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会话叙事标记语“然后”构建的语义缺省

2017-04-10 05:38朱冬怡
外语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缺省讲述者然后

朱冬怡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1 引言

研究自然会话叙事标记语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在自然会话叙事过程中形成的标记路径。自然会话叙事是日常会话中自然出现的故事讲述活动,它通常由讲述者对个人的过往经历或所见所闻的讲述构成。Labov和Waletzky(1972)在对黑人英语方言的社会调查中采用让被调查者讲述个人危险经历的方式,从而开创个人口语叙事的研究传统。之后,会话分析学派的Sacks, Schegloff, Jefferson和Goodwin等学者对叙事话语序列的分析逐渐扩大会话叙事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从单一的文学叙事扩大到影视、新闻和日常会话等多种叙事类型(赵玉荣 2014:93),语境和社会文化因素被注入到会话叙事分析中。

会话叙事中话语标记语研究是会话叙事研究维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Fraser及Norrick所言,叙事中的话语标记语显示出不依赖于词汇意义的独特的话语标记功能,在叙事常规和故事编码的序列性问题上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Fraser 1990:394, Norrick 2001:849)。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大致分为4个走向:以研究句法功能和语法分类的语法化标记语走向、以研究语用推理与表达的语用化标记语走向、以研究语义值和连贯关系的语义化标记语走向以及以研究心理认知和交互的认知化标记语走向。总的来讲,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和语用化研究数量多于语义化与认知化。这和Halliday 与 Hasan(1976)以及Fraser(1987,2006)在话语标记语研究的早期阶段针对语法和句法现象以及语用功能对话语标记划界直接存在关系。但与此同时Blakemore(1992)和Schiffrin(1987)等学者也纷纷从话语标记语的语义连贯阈值和交际主体认知层面对话语标记的语际关联与推理特征做出新的界定。这些研究都为其后对话语标记语的探究做出很好的铺垫。

从以上4个研究走向使用的语料数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共同关注点已经从书面语篇拓展至自然口语语篇。这与1970年以来在学界逐渐兴起的对会话分析的关注有很大关系。自然会话语篇的真实性、自然性和不可复制性也给予学者们从自然语例中探究语言使用的机会。然而,近年来真正从会话叙事的语料中观照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案例仍多见于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等研究中,以汉语会话叙事为语料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仅有Xiao(2010)。

本文针对汉语会话叙事中话语标记的研究状况,采用以数码录音笔录制并转写出的真实语例为语料,进行叙事话语标记语研究。本文以研究语义值和连贯关系的语义化标记语走向为基础,利用Jaszczolt(2010)缺省语义学的分析模式,通过“然后”在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中表现出的叙事标记化过程和语义缺省空间,进而管窥叙事标记语在会话叙事的意义铺设中形成的语义缺省过程。在此基础上期待增补缺省语义学对于汉语会话语料的关涉性和普适性。

2 会话叙事标记语的界定

口头叙事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最早可追溯到Scollon(1977)对加拿大契帕瓦族印第安人关于“如何制作木舟”的会话叙事里针对契帕瓦语言中话语标记语的叙事序列研究,他总结出话语标记语所具有的连接词功能和代词化特征。Schiffrin从时间性、描述性和评价性3个方面探讨话语标记语对口头叙事具有的整合作用(Schiffrin 1982:338)。Norrick从口头叙事中的叙事标记语well和but入手,发现作为叙事标记,它们的功能和常规意义与在普通会话语篇中全然不同,在口头叙事中well和but表征参与者对叙事结构和故事程序的整合预期(Norrick 2001:866)。而Gonzalez对英语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语中的叙事标记语进行对比研究,从概念、修辞、序列和推理4个语篇维度分析,指出叙事标记的意义体现在承接故事的命题和故事话语片段的关联关系上(Gonzalez 2005:53)。在针对汉语叙事标记语的研究中,方梅谈到话语标记语在叙事语体中的前景化问题,并指出构成叙述主线的叙事标记具有话语信息的组织功能(方梅 2000:463)。刘泽权和田璐对比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指出叙事标记语在其分析中主要指代章回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模拟说书场景特征的叙事套语,并根据话语标记在叙事中的作用,将其分别对应为叙事开始的起始标记语、发展中的发展标记语和叙事结束时的结束标记语3类(刘泽权 田璐 2009:106)。而Xiao(2010)着重探讨汉语会话叙事中话语标记语如何标示讲述者的叙事心理以及其对故事可述性的影响。

上述研究关照自然会话叙事中的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和意义,我们尝试界定自然会话中叙事标记语的特征。首先,会话叙事标记语是出现在自然会话的故事讲述中讲述者与受述者使用的话语标记语或联系语,它推进叙述过程和叙事理解。自然会话不同于书面语篇,其本身的参与者的互动特征体现在言者与听者的交流互动中。话语标记语是顺承连接言者和听者话语的过渡语。它从句间到句内以至句外的成分演变使得形式各异的话语标记语承载不同的语用策略和语义内涵。而叙事本身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叙事标记语推进和映现出讲述者和受述者的“理解”和“讲述”过程。

其次,会话叙事标记语出现在故事开场、故事讲述和故事退场中的任一序列,它可以启动序列意义的程序性。Labov提出叙事具有形式属性,每个叙事都有一种功能(Labov 1972:362)。一个具有“完整形式”的叙事包括6种要素:摘要(abstract)是叙事基本内容的概要;介绍(orientation)是关于故事时间、地点、情况和参与人物的概括;使事情复杂的行动(complication)指一系列事件;评价(evaluation)通常是受述者给予的行动重要性和意义,也是表达叙事者态度的一个方面;解决(resolution)是关于故事最终结局的总结;尾声(coda)让故事视角回到现在。讲述者用这些结构从基本经验中构成一个故事,用句子和潜藏的评价解释事件的意义(Riessman 1993:18)。叙事标记语可以出现在Labov的叙事6要素的任何节点上。这使得分析叙事标记在推进自然会话叙事的进程中具有的语用和语义作用具有新的要素意义。

再次,会话叙事标记语是联系讲述者和受述者话语互动的标记,它具有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的功能。自然会话中故事讲述是讲述者和受述者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的会话活动。会话叙事的参与者在故事开场和退场时的意义协商构成会话大框架内讲述者如何将受述者引入故事世界以及结束故事讲述时其间的意义互动。本文将参考上述对会话叙事标记语的界定,对“然后”进行叙事标记化和语义缺省分析。

3 “然后”的叙事标记化

方梅将“然后”看成话轮延续的连词,在实际会话中,“然后”可以表示时间顺序,还可以表达说话人描述事件时的心理顺序(方梅 2000:466)。而“然后”作为连词从表达真值语义关系到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而仅仅用作话语标记、服务于不同话语目的,这中间是一个词汇意义衰减、篇章功能增强的过程。何洪峰和孙岚将“然后”在顺序表征的过程总结为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中的顺承关系,到事理顺序中的条件、假设、因果和递进关系,再到以无序顺序为特征的并列、对比和转折关系(何洪峰 孙岚 2010:18)。许家金从连接标记的话语功能分析“然后”具有的表示先后关系、列举标记和开启话题3种功能(许家金 2013:10)。它更多获得一种衔接连贯的效果,并且较多地出现在单个说话人叙述性话语内部,其任务仍是起到黏连前后并举的若干项目的作用,它的虚化特征表现在摆脱原来的时间和先后的语义成分,而更多地充当承前启后的成分。在许家金看来,“然后”作为一种“非全职的”话语标记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前后相继”的语义成分。

针对像“然后”这样的话语标记语的语义特征和属性的分析是未来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到学界对话语标记语的认同,还关系到话语标记语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以真实自然会话叙事语料为例,用互动的缺省语义学模式对“然后”在会话叙事中的“生存状态”加以探究。首先分析“然后”的叙事路径。

① (语境:老人M、父亲J和母亲D讲述关于孩子L长记性、吃桔子的故事):

1M:你L现在可是有记性了呀。

2D: 啊?

3M:你问问J今天她都干啥了?

4J: L今天吃桔子,

5D: 嗯,

6J:然后1:::吃了一个桔子以后觉得没吃够,然后2就开始讨好我,继续让我给她找桔子, 我不管她,怕她吃太多了拉肚子,然后3我就没给她找。在那个电脑桌抽屉的板儿上↑,然后4发现一个桔子,然后5摸进去,然后6拿出来,然后7被我发现了我给她一把抢过来,我说“你以为发现了就是你的?那不一定”!然后8就给她没收了。最后她给我(0.5)一直给我示好,给我在这儿耍赖皮,撒娇:::我就让她吃了一个。然后9了,我又带她出去,转了一圈儿,让她知道:::让她找到了那个吃桔子的大本营,就在那个格挡那儿(0.3)然后10她吃了一个桔子以后,她第二次直接跑出去,跑到门口那儿,不跑了,看着我(...)然后11直接奔到那儿,给我说(...)然后12我也不理她,假装听不懂(...)隔了好长时间我以为她忘了,然后13她没忘。她今天吃了四五个桔子。

7D:嗯

8D:越来越能了。

日常会话中的叙事通常由许多“小空间故事”组成许多事件叙事流(narrative flow of events)(熊沐清 2009:13),小空间事件叙事流中每个故事都或隐或显地包含行为者、对象和事件3个核心要素。在由“然后”接续的事件叙述中,它是叙述者一系列行为、想法、观点或话语的标记,正如例①中,然后1承接4J,开启故事讲述,在话轮转换的起始处也起到接纳话轮开始故事讲述的作用;然后2和然后3介绍叙事事件,和后面的“继续”、“就”两词一起保证故事讲述的连续性和讲述者对话轮的承接;从然后4至然后6其语义开始虚化,是讲述者保证讲述者身份和故事可讲述性的一种用法,讲述者的信息意图和所指意图在然后4、然后5和然后6处交迭出现,即一系列及物性的动作特征保证讲述者和受述者共同以物质和心理过程推进故事在会话双方的心理缺省进程。Halliday在谈及小句具有的表述功能时提及表现话语语义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 2008:168)。“然后”在体现叙事空间和时间以及逻辑语义的关系中承担对相关过程的所指缺省,从而映现叙事者意图和受述者接纳事件可述性的言语互动。然后7履行讲述者的所指意图,是然后4-6的“发现—摸进去—拿出来”的所指物展现,体现出故事世界的时间轴顺序,同时也是讲述者对故事话语中“桔子”的所指。然后8表现事件中的原因和结果关系,然后9和然后10是讲述者保持讲述身份和维系话轮权力的标记,然后11和然后12是讲述者获取受述者注意力的标记。在故事即将结束的位置,J使用然后13表达转折义,暗涵“但是”的意思,在J的整个故事中它以故事退场的语义身份结束整个故事讲述。表1列举“然后”在整个叙事中的标记化过程(“—”代表无此过程或状态)。

表1 “然后”叙事标记化例序(一)

作为引导会话叙事的标记语,“然后”的叙事标记化沿着:会话/叙事场景切换(叙事开场/退场标记)→语篇衔接(叙事时空顺序/事理顺序/叙述顺序)→讲述者叙述标记(引发受述者关注、把持话轮等)→叙事标记化的方式变化。同样,“然后”在会话叙事参与者共同推动的故事讲述中,是讲述者用以协调事件时间逻辑性的话语引导标记,其叙事标记化路径是叙述过程中句间的语用义和句外的逻辑语义互动的结果。例②的分析便于我们理解这一路径的互动过程。

② (语境:课后,女同学C跟老师D聊起她对课堂内容的感悟而引发的一个故事讲述)

01C:它是美好的]

02D:[对

03C:特别的五彩缤纷,然后1感觉世界都是很美好没有任何的杂念的那种乱七八杂东西。

04D:哎你说太对了就是(0.5)就是这种感觉。

05C:然后2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人谈了一段时间。

06D:什么七年之痒,十年之痒。

07C:→对,然后3就比如说我现在和我男朋友虽然才谈了三年,嗯但是...

08D:为什么是才谈三年,你今年才大三,你们都谈三年了!(hhh)

09C:就大一开始在一起了(0.3)然后4其实就是各方面都很搭调的一个人,然后5对方父母也都知道,但是,我们两个现在就(0.5)本来都觉得以后一定会走到一起,可是最后,啧,现在就会慢慢发现什么现实问题特别多。

10D:现在什么他的毛病全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11C:一个是毛病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两个人以后

12D:三观↑

13C:嗯,就是他要出国

14D:嗯嗯

15C:他要出国,然后6我要在这边考研,就会有那种时间的那种东西,就感觉不太稳定了,就觉得呢,看到有的东西就比较乱了,就感觉不太好是消极的一面]

16D:[对对

17C:然后7我觉得就是第三个方面我还没有经历到,是我的父母会经历到。

18D:对::呢:就是所谓说,陪我们走过了好长一段路就是婚姻。

19C:对对对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很平和的,(……)然后8看到的事物的方面也是比较温和的那种,不会像我们的那个感情色彩特别强烈]

20D:[你这个想法真好]

21C:[我就突然想到了。]

这段会话中的故事讲述始于07C的话轮处,然后1和然后2与然后3之间切换日常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然后3是叙事开始的标记,它在衔接话语结构的同时,又列举叙事事件;然后4语义弱化,其命题意义几乎完全消失,是一个非常彻底的话语标记语成分,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为讲述者争取思索时间,填补说话人由于思考造成的话语空缺,进而掌控和把持话轮继续进行;然后5表并列关系,是讲述者维系故事讲述身份的一个标记;然后6是叙事顺序中表转折关系的标记语,有“但是”的意思;然后7是讲述者引起受述者注意的标记,此时故事即将退场;然后8在这里又切换故事场景到会话场景,也是会话和叙事边界上对前述叙事所指中的他指的一个缺省。表2展示“然后”在这一语例中的叙事标记化过程。

表2 “然后”叙事标记化例序(二)

叙述者使用“然后”在会话场景中提出叙事的要求,而“然后”引导的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并非完全一致,比如然后5和然后6在例②中的故事时间发生有前有后,“父母知道孩子的恋爱情况”的时间与“我要考研”的时间在故事讲述中一前一后相继出现,但“然后”本身引导的却是事件关系的状态,然后6在表达叙事的心理顺序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它在衔接故事事件中所具有的接续功能。“然后”的叙事标记化在连接会话叙事的事件同时,从事件表征,即句外成分中显示出其语义意义,这种意义尤其在“然后”语义空缺状态中体现地更为具体,下文我们将探讨其叙事标记化过程中产生的语义缺省。

4 缺省语义学观照下的会话叙事标记语

4.1 关于缺省语义学

Jaszczolt(2004, 2005)针对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界面研究中的界限划分困难提出“缺省语义学”(Default Semantics)概念,也称为“缺省语义学”(束定芳 2008,毛继光 陈晓烨 2010),或“默认语义学”(张权 李娟 2006)。本文使用“缺省”的原因在于,“缺省”包含缺失省略的含义,在语义解码和意义阐释中主要指代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所言中缺失和省略的步骤意义,此时语言作为主体直接体现缺省的步骤意义;而步骤意义在人的主观概念中最终形成默认的意义,此时人是理解默认意义的主体。

缺省语义学把语义学和语用学合并在一个意义层面上,语用信息作用于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在这一意义层面上,首要意义(primary meaning,简称pm)和次要意义(secondary meaning,简称sm)共同为话语信息的加工过程提供意义阐释。而首要意义主要由合并表征(merger representation)来体现(Jaszczolt 2010:197-202)。合成性(compositionality)是构成合并表征的原则,它体现在词义和句子结构(WS)、有意识的语用推理过程(CPI)、产生于人类思维过程的认知缺省(CD)以及产生于世界知识和社会文化常规的社会文化和世界知识缺省(SCWD)(同上:200),合成性是关于首要意义信息互动的总和。缺省语义学主张在合成性表征下对话语意义进行整体识解,而有意识的语用推理和无意识的缺省意义是确保话语意义整体识解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社会文化规约在话语意义的识解中起重要作用,而话语意义是使用中的意义,和会话叙事在后经典叙事学关注的重点一样,话语意义的研究也要考虑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

Jaszczolt将说话人的意图,即交际中的参与者的意图归位于认知缺省层面,并将其分为3种:一种是交际意图,即言者和听者确保话语的产生会提供信息从而促进双方交际;另一种是内嵌在交际意图中的信息意图,即言者有为听者提供信息的意图;第三种是指称意图,即言者对话语中的物品和事件的所指意图(同上 2005:51)。缺省的心理状态就是人们对交际话语的缺省性解读,而认知缺省层面上这3种意图是交际者在缺省性解读中获得话语信息、理解话语意义的关键。自然交际下话语的产生也是言者和听者在相同缺省心理下的自发话语消解的过程。从这一节点出发,探究会话叙事中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意义的缺省构建是下面讨论的重点。

4.2 “然后”构建的语义缺省空间

从话语标记语的标记性过程探讨其在会话整体框架中的意义合并过程,是我们诠释并验证缺省语义学模式在汉语的口头叙事语篇中同具关涉性和普适性的又一尝试。朱冬怡(2015:26)利用Jaszczolt(2005)的模式对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缺省语义构建是一次直接的尝试,其分析中对话语标记语在会话的整个话轮中的合并表征过程和缺省心理动因表明,在大于句子的会话叙事语篇中,缺省语义学是一个多维度互动的、合成性的、具有表征话语意义的合理的语义学阐释模式(Jaszczolt 2010:204)。会话叙事中讲述者和受述者的交际互动为合并的输出形式提供更生动的语例。自然会话中的叙事标记语在会话的叙事场景中为整体的故事讲述提供语境线索和推理环境,而缺省推理是在语境线索下归纳推理和外展推理的形式中形成的。图1和图2展现例①和例②中“然后”的叙事标记化体现出的缺省语义空间:

图1 “然后”构建的语义缺省空间(一)

图2 “然后”构建的语义缺省空间(二)

可见,“然后”用于形成语义缺省空间时,沿着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所指意图→首要意义缺省体现(社会文化和世界缺省(SCWD)/有意识的语用推理(CPI)/认知缺省(CD))→叙事标记化的轨迹逐渐扩展叙事空间。作为话轮开启或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的标记(如图1中然后1和图2中然后3),“然后”体现SCWDpm+CPIpm+CD在话语意义上的缺省重建,叙述者和受述者以最便捷的方式理解故事中包含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和所指意图,这体现出缺省意义最重要的信息源。同样,会话中故事讲述的时间轴标记也是交际参与者运用SCWDpm+CPIpm+CD(如图1中然后9)在交际者心理上的缺省构建,此时也体现出叙述者的讲述身份。而“然后”作为会话叙事标记语,整体上是以认知缺省(CD)为基础形成叙述者和受述者共同接纳的意图交互顺序、时空顺序和逻辑语义顺序,这和 Jaszczolt(2005)将交际中参与者意图归位于认知缺省层面不谋而合。

值得说明的是,叙述者予以“然后”所表达的事件信息的意图因不同的意图目的或交互出现①,或单独呈现,这也体现出会话参与者使用叙事标记语在叙事场景中使用的叙事推理意图。正如Bruner所言,叙事推理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而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真实性条件,叙事推理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Bruner 1986:11)。叙事标记语正是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中由逻辑科学模式到叙事推理模式之间的中介语。在以自然会话叙事为整体框架的语料实例分析中,会话叙事标记语呈现出的叙述者和受述者交际过程和交际目的所展现的最终话语形式,体现出参与者双方或多方共同构建的语义缺省的形成方式。会话叙事中,叙事标记语“然后”体现言者意图和话语意义缺省互动的同时,也体现出叙事空间和时间以及叙事逻辑语义关系中相关过程的所指缺省,从而在会话场景中映现出反映叙述者意图和受述者的言语互动所形成的叙事语境讲述。这是会话叙事标记语体现出的缺省路径,也是会话叙事标记语在语用情境和语义搭建中具有的独特特征。

5 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标记语在自然会话叙事中的叙事标记化过程出发,探讨“然后”在自然会话叙事中的标记化过程和缺省语义构建过程,发现作为标记会话叙事过程的引导语,“然后”切换会话场景至叙事场景时调动的是(SCWDpm+CPIpm+CD)合并缺省的构建,而在整体的叙事框架中是以认知缺省(CD)为基础而形成的叙述者和受述者共同接纳的以意图交互顺序、时空顺序和逻辑语义顺序搭建的缺省语义铺设。通过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对于类似“然后”的会话叙事标记语的研究应关注其在语义缺省中表达出的意图性信息,以此在语义和语用层面研究会话叙事标记语的功能意义,这不仅增补缺省语义学对于不同语言和不同语料研究的关涉性和普适性,也填补话语标记语研究在语用化、语义化和认知化研究走向上的功能意义新解。

注释

①根据语境,‘⟺’两端可共同出现,也可单独以某一种意图形式出现。“→”则体现不可回溯性。

方梅. 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 2000(5).

何洪峰孙 岚.“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5).

刘泽权田 璐. 《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 2009(1).

毛继光陈晓烨. 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J].中国外语, 2010(3).

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熊沐清.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 2009(1).

许家金. 汉语自然会话中“然后”的话语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 2009(2).

张 权李 娟. 默认语义学对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的研究及其评价[J].外国语, 2006(1).

赵玉荣. 自然会话叙事中主体间性的意义资源与认知识解模式[J].外语学刊, 2014(4).

朱冬怡.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缺省语义观[J].外语教学, 2015(2).

Blakemore, 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Oxford: Blackwell, 1992.

Bruner, J.ActualMinds,PossibleWorld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Fraser, B. Pragmatic Formatives[A]. In: Verschueren, J., Bertuccelli-Papi, M.(Eds.),ThePragmaticPerspective[C]. Amsterdam: Benjamins, 1987.

Fraser, B.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ofPragmatics, 1990(14).

Fraser, B. Toward a Theory of Discourse Markers[A]. In: Fischer, K.(Ed.),ApproachestoDiscourseParticles[C].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6.

Gonzalez, M. Pragmatic Markers and Discourse Coherence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Catalan Oral Narratives[J].DiscourseStudies, 2005(7).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Jaszczolt, K.M.SemanticsandPragmatics:MeaninginLanguageandDiscours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Jaszczolt, K.M.DefaultSemantics:FoundationsofaCompositionalTheoryofActsofCommuni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Jaszczolt, K.M. Default Semantics[A]. In: Heine, B., Narrog, H.(Eds.),TheOxfordHandbookofLinguisticAnalysis[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Labov, W.LanguageintheInnerCity:StudiesintheBlackEnglishVernacular[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Norrick, N.R. Discourse Markers in Oral Narrative[J].JournalofPragmatics, 2001(33).

Riessman, C.K.NarrativeAnalysis[M]. London: Sage, 1993.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Semantic Respon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rsatio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82.

Schiffrin, D.DiscourseMarker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collon, R.Two Discourse Markers in Chipewyan Narrativ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mericanLinguistics, 1977(43).

Xiao, Y. Discourse Markers in Chinese Conversational Narrative[D].University of Hawaii, 2010.

猜你喜欢
缺省讲述者然后
上篇 庆国之盛世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
外国学生叙述体语篇中“然后”一词的偏误分析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探究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评价对象缺省项识别
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