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思考

2017-04-11 02:41甲宏伟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训诚信价值观

甲宏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度重视。家训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社会阶段联结时代特征结出的硕果,两者具有承接性。通过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传统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家训的缘起与流变

所谓家训,就是家庭内部父母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2]关于家训的来源,历史上流传着两个说法:其一是周成王执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特撰写《无逸》告诫他不要贪图享受;其二是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其子孔鲤的告诫,后世称为庭训,也叫家训。总结来说,家训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家训教育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以家长对子女某一方面的告诫为主,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家训体系。到了汉代,诫子书出现,也可看作家训的形式之一。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注重养德修身,成为后世家规家训的典范。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时,家训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很多系统化、理论化的家训著作。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作者是颜之推。进入隋唐和宋元时期,家训文化在成熟过程中走向繁荣,家训著作不断涌现,例如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家训》等。这一时期的家训内容更加多元,读书求仕的内容得以体现。明清时期,人们撰写家训的风气更为浓厚。明代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家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范畴,我国传统家训优秀的思想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教育方法借鉴。

(一)传统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思想来源

1.“公忠体国”思想与“爱国”

“公忠”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4]这里的“公忠”指的是公正忠直。此后,公忠精神成为中国古代的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处理本国本民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中,以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为主。“公忠精神”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精神、忧民意识和强国观念。《颜氏家训》一开篇就概括性地阐述了著立家训的目的:“吾家风教,其基本内容无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5]。当然,由于封建专制的弊端,这里的治国有一家治国的特点,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时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下,“忠君爱国”思想便是爱国的重要体现。时至今日,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早已土崩瓦解,对封建君主的“愚忠思想”也随之消失。公忠思想具有时代性,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化为爱国精神和爱民思想。

2.“忠于职守”思想与“敬业”

“敬业”在古代的重要体现便是忠于职守,文人要认真读书,为官者要尽职尽责。南宋胡安国在《与子书》中劝诫儿子:“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6]即当官从政,要为国为民,勤勤恳恳,时刻反思。包拯留给后辈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可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7]告诫后人为官要廉洁自律。从公民个人从业的基本准则角度来解释“敬业”,它要求人们珍惜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在职业领域约定俗成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敬业反映了一个人怎样理解自己的工作,反映了对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和信念。在这方面,古代家训中的“忠于职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中的“敬业”具有相通之处。

3.“信义为先”思想与“诚信”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8],意即诚既是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又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9]可见,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诚信”或者“信义”在中国古代传统家训中出现频率很高。“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10]这段出自羊祜《诫子书》的内容,反映了长辈对年轻人诚信做人的教诲。自古至今,诚信均是我国道德体系的重要价值标准。在当代,诚信更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我国的诚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道德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家训中所体现的“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诚信”思想,有一些是与封建迷信相结合的。例如,“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强梁,人囚径廷。幽夺其魄,明夭其命”,这与俗语中的“人在做,天在看”相似。我们学习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思想,对于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要明确鉴别和舍弃。

4.“宽以待人”思想与“友善”

“宽以待人”在中国古代的要求是,待人接物不计较得失,尽力成人之美。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11]其大意为:严则正己,宽则得众,和则同心,与人为善,人亦与己为善。“宽以待人”意味着,要以宽容厚道之心对待他人,“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12]。《郑氏规范》告诫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13],子孙应以和气的态度对待左邻右舍,宁愿自己宽容别人,而不要让别人来宽容自己。无论是“友善”还是传统家训中的“宽以待人”,对个人来说都是道德品质的高标准要求,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文明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传统家训为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借鉴

中国传统家训在育人、化人方面,有许多方法机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所启发。

1.重视早期教育

端蒙养、重早教是传统家训的优良传统。人生小幼,犹如白板,小幼之时,教育得当易成才。早教不当,养成不良习性再纠正,不仅浪费精力、时间,而且困难痛苦得多。周文王、武王的家庭早教开中国传统家庭端蒙养、重早教之先。后世家训训主都强调家庭早教,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键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14]。古代家庭重视儿童早期德行教育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童稚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孩童受外界社会生活干扰少,对之仔细雕琢,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性会使儿童终生受用。类似含义的家训如:“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15]“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16]。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2.重视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课本知识与生活内容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其实,在我国古代家训教育中,生活教育就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从传统家训的语言表述上看,大都平实朴素,立足生活。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共有十卷,从其卷名看,治家、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妹、夫、妻、舅甥、舅姑、妇、妾、乳母,都是家人相处之道,没有一件是所谓“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再如袁采的《袁氏世范》,一共有睦亲、处己、治家三卷,共205 条,所涉及的问题细、小、微,甚至“琐碎”,但都十分精深,如“妇人年老尤难处”“孤女宜早议亲”“少儿不可带金宝”“少儿不可临深”“睦邻里以防不虞”,等等。这些来自生活实践的经验,对日常生活非常有帮助,通俗易懂,容易实践。传统家训文献所呈现的人生哲理,大都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因此讲故事也是传统家训的一大特点,“梁元帝时,有一学士……”“齐朝有一士大夫……”[17]“古人有丁兰者……”[18],类似的表述方式比比皆是。《温公家范》“女”篇则几乎通篇都是一个一个的故事。中国古代家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育人,是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的结合,这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典型、寻找最美少年等方式有着相通之处。

3.重视言传身教

传统家训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认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对子女产生良好的影响。家训著者认为,“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19]因为很多火烛事故由吸烟引起,康熙皇帝主张戒烟,在《庭训格言》中说:“法令实施,身先士卒”。[20]他早年颇能吸烟,但既然下了禁烟令,那么自己就率先执行。蒋海渔指出,“社会风教是自上而下,从先到后,在家庭的道德教育中,长者的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21]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及长辈通常是主要的教育者,其言行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父母长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认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做好道德表率,以实现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目的。

三、传统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有选择地扬弃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作为家庭道德教化手段的传统家训也具有维护封建专制的属性,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阶级性。例如,传统家训中的“孝悌”虽然被视为人伦道德之本,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父权社会,因而一些家训著作的作者虽然强调“父慈子孝”的双向伦理,但实际上父子关系是极端不平等的,强调子女对父亲应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这种服从导致传统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剥离。[22]因此,对待传统家训,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鉴别其中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并予以改造或者抛弃;发现传统家训中的积极因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助力。

(二)结合当代生活予以发展

我国的传统家训是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手段,带有一定的封建性特征。对待传统家训的内容,除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之外,还要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接点,赋予其新时代的特征,融入到人们的当代生活中来。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主要内容,因此,传统家训的内容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相契合。

1.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由强调德治转化为德法并治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以德治国,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德治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背景下,我国的治国方略已由强调德治转化为德法并治。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以德治国同样重要,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才会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家训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同样可以迸发活力。

2.在处世方面,由强调律己转化为和谐共生

传统家训所推崇的处世原则主要是崇道贵德、贵和持中,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以道德待人律己,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尽管“中庸”“和谐”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们个性的发展。在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进一步将传统家训中的处世伦理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证公民个性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弘扬“诚信”“友善”价值观,使人们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实现自由发展。

(三)纳入社会实践

马克思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也在实践。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将内涵丰富的传统家训作为开展实践的主要内容。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家训体验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加强人们对传统家训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的理解。又如加强宣传工作和生活教育,呼吁公民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践行优秀家训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

[2]王旭玲.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J].东岳论丛,2003(4):109.

[3]范牧.诸葛亮(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91.

[4]庄周.庄子[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56.

[5]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96.

[6]陈星.中国家训经典全书[M].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5:278

[7]陈君慧.中国家训大全[M].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157.

[8]孟子.孟子[M].北京: 中华书局,2015:89.

[9]孔子.论语[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68.

[10]范牧.诸葛亮(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18.

[11]韩愈.马其昶(译).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46.

[12]洪应明.菜根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5:15.

[13]郑强胜.郑氏规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2016:29.

[1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43.

[15]袁采.袁氏世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7:69.

[16]张覆祥.杨园先生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4:85.

[17]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102.

[18]司马光.温公家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112.

[19]刘颖.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性[J].理论月刊,2016(7):65.

[20]康熙.庭训格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2.

[21]蒋海渔.中国古代家训教育[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2]刘笑菊.批判与建构: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探析[J].教育探索,2017(1):68.

[23]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EB/OL].(2016-12-1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0/content_5146257.html.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2009:320.

猜你喜欢
家训诚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家训伴我成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