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主要议题、学术特点和当代价值

2017-04-11 08:05曾瑞明
社会保障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福利

曾瑞明

·社会福利·

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主要议题、学术特点和当代价值

曾瑞明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学术语境中,发现和收集本土福利思想资源逐渐成为重要话题。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主要从描述传统福利的基本形态、挖掘古代典籍中的福利义理、分析传统福利的文化基础和揭示传统福利的局限性等四个方面得到有效展开,其学术特点是建立了全景式的发展史框架、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透视、经多维度比较彰显出中国福利文化个性。利用民间福利的供给机制、坚持中国传统福利的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

传统福利;主要议题;学术特点;当代价值

一、当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福利

在当下的社会福利研究中,中国学术界蕴于学习西方话语体系和曾经有效的实践模式,探究社会福利的中国思想和中国问题时大多奉西方学术为圭臬,“中国的历史经历与历史智慧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①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虽然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的理论建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能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本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政策依据以及实践经验,但社会福利制度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特征、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大相径庭,如果只是单向度地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来改造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难免会造成水土不服的后果。为此,只有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构建结合中国传统和西方智慧的分析框架,从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西方现代福利理论中双向采吸有益的资源,才能创造出融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创造性于一炉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福利实践只不过是一些结构单一、水平低下以及未能制度化的慈善或救济措施,相应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都缺乏当代意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关怀。然而,虽然过去没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概念和话语,我们依然可以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在古代的历史典籍里找到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构大有裨益的思想、理念、制度和措施。正如王卫平所说,现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嫁接自西方,但是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定有适合它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就是自古代以来就存在的相关社会福利措施和传统①王卫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述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首先应当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和方法限定,克服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短视和偏见,树立正确的社会福利历史观。其次,在采吸方法上须体现现代社会福利学术旨趣,改变已有研究中的历史史料搜集偏向,“重视从历史源头汲取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合理定位当代并寻找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历史语境转化为当代语境,将历史学范式转换成社会保障范式”,为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收集中国本土学术资源②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唯有如此,才能打通传统智慧参与现代福利体系建设的思想道路,使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转换为当代实践观念。

二、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的主要议题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对国家和民间关系的观点,对个人、家庭与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责任关系的理念,以及关于社会福利事项运行机制的分析等各个方面的态度、观点、分析、判断③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21-322页。。它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哲学,也是中国先民发展福利事业的经验和智慧。简而言之,中国传统福利思想既有福利之“道”,也有福利之“器”。面对如此纵深的历史和厚实的思想内容,当下的学术发掘工作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综观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的主要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得到相对充分的展开。

(一)描述中国传统福利的基本形态

学界普遍认为,在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性质以及福利理念中整体主义价值目标规定下,中国传统福利事业不是由某个单一主体举办的,而是官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出钱出力,各管其事,各尽其能,以施恩、救济、赈灾、互助(家族互助、邻里互助或结社互助等)、尽孝等形式构成的福利形态。虽然不具备制度化特征,福利资源的生产与配置也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但与自然经济和家国天下政治模式相应,我们还是能描述出中国传统福利的整体形态。首先,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层次。王卫平认为中国传统福利体系是由家庭、社会、宗族这三个层次构成的④王卫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述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钱宁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家庭、家族和地方社区为基础的保障服务体系,二是比较广泛的民间慈善事业,三是有限的、但也是有效的官方社会救济及福利⑤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18页。;汪婕和秦枫则认为,以政府(官府)为主导的制度性社会福利和以家庭为主导的非制度性社会福利,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⑥汪婕、秦枫:《论孔孟的安民保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这些论述表明,中国传统福利具有“家(家庭和家族)—国—社会”的三层次互补结构。其次,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基本明确。王君南认为国家的积极介入是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政府在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中充当着责任主体,扮演着制度制定与推广、提供财力支撑和检查监督的角色,并且在具体安排方式上具有了宏观调控经济思想的萌芽;作为一个由多投入主体承办的多元化系统,“民办及宗教创办的保障机构是官办的有力补充,而宗族和以业缘、地缘为纽带建立的保障机构又在特别领域对社会保障机构予以补充和具体化,它们都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分担了政府的责任”①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王卫平也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起了主要作用”,“社会与宗族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官方宣扬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各有侧重地开展社会救济,从而有效地补充了国家的不足,成为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王卫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述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杨澄源认为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官民结合为实践特色,呈现出制度运行的协同性”,认为“中国传统福利体系的结构单元并不是绝对封闭、互不往来、彼此割绝的体系,而是存在着官方与民间以及民间与民间的多元互换、相互交往、彼此互助的社会福利系统”;在社会福利的空间格局上,政府和民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和共同协作,使传统福利体系的运行呈现出官民结合的协同性③杨澄源:《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从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官办”福利事业的核心作用明显,民间的非强制性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官方福利供应不足的缺陷,二者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而是通过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互相依存、分工协作、此消彼长的互补格局。第三,三层次福利格局与中国古代社会特点密切相应。郑功成认为,“中国社会保障自古以来贯穿着高度的国家(政府)责任,具有家国存于一体的特征,家国存于一体,国家责任表现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发展及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父爱主义’,政府扮演着强势主导者的角色,但是这种强势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而是在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的同时,规制着家庭保障,牵引着互助或单位保障”④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钱宁认为中国传统福利的整体主义价值目标对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体主义使中国传统福利出现层次性,“在微观层次,福利的目标强调要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发挥家庭的作用,而在宏观层次则强调国家的重要性”⑤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23页。。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家本位”和差序性社会格局是中国传统家庭保障和宗族保障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儒家孝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家庭价值观,使传统社会福利紧紧依赖家庭这个凝聚力极强的共同体。“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生产组织,还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为其成员提供基本保障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历史悠久,在家族内部强调家庭成员间互相负责、互帮互助”⑥刘云香:《儒家文化圈背景下的家庭价值观与社会保障制度》,《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这样,中国传统福利体系按照“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阶梯层层递进,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福利事业格局。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合力形态并非理性安排的产物,而是一个类自然过程的结果,没有任何现代社会制度建构的理念支撑,更不具备现代性意义的社会福利体系特征。

(二)挖掘古代典籍中的福利义理

中国传统福利表现出三层次结构形态,是就实践而言。从理论上看,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并没有规范表述的福利思想,在当时的家国同构体系中,福利活动只是伦理教化事业的辅助行动,所以不需要理论提供合理性论证。然而,福利活动又是无法缺少的,它天然具有的社会稳定功能还是会被认识到,并且会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表达出来,只不过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回应。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各种典籍中,找出蕴含福利义理的内容。

根据论述内容的相关性,先秦典籍里蕴含有非常丰富的福利思想,而且非此后各朝代可比。周文王在西周初年就提出“施仁政、善养老、薄税敛,以济鳏寡孤独四处穷民”,周武王继而强调“以养生、送死、济贫及致富等为谋求全民福祉之道”①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19页。。稍后,“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思想中出现了包括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就业保障、灾荒救济等内容的福利思想。”②张士昌、陶立明、朱皓: 《社会福利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在具体的典籍分析中,王子今等人撰写的《中国社会福利史》对先秦文献中的福利义理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此外,还有一些专题成果提出了新的认识。比如:《尚书》提出的“五福”理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涵盖了人类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具有民生为本性、目标完美性、地位差序性、思维辩证性等四个特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福利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③毕天云:《五福:中华民族的传统福利理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礼记·礼运》讲“大同”与“小康”,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以“礼”为核心的福利社会类型,而且,“礼”所包含的丰富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福利思想的来源④高和荣、范玉显:《论“礼”的社会福利思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管子》重视农业、减轻赋役、国营借贷、扩大就业、救助老幼、鳏寡孤独和残疾者及防灾救灾等主张,曾对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当政者产生了一定影响⑤张仁玺:《<管子>中的社会福利思想论述》,《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4期。。需要指出的是,秦汉以降,涉及福利义理的文献大为减少,而各种史书和碑文中倒是增加了不少对福利实践的史实描述和伦理评价。

(三)分析中国传统福利的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福利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面向解决困难群体的生存需要而生成的。田毅鹏总结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特点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如孔子的福利思想实际上是其“仁学”的自然拓展,孟子的社会福利观以“性善说”和“重民论”为理论依据,历史上众多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⑥田毅鹏:《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页。。王卫平等人认为,中国传统福利制度建立在复杂多元的伦理思想基础之上,传统的民本主义、儒家仁义学说、佛教观念、道教思想等等,都曾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①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第1-8页。。毕天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属于社会福利实践的表层(操作技术)和中层(制度设计),而是属于社会福利实践的深层(价值观念),它们深深影响和制约着福利实践的中层和表层,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表现②毕天云:《福利文化引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以上这些论述都试图找到传统福利究竟是建立在怎样的价值观上,而基本的结论主要定位于民本思想、仁义忠孝原则、慈善观念和大同目标,而且,关于中国传统福利文化的言说,都是围绕这个价值体系,或者就其中某一成份,引伸和展开来的。

(四)揭示中国传统福利的局限性

站在当代立场上来看中国传统福利实践和理论,其弱点与局限性亦很明显。首先,中国传统福利是低层次的。因为古代官府设置社会福利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传统福利事业的开办自然不能同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等高度而语,其福利内容和项目设置基本上是为了赈灾和济贫扶困。因此,杨澄源将中国传统的福利制度判定为,“以低级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③杨澄源:《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尽管王卫平将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内容结构分为八个基本方面:包括灾荒救助、救治贫病、救助鳏寡孤独、养老、育婴、助学、救济失业、优抚优恤等④王卫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概述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内容详细和丰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些福利项目的设置,其着眼点只是为了保障人的最基本生活条件,保障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正因如此,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事业就是社会救助,因而在研究传统福利思想时只将视角放在社会救助上。其次,中国传统福利制度具有封闭性。与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制度相比,“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汉朝以来,统治者几乎全部是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他们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自我—家庭—国家的链条中,始终没有社团这个概念,因此在那种背景下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事业”⑤《中国社会福利的演进及发展》,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网·北斗星社区网站:http://www.bdstar.org/Article/Class31/xgxklm/200701/3937.html,2007年1月7日。。第三,中国传统福利制度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从本质上看,古代统治阶级办理社会福利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所以古代统治者推行的社会福利实践只是更多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以致官府的振济救荒措施既不普遍也不能成为常态。杨澄源就认为中国的传统福利是“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可以视为政府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消极应付和善后处置使其呈现出剩余性的典型特征。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战略思想和管理主义的视角,政府的危机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被动地解决问题,前瞻性、预测性和战略性则无从谈起,救济不力和缺乏应有的覆盖面也是临时应付和剩余性的典型表现形式”⑥杨澄源:《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也就是说,中国各朝各代的福利事业与当时的政治稳定性和政治清明度密切相关,很多措施也没有用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在制度运行上也呈现出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总之,中国传统福利实践与思想虽然起源较早,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弱点与不足,决定了它不可能进化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事业。因此,我们称之为“传统福利”,其意义在于既承认它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构中有可利用的思想价值,也强调了它的整体实践形态无法走进现代社会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的学术特点

研究传统福利思想,其任务设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用历史分析框架阐述事实和检阅典籍,梳理出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发展史的脉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直接表述福利的内容少之又少,但我们需要发掘的思想又蕴藏在其中。因此,以福利活动的事实为依据,检阅典籍中表达这些事实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还原到历史真实当中,然后清理出一条发展线索,这是本领域研究工作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二层次需要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福利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审视,特别是进行多维度的对比,使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在当代学术视野中得到立体式呈现。第三层次是用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分析框架来寻找有价值的传统福利思想资源,这既是当下彰显优秀传统福利文化的现实要求,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重要学术旨趣。按照上述任务开展,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形成了下列三大特色。

(一)全景式的发展史框架基本建立

福利思想作为社会思想的一部分,其研究方法同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或者是社会通史的研究相似,历史研究方法定然不会缺席。根据林义的观点,历史研究方法的真谛在于透过历史环境下制度演化的外在形式,把握制度变迁中的内在规律性因素。同时,这一方法也超越了历史分析中静态与动态方法的简单取舍,而强调在不断变迁的制度外观下,把握制度变迁的某些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①林义:《西方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具体到中国传统福利思想领域,历史研究方法在把握福利思想演变规律时主要有全景式与分段式两种表现。

其一,对中国传统福利思想进行全景式的宏观描写。田毅鹏的《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认为,从殷周时期“敬德保民”,到春秋时期的“安老怀少”“恤孤振穷”,再到清末民初的社会保障模式的设计,中国传统福利思想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思想演进规律。该书将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分为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六个阶段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基本内容、思想渊源和主要特征。在他的描述中,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演变线条是这样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提出社会福利思想并出现最早的原典,秦汉时期走向“总结反省”和“理论整合”,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代则多是对前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丰富和拓展,直至近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传入,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呈现中西混合的特点。王子今、刘悦斌和常宗虎合著的《中国社会福利史》是关于社会福利专门史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把社会福利从整个中国历史中提炼出来,将社会福利史建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作者依然以历史研究为基础,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从夏商周社会福利的开端到清代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系统梳理了远古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福利思想、制度和政策,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福利政策、民间福利事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社会福利思想和中国传统礼俗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福利理念,使社会福利变迁的过程依托历史发展进程得到逻辑的展现。王卫平和黄鸿山所著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虽然侧重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但是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事业依然有非常完整的叙述。他们提炼出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历史线索是: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历经汉唐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时期集前朝之大成,形成了“官民合力”的社会福利模式,使得中国传统福利体系终于在几千年的探索中积淀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王文素的《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研究》论述了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福利全貌,立足于社会福利的史料,运用史实梳理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政策以及灾害救济、日常贫困救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军人优抚和其他社会福利措施,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体系进行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整理。

其二,中国传统福利的分阶段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以点带面反映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演进逻辑,得出了中国传统福利思想起源于先秦、经过封建社会时期的长期丰富和发展、到近代接触到西方福利思想后进入中西融合式的新阶段等判断。第一,传统福利思想的起源。李昌宝和叶世昌的《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初步形成》、孙翊刚的《刍议我国古代社会福利的萌芽》、王卫平的《大同思想与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和《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形成》、于凯的《传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渊源》、张仁玺的《齐鲁先秦诸子社会福利思想》、郑明璋的《<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与演化》、王凤娟的《<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论述》等论文,都将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源头上溯到先秦时期,认为《管子》、《周礼》等古代典籍和诸子百家所提出的“民本”、“仁政”、“大同”、“备荒”等思想奠定了传统福利的基本理念和制度雏形,先秦时期的有为君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践行的仓储后备论、尊老养老、救济贫弱等观念和执政时推行的某些做法,为后世形成福利体系提供了“制度蓝本”。第二,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丁建定的《唐代社会福利:思想、实践及其评价》、裴恒涛的《唐代社会福利制度渊源探析》、张文的《宋朝社会福利的成就与历史地位》和唐鸿玲的《宋代社会救助制度探析》等文章,分别对唐宋两朝的社会福利进行了考察,唐朝以政府主导的福利体系相比之前更加全面和规范,宋朝福利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始出现市场化导向的最早尝试,民间慈善也在此时开创先河,非正式的制度成为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王卫平的《明清时期残疾人社会福利研究》、刘宗志的《从政府到社会—清代慈善事业救助主体的转变》、李丽琴的《明清赈恤中的官民互动及其现代价值》等文章,论述了明清时期社会福利官民合力的突出特点。第三,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新特色。田毅鹏的《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蔡勤禹和李元峰的《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王卫平和黄鸿山的《传统仓储制度社会福利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王娟的《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等研究成果,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具有的“古今贯通、中西汇聚”特点。

(二)多学科透视初步展开

社会福利的思想准备和制度安排都会受到经济、政治、伦理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这个领域必然需要走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分析来研究的路径。但是,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化和技术化的偏向,并有孤军深入、日益远离由长期社会经济环境及文化心理传统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人文精神环境的倾向”;“这种倾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则存在割断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链条去分析人们的社会经济问题之局限,仅注重人为机械切割式的纵向断面分析,而忽略从横向的、多因素有机联系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生成机制”①林义:《社会保险理论分析的新视角——兼论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视域下一定要避免这种研究的误区,注重跨学科和整体性。特别是要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政治、文化、伦理等学科的资料支持和分析方法,来审查传统和开立新路,并弥补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只从经济效率出发而缺少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的缺陷。从前文所论中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学分析、文献释义、史实整理等研究工作,做得最充分。其他开展得较好的跨学科透视,主要有伦理学和文化学两个角度。

其一,对中国传统福利实践进行伦理学剖析。从伦理学视角来考察福利活动,主要为之确立道德正当性、关系规范性以及社会正义性。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的民惟邦本、均贫富、和谐、大同等伦理原则和目标的基础意义,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节用爱人、团结互助等道义要求的手段意义,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思考了传统福利伦理的当代价值所在。郑秉文和史寒冰通过对东亚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伦理学分析,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以强势政府为特征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对这一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具有非常特殊的影响”,而且,“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孝悌观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发生着普遍的影响”②郑秉文、史寒冰:《试论东亚地区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如果说“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最缺乏的是理念”③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那么建构理念的重要原则基础,理所当然要考虑传统福利伦理。这些内容不仅在传统社会的运行中提供了道德正当性、关系规范性和社会正义性,而且在现今仍然起作用的事实表明,目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仍然需要它们在场。

其二,从社会文化视角剖析深嵌于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实践中的文化基因。社会福利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它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受着特定的社会结构及其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为此,毕天云从福利文化的角度解析社会福利制度时提出,“任何一个社会的福利制度都并非是‘文化悬置’的,相反,它是‘嵌入’到该社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只有深入到不同社会的文化脉络中,才能真正地‘解读’和‘把握’福利制度模式的差异”④毕天云:《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在这个研究进路中,许丹枫的《浅析现代社会福利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孝”为核心、以民为本、辅助弱势群体、大同共存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张军在《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福利文化溯源》一文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家庭本位和家族本位、伦理内修、关系信任、权威仁慈等社会传统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此外,毕天云的《福利文化引论》、伍先斌的《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林义的《文化与社会福利改革发展漫谈》、张军的《主导、冲突与融合:中国福利文化下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进》等论著,都剖析了社会文化与福利思想的互动关系。这些认识的意义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传统福利,而且指向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现实。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就要立足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方法与途径。

(三)在多维度比较中彰显文化个性

当代学界从福利文化的内在建构与传统文化对于福利实践的外在影响两方面,深入剖解了我们的传统福利文化个性。黄黎若莲用中西比较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文化社会学根源,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保守社会福利模式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双方都强调自力更生,但是在表面相似的背后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文化特质:一是强调群体取向而非个人主义;二是家庭和家族居于中心地位;三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个人缺乏公民权利观念①黄黎若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民政福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19-220页。。王卫平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一书中,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总结出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五大特点,即制度形成早,政府介入程度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障层次较低,大多属于社会救济的范畴;时兴时废,作用发挥不够稳定;带有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色彩。张军认为,中西福利思想存在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诸多大相径庭之处:一是中国的家庭为本与西方的社会为重;二是中国重伦理内修和西方依靠法律外控;三是中国的关系信任和西方的制度信任;四是中国权威仁慈的依赖性和西方民主责任的倾向性②张军、陈元刚:《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比较论纲》,《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1年第1期。。通过比较研究,我们首先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不同文化基因和发展脉络,并区分社会福利的全球共性和国别个性,从而彻底破除以西方为福利范本的研究定势。其次,通过各个历史阶段、各个思想流派之间进行的比较,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之间的关联性有更深入的把握。

四、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研究的当代价值

王卫平和黄鸿山曾呼吁:“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时,除了借鉴外来的先进经验之外,也应吸收我国传统社会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可能也应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之源”③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4年,第38页。。的确,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福利思想时应当有更深切的现实关怀,使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能够在现代社会福利语境中得以合理呈现,这也正是传统福利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

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来自民间的福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强调国家责任的同时也保持丰富的民间福利供给是一大特色。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讲究正式制度安排相比,中国传统福利中非正式的实践惯例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弹性福利空间,释放出强大的保障能量。在我国现有社会福利体制中,也依然存在着传统福利方式的印迹,传统宗族福利惯例和邻里互助模式在当代农村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内部的相互保障还在为建设当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富有弹性的巨大空间”①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这些事实说明,传统福利在当代中国福利体系中仍然不可或缺。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时,以政府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无疑是福利改革的主体内容,而保持和发扬民间福利的传统惯例和互助模式所拥有的能量和精神,正是社会福利体系呈现中国特色的核心要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持续的学术发掘和社会主义化改造之后,这些要素将生长出更适合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实践路径。

其次,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和思维方式升华出中国社会福利的基本观念和行动准则,同时也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形塑中,中国传统福利实践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与西方国家依靠法律等刚性手段来维系社会福利制度不同,中国传统的福利实践则是依托于传统文化的柔性约束及其代际传承,最终延伸和内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之中。因此,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关注以家族和宗亲、同姓社区等传统亲密关系型社会组织,如何面对新经济事实调节社会性福利供给机制,从中总结社会福利社会化实现的新经验,并且把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传导到当下的制度创新之中,这也是保持社会福利制度之中国特色的重要一环。

最后,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应该吸取中国传统福利文化的核心精神,更加注重价值取向的建设。潘浩认为,“在策进中国社会福利设施时,应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方不致为外来的思想所迷惑,而造成迷失或者误导之弊。换句话说,规划中国社会福利,须根据中国有关历史文献所记载我先民在此一方面所承载的固有思想、政策与制度之文化遗产,以及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发展情形和民生实际需要,由此引古而证今,使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能植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然后始能顺利而有效的推展”②潘浩:《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制度》,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90年,第23页。。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言,中国本土文化之最核心的成份,即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面对当下社会公平失衡、德治与法治脱节、孝道伦理弱化、组织伦理的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将之放在现代社会福利语境下进行深度挖掘、创新并继续发展,对于规范社会福利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规定基本的伦理原则,为社会福利主体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③李建华、张效峰:《社会保障伦理: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正如郑功成所指出,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中,“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制理念的发展和特有的人文关怀精神视而不见”,“价值取向的研究应该更加引起重视,社会保障改革将更富人道主义和人性化”④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研究及理论取向》,《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6期。。只有以有机聚合了传统社会价值和现代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才能达到公平法治、规范有序的文明高度。

Chinese Traditional Welfare Thoughts:Main Topics, Academic Feature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Zeng Ruim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building social welfar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covery and collection of local welfare though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raditional Chinese welfare thought is mainly studied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describing its basics, excavating it from ancient books, analyzing its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revealing its constraints. The existing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panoramic framework of history and conducted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welfare culture to highlight its features. The use of welfare services provided by society and adherence to the moral principles and core val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elfare are requisites for China's social welfare system to maintain its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welfare; main topics; academic features; contemporary values

郭 林)

曾瑞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福利思想。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福利
没有福利制度的经济增长局限:韩国的经验
传承·总结·飞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换届大会纪实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