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2017-04-11 08:01刘自勋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领军人物党外人士上海交通大学

刘自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刘自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对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存在着领军人物缺乏、培养选拔机制不完善、缺少评价体系等问题。推进重点人物重点培养和分层培养,健全培养、选拔、使用和举荐机制,制定科学的履职考核及激励办法,为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是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实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外人士数量多、层次高、影响大,为创建“两个一流”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入研究和分析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着眼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及民主党派换届举荐的需要,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早规划、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认真分析了现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现状分析

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就上海交通大学而言,主要是指担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人士;担任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以上、民主党派上海市委常委以上、校民主党派副主委以上职务的人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非中共人士;在上海市参事室、文史馆、知联会、欧美同学会、侨联、民族联等担任一定职务的非中共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教职工7180人,其中党外人士3703名,占教职工总数的51.6%。现有民主党派成员1028名(本部),其中在职人员约550多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现有杰出人才445名(含两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杰青、青年千人、优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杰出人才中党外人士约占52%。

(一)高校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全国、上海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76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名,全国政协委员5名;市人大代表8名,市政协委员18名(含市政协副主席1人);区人大代表9名,区政协委员33名(含区人大副主任1人,区政协副主席1人)。其中党员22名,民主党派成员45名,无党派和群众9名。

(二)高校人员在各级民主党派任职情况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有8人担任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其中主席2人(交大教授),副主席1人。有8人担任民主党派上海市委领导职务,其中主委1人,副主委5人,常委2人。有4人担任区民主党派领导职务,其中主委2人,副主委2人。

(三)高校民主党派委员会班子成员情况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7个民主党派委员会,28个支部(社)。委员会班子成员66人,其中主委7人,副主委19人,委员38人,主委助理、秘书长4人。其中70后13人,70后双高人员6人;副局级2人,正处级3人,副处级11人;博士44人,硕士9人。

(四)高校党外处级以上干部情况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党外处级以上干部55人,约占全校处级以上干部的16%,其中民主党派24人,无党派10人,群众12人,外籍9人;副部级1人,副局级1人,正处级20人,副处级33人;正高级职称42人,副高级8人;博士45人,硕士6人;70后5人,60后34人。

(五)高校党外后备干部情况分析

1.新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情况

近五年,上海交通大学新发展民主党派成员178人,其中70后57人,占4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81%分布在教学科研岗位。

2.党外中青年知识分子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是一支主要由45岁以下没加入任何党派、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团体,现有会员88名,其中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占29%,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5%,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43%,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51%,是党外代表人士蓄水池。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缺乏

上海交通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主要是指在各民主党派中央,上海市委及各级人大、政协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外旗帜性人物。

1.现任党外领军人物即将到届或到龄

目前高校在位的党外领军人物都已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了2届及以上,大部分面临到届或到龄。

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2017年换届时将有22名到届或到龄。在2022年换届时,将有23名到届或到龄,且都已担任3届。尤其是其中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军人物,在未来五年中,也都到届或到龄。

2.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后备人才缺乏

一般来说,能进入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行列的都是具有正处级以上职务,在学术和管理岗位做出突出成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但分析交大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具有层次高、代表性强、影响大的旗帜性人物不多,特别是在影响和威望上能与上一届代表人士比肩的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各民主党派委员会现任班子成员,60后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双高人才比例较高,达到40.9%,但70后这一比例只有9%,70后民主党派班子成员担任正处及以上职务的为0人。

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党外处级以上干部分析,在党外正处级干部20人中,有9人是外籍,也就是有11人能纳入党外代表人士的范围;在55名党外处级以上干部中,70后有5人,占9%。与兄弟单位相比比例都不高。

由于党外领军人物培养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对于今后一段时间党外领军人物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和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1.部分高层次党外人才未能纳入体制内

近年来,高校改革力度很大,通过招聘、竞聘等方式选拔一批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校及二级学院负责人,这些人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都具有较强的能力,为高校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高层次人才中许多是党外人士,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参与高校、社会发展欲望,有些已经加入了民主党派或统战团体,但也有些因国籍等原因,没有加入任何组织,无法被纳入体制内。如何发挥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如何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成为当前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问题。

2.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与选拔工作中强调的行政级别不相吻合

一方面目前党外干部的举荐、安排把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作为必备条件,而高校处级以上干部都是通过公开招聘选拔出来的,许多在社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并不一定在处级岗位上;另一方面,在高校公开选拔干部中,党外代表人士平时参与社会工作的表现不能作为选拔的参考,这样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与高校公开选聘不能很好地衔接。

3.高校还没有形成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机制

由于对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党外干部的培养没有真正纳入高校干部培养计划,缺乏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的长远规划,相关部门没有形成联合培养工作制度,二级学院领导对党外干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平衡。对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党外代表人士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人才,是培养、选拔、举荐和使用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依据,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和操作规范,为干部的培养选拔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对党外干部的作用特点则没有体现。2011年以来,中央统战部对党外代表人士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程序方法、工作保障等提出要求,但目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考核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与中央要求和党管人才的原则不相符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党外代表人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利用业余时间,每年要参与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及团体等许多社会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通过社会工作为学校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共建,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也因拥有一些在国家和地区重要岗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领军人物而感到自豪。但目前学校工作考核是按照本职工作量计算的,党外代表人士所从事的社会工作不能在考核中得到反映,影响到他们参政议政或从事社会工作的热情。

三、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

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的全局性意义,为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分层培养,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力度

培养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要结合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缺乏等突出问题,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多模式、多层次的方式,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

1.加强重点人物重点培养。重点培养拟作重点安排的党外代表人士旗帜性人物,推荐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加强党外中青年干部的培养。着眼长远,对层次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党外中青年干部,要早物色、早选拔、早使用,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和社会实践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3.加强民主党派和团体新任班子成员岗前培训,提高大局意识、合作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

4.加强对新任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培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代表性、群众性。

5.加强民主党派和团体新成员培训。对近年来新加入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成员进行传统教育和统战理论培训,增强统战意识和责任意识。

6.加强党外人士挂职锻炼和交流。及时选派党外优秀教师到党外干部挂职基地及有关省市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职安排、政治安排。

(二)提高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和举荐机制

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遵循党外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战部和组织部要根据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方案,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目标、任务,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培养、举荐、选拔、使用和管理机制,储备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才。保证统战部在学校党外干部工作中能够有效履行牵头职能,当好党委决策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的参谋助手。

(三)科学评价,建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履职考核及其激励机制

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是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依据。根据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共性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从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两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1.综合评价

从政治素质、专业成就、群众基础三方面分别设计一级、二级考核指标和权重,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的量化结果。

2.分类评价

根据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岗位特点和不同属性确定每类党外代表人士考核的侧重点,教师岗位侧重于评价党外代表人士的教学能力、学校评估、师生反应等;科研岗位侧重于评价党外代表人士在科研层次、数量、成果及转化等方面的表现;管理岗位侧重评价党外代表人士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价侧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民主党派骨干侧重于评价其自身建设、参政议政、服务社会及本职工作等。

(四)搭建平台,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搭建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平台

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前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制度,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党代会、教代会、中层干部大会等重要会议制度,聘请党外人士担任学校纪检监察员、教学督导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制度,使他们参与到学校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及时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做出反应,为学校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2.搭建党外代表人士社会服务平台

发挥党外人士的专业优势,为他们积极参与区校、区企共建、科技对接、支边扶贫牵线搭桥;引导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社会,体验民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3.搭建关爱党外代表人士发展平台

要真诚同党外代表人士交朋友,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素质提高和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本文是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实践,提出的一些思路,有待进一步探索。

10.3969/J.ISSN.1672-0911.2017.06.047

D665

A

1672-0911(2017)06-0047-04

2017-06-04

刘自勋(1969-),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研究员。

张迦寓)

猜你喜欢
领军人物党外人士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关于开展“2022石油和化工自动化领军人物系列评选活动”的通知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库里和威斯布鲁克是下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Risk factors of poor prognosis an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of solit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疾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