及项目库在选择案例过程中,案例库资源要求真实,一定是工厂实际生产产品;项目库资源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设计内容不宜过难,目的性要强,通过对于真实案例分析,选定及设计内容,学生分组4-6人可以完成。对于课程中的难点、重点,通过安康学院网络资源平台,采用MOOC的方式,方便学生课下学习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转型条件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以往人才培养中薄弱环节,到生产企业的实习也往往以参观为主,时间短,深入度不够。精细化工工艺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课程,对实践要求高。对于企业因生产安全原因,学生不能得到有效训练的情况,本专业积极开展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先后建立化工软件仿真实验室、化工综合实训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中开设聚氯乙烯仿真软件实训环节,并且开发白乳胶、压敏性胶黏剂、水溶性涂料配方设计及功效分析等设计型、开放型实验8个,提出产品标准,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评价后实施;或者,有学生通过改变配方,从性能方面进行分析,并组织相关的讨论,通过"行"推动"知",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把实验课堂上学生自己开发的产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关注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获得"互联网+"竞赛校级一等奖1个;"挑战杯"竞赛校级奖3个,推荐省级竞赛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

3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改革方面改变原有简单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过去强调过程考核,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而平时成绩作为过程考核的主体,又以考勤和作业为主,成绩评价不够全面。本课程是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考核内容要与课程改革相匹配,考核形式多样。课程考核成绩可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30%(含考勤10%、项目报告10%、演讲表现10%);实践成绩30%(含实验报告15%,设计性产品评价15%);考试成绩40%。通过大幅度过程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一卷订终身"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问题分析归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

4 结语

通过对《精细化工工艺学》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一方面了解了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精细化工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的能力。

[1] 李和平.精细化工工艺学[M].2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1-3.

[2] 徐金明,黄良芳,张 辉.案例教学法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155-156.

[3] 鲁伊恒.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1(22):178-179.

[4] 李青云.精细化工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8):219-220.

(本文文献格式:纪桢,周文超,寇莹,等.转型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东化工,2017,46(16):166,168.)

G420

:A

:1008-021X(2017)16-0166-01

2017-06-01

安康学院《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改示范课程专项项目(2015)

纪桢(1978年—),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安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化洗涤及化妆品原料方向。

猜你喜欢
工艺学精细化工考核
泉州永春骏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辽宁省精细化工科技成果转化困境探析与建议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精细化工车间“三字诀” 让精益安全理念落地生根
藏族工艺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藏文伏藏文献概述
精细化工废水污染特性分析及控制策略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