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大洪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建议

2017-04-09 22:03刘家阔赵薪黄小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切坡洪山区枣阳市

刘家阔+赵薪+黄小军

摘要:研究湖北省枣阳市大洪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危害性及防治对策,对鄂北大洪山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有着重要作用;笔者有幸主持完成了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

关键词:枣阳市;鄂北大洪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危害性;防治对策

枣阳市大洪山区面积约900.54m2,占全市总面积27.48%,是枣阳市地质灾害发育最多、危害最大的区域;究其原因,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增强扩大息息相关。因此查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为地方政府作好该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和指导性。

一、枣阳市大洪山区地质背景

大洪山余脉呈NNW向延伸至测区南部,其西侧为广阔江汉河谷平原,东侧为狭长涢水河谷平原。该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50mm。滚河左岸支流如叶脉状遍布该区,区内无天然湖泊,兴建了大小水库数十处。

该区东部为低丘区,高程在150-300m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武当山群变质岩,扬子期辉绿岩呈透镜状于该地层中分布;中部为红层构成的垄岗区,地势平缓开阔,高程在130-180m之间,出露基岩主要为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砾岩夹泥质粉砂岩;西部为高丘区,地势高陡,地面高程160-480m,切割深150-250m,出露基岩为元古界青白口系变质岩及震旦系碳酸盐岩。

该区地处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分区交界处,以襄-广深断裂为界,东侧属秦岭褶皱系的北大巴山-随县加里东褶皱带的大鹰獐山-雷公尖复向斜带,由一系列近EW向紧密倒转褶皱构成。西侧为扬子准地台大巴山-大洪山台缘褶带大洪山断褶束,发育一系列SE向紧密褶皱。

二、地质灾害类型与发育特征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至2016年底,该区曾发生地质灾害28处,主要分布于吴店镇(图1-1、表1-1),占全市总数的71.79%;地质灾害类型以不稳定斜坡为主,其中滑坡3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23处;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10处/100km2。

1、滑坡。以浅层松散土体滑坡为主,主要发育在山区丘陵的斜坡边缘地带,滑坡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层碎石土和全强风化基岩组成。其成因主要是前缘人工切坡形成临空面,滑体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发生。

2 、崩塌。区内2处崩塌均分布于区内高丘区的坚硬碳酸盐岩地层中,坡度大于45 °的陡峭山坡地段。由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特别是存在顺坡结构面和外倾不利结构面组合的斜坡,受强降雨等因素影响,使岩土体发生崩塌坠落。

3、 不稳定斜坡。该类灾害所处斜坡以浅层松散土质或岩土混合型变形为主,其变形多样,综合滑坡、崩塌及坡面水石流变形特征;多为人类工程活动切坡诱发,其变形特征主要是在强降雨作用下,表部松散岩土体沿岩土界面或风化层界面失稳发生坍滑变形。

(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地质灾害空间发育特征。由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该区灾害体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受构造控制明显,28处灾害体中,西部扬子地台发育8处、东部秦岭褶皱带发育19处、中部地势宽缓的南襄断坳发育1处(表1-2)。

该区灾害体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西部扬子地台及东部秦岭褶皱带地质灾害相对发育,中部地势宽缓的南襄断坳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该区地质灾害多为人为因素诱发;枣阳市危害性较大的灾害体均分布于该区。

2、时间发育特征

(1)年内时段性。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5-7月的雨季,灾害点发生的时段分布基本与年内降雨相对应。

(2)年际分布特征。据襄阳市各县市2014年夏季降水量(mm)及距平(%)资料分析,枣阳市大洪山区2014年降水量距该区多年平均值少了25-30%。统计数据表明,该区2014年发生的灾害频率3处/年 ,2014年之后仅有1处/年,表明该区随着降水量逐年减弱,灾害发生率逐渐减少。

(三)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该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S216省道两侧及吴店镇山前低丘区以及西部元古界与古生界接触带高丘区。究其原因,其主要诱发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具体工程活动包括城建工程、采矿工程、交通工程等。

1、城建工程切坡

居民建房切坡开挖时形成高陡边坡,破坏斜坡的整体稳定性,使得边坡在雨季发生变形坍滑坡坏。低丘区宜于场地建设,建房切坡现象频繁发生,易诱发大量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因城建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共8处,其中危害性较大的吴店镇二中滑坡、吴店镇陈双河不稳定斜坡及吴店镇龙王冲段不稳定斜坡。

2、采矿工程切坡

区内矿山均为露天开采,采矿后遗留的边坡和弃渣存在一定安隐患,对环境破坏较大。在强降雨作用下,位于不利地段(沟口)的弃渣易形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下游及周边居民安全。该区因采矿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 典型的有熊集镇仁和寨采石场不稳定斜坡及王城镇石场不稳定斜坡等。

3、交通工程切坡

修建公路往往进行边坡开挖,形成高陡边坡,破坏斜坡的整体稳定性,也未采取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在雨季频繁发生浅层坍滑等变形坡坏。

该区因交通工程建设诱发形成的地质灾害点6处,典型的有吴店镇中心村五组216省道边不稳定斜坡及熊集镇楼子畈村四组崩塌。

三、地质灾害危害

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形成的地质灾害有28处,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8.5万元,威胁着27户及一所学校、一家幼儿园共88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约2163.5万元。该区为枣阳市地质灾害重灾区,其威胁人口占全市80.40%、威胁资产占全市77.82%(表1-3)。

四、防治措施建議

(一)技术防治对策

1、坚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人类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最大的诱发因素之一,要从制度上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对于个人建房,土地划拨单位应事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于城建工程,国土资源部门应严把审批关。

2、行政干预,重点防治公路及矿山高陡切坡形成地质灾害隐患。高陡切坡段工程应科学施工,有效防护,杜绝边坡形成的地质灾害。本着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对公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由交通部门负责监管。对矿山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应由矿山企业负责监管。

3、对于现状不稳定的地质灾害,应采用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预防灾害恶化。可采取压脚、裂缝填埋、紧急避让等应急措施,特别对人口集中的居民点内的不稳定边坡则以应急排险的措施优先处理。

(二)综合防治对策

1、建设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机制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构建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监测网络,最大程度的从源头预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当前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法,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建立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机制,结合气象预报机制,建立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平台,有效提高防灾避险效率。

3、建实高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故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待遇政策、建实高素质防治队伍。

4、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普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宣传“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来防范地质灾害,降低因普通民众对地质灾害认识不到位而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

5、坚持搬迁避让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因灾施治,针对灾害体特征灵活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使有限的防治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6、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地方政府应将地质灾害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考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决策体系。

7、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用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对地质灾害体进行整治

利用城建配套工程对该区内的边坡进行支护等工程处理;如利用交通扩建项目对公路边坡进行支挡处理;利用土地整理項目消除地质灾害体;亦可利用国家政策(如增减挂钩、精准扶贫等项目)对灾害体内的居民进行搬迁避让。

(2)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兴利于民

可偿试走商业化模式即有偿治理吸收民间资金对地质灾害项目进行治理。如,利用地产开发项目对灾害体内居民实施搬迁避让,合理让利于商家。

8、国土职能部门与各行政部门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和协作。在工作中,国土、水利、安监、气象、公路、林业、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防御地质灾害。

结论:大洪山区是枣阳市南部地质灾害发育最多、危害最大的区域,。其形成条件与地质环境、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存在密切的关系;该区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对当地社会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协助地方政府做好该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切坡洪山区枣阳市
江西省居民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武汉市洪山区 农业产业链党建联盟成立
小蜗牛求救
聪明的小老鼠
会跑的胡萝卜
我家的老风扇
不同黏粒含量黄土的人工切坡稳定性探讨
武汉市洪山区市民的健身现状分析
郴州市某煤系地层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
铅山县紫桐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