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基于天人相分说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

2017-04-10 22:02何丽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主体性

[作者简介]:何丽娟(1988—),女,四川射洪,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硕士。

摘要:本文基于荀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学说,从而将人的主题地位凸现出来,进而突出荀子思想中性恶论、社会治理中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天人有分;化性起伪

主体性是指人在實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但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就因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一、从“天人合一”到“天人有分”建构人的主体性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在古人的天人合一观中,天是处于赏善罚恶的核心地位,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中,而是处在被动地位。而为什么将天与人各自的位置置于此呢?这个判断的依据或标准又是什么?那就是关于“天”和“人”的认识。

何谓“天人合一”?“人”很容易解释,就是芸芸众生。而关于“天”的解释却相对较难,因为在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中,天是有意识、有意志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主张把人看作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具体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后至宋明时期关于天人合一的认识又有更好的发挥。如张载提出“人人合一”的命题。程颐说“天、地、人,只一道也”。

西方人常把“天”与“人”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正好契合了这一思想。荀子主张天人有分,他在对于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宇宙观,进而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有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天道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在荀子这里,“天”是无目的无意志的客观自然存在,且天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观能动的存在,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

相比于“天人合一”观中人的被动性,主张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养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尊崇上天而仰慕它,哪比得上把它作为物蓄养起来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歌颂它,哪比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比得上顺应天时而为人所用?随顺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使它增多,哪比得上施展才能改造它?在这里,荀子一方面破除了天的神秘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这种主体性在这里就体现为人在顺应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的去改造自然,主张发挥人的主体性。荀子这里的“制天命而用之”与西方思想中纯粹的改造自然不同,虽然都是以人为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但荀子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在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时强调人是有意志的存在。

在传统思维观念或哲学体系的建构中,人与天二者是模糊的一体存在,而荀子这里将天和人截然相分,天为自然之天,人为自为能动之人,将人从宇宙笼统模糊的概念中解构出来,说明人不仅仅是宇宙的一部分,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建构人是主体性的存在。

二、“化性起伪”、“伪而为善”凸显人的主体性

在“天人有分”的基础上提出“性伪之分”。荀子认为礼义、圣人等都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主张人的本性故无礼义,而是后天通过“伪”而为善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就是说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这里荀子并不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是强调人的本性故无善恶,只是人性中有可能作恶的成分,也即是荀子性恶篇中提到的“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等。

不同于孟子的是,荀子对“性”、“伪”作了严格的区分,强调人的质朴之性和社会道德性分属于“性”和“伪”两个不同的范畴。“性”“伪”之分际就在于是否经过人为加工改造。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伪”讲的就是人的社会道德性这一层面的含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去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感情,就一定产生争夺,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的事情而导致暴乱。故荀子又主张“性伪合”,以人的社会道德性之善去约束人的自然本性之恶,从而使社会归于治。

这里人的社会道德性即是通过“师法化”与“礼义导”恶性之结果,而后使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体现的是人的自我约束力,也即是人的主体意识所展现出来的控制力。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在这里荀子对于“伪而为善”的人在后天德性养成方面更进一步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能够通过礼义法度与思考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恶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总之,荀子关于天人关系,人性学说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中,都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发展往往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故而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因而我们更应该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充分、更科学地利用资源去谋求未来更多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www.hhfg.org/fjywh/f667.html

[2] 贾毅平.儒家天人观的演变历程初探[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2006:7

[3] 陈红兵.荀子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J].山东: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2001:2

[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方勇、李波.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