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生成闪动灵性光辉

2017-04-10 13:31郭志强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预设教材信息

郭志强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诚然,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部分课堂里激荡。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

面对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如何有效把握,并让他闪动灵性光辉,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占领制高点——深入钻研教材

虽然生成可以是偶发事件的智慧处理,但绝不要误以为生成就是随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预设的。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预设重在引导,正如杜威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这就要需要教师清楚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究学习的活动,这一活动是以教材为煤介。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样又是教材与学生的中介。其认识水平、审美水平、知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一切认识和判断都高于学生。所以,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用一句战争术语来说就是“占领制高点”。只有当教师占领制高点时,你才能站在高处俯瞰,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如果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就不能成功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势必将学生引向悬崖虎口。相反如果教师占据了“制高点”,就能引导学生走向貌似山穷水尽,实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备无患,才能准确及时的把握处理课堂生成信息。

二、唤醒你的耳朵——善于倾听,及时捕捉信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充满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受自己教学理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而学生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发展等不同特点,在这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师生和谐互动,在课堂上奏出优美的圆舞曲?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己的耳朵——善于倾听。并在倾听中及时捕捉生成信息。

善于倾听,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些思考的时间,以便及时准确地作了反应;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开放心态,彰显个性。如我上作文课的一个对话片段:

生1:我的父亲40出头,两道浓眉下嵌着两只眼睛,挺着1个高高的鼻梁。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

师:是好,用词生动,(稍停,思考后)但未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

生1:我的父亲确实是这种形象,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

师:你说的要表现父亲的什么个性特征?

生1:(明白过来)是的,个性不鲜明,那怎么去改呢?

师:我们的父母为子女,为建设新农村,奉献青春,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会在相貌上有所表现。

生1:(思索了一会)浓浓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含笑的眼睛,虽不大,但挺有精神;薄薄的嘴唇,卧在高高的鼻梁下,经常开着,不是说就是笑。

师:有新意,有个性。但还未鲜明地凸显人物精神

生2:(突然提出请求)我知道了,不妨让我们在你批语的基础上帮他修改修改,我们一定改得好(很自信)。

接着全班同学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并欣然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只要你动了真情实感,细心观察,就会抓住人物那鲜明的特征。”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似乎豁然开朗了,平时怕写作文的一位同学居然把人物形象改得惟妙惟肖,“乡村水泥路上,我的父亲抡着大锤,那胳膊油亮亮,光闪闪,凸现出一块块肌肉来。”

这堂课,我及时将鲜活而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在认真倾听和民主对话中,激发了学生改作文的真情实感,调动起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从而领悟作文的要领。这一认知和需求的生成,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好效果。

三、摆正教师姿态——精于引导,巧妙处理生成信息。

教师在处理信息时,尤其要摆正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不能简单化、粗暴化。对他们的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不正确的信息,也不能粗暴地否定,而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只有摆正姿态,精于引导,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

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引出文中一个成语时,有不下15位同学填了“世外桃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这一错误呢?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讨教”,不出所料,纠错方案出来了。

生1:桃源就指桃花源,题目是“桃花源记”。

生2:渔人进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园。

生3:写“桃园”可能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影响。

这一“生成”小插曲,虽然表面上是对错别字作了纠正,但实际上是对文本某种程度上的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更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上面所谈的三点只是平时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教师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欲达到好的效果,还得依靠教师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多研读一些教学理论、文学、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教师处理课堂动态生成信息才能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就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预设教材信息
教材精读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订阅信息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展会信息
浅析预设的应用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