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的使命及其演变研究

2017-04-12 15:47吴仲元吴丹戚晓思贺小瑞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演变

吴仲元++吴丹++戚晓思++贺小瑞++朱久娟

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都明确了公布了自己的大学的使命。本文以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中的排名前50所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大学使命陈述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大学使命面临挑战,找寻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的新的使命,以此对学校的运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使命;民办应用型大学;演变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这一特殊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确定,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追求和选择,具体体现为大学组织的宗旨、理想、目的和责任。[1]大学的使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定位理念的体现。在大学组织内部,大学使命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促成文化共识,产生组织凝合力,使大学内各部门及亚群体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并传承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质。从大学与外部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使命既是大学对自身目标、职能和存在价值的宣告与承诺,也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和要求,对学校的运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都明确了公布了自己的大学的使命。目前,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被列为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我国越来越多学校都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大学使命进入新的阶段,因此这为研究民办应用型大学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中的排名前50所大学(以2016年数据为准)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大学使命陈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借鉴陆一先生分析模型,基于大学使命的“古典”、“现代”、“21世纪”3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模型[2]对50所学校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的使命特点,并探究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的演变过程以及新的挑战。

一、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的使命特点

本文对我国排名前50所应用型大学的使命陈述进行关键词词频归纳,结果如表 1所示 。通过统计,这些关键词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使命:学校办学定位、教学与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国际化与全球视野。(各大学的使命宣言文本主要从其官方网站上获取,也有部分来自于正式宣传册页。)

从表1得知,在民办应用型大学的使命分析中,存在共性的特点:在办学定位方面,学校都提出要创办“应用型”大学,这是由于我国宏观政策影响;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学校提出教学中“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育人理念,强调学校对于道德的素养的培育;在服务社会方面,大多学校提出要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使命;在国际化与全球视野方面,很多学校提出了“国际化”、“多元化”的理念。

核心职能所占比重不同。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对于使命描述,基本具备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核心职能。但是对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偏重点多些,对于科研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与我国与国外的研究型高校的使命陈述有些区别。见表2。

使命描述差异性不明显。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民办应用型大学对于使命描述词汇的使用上相似度很高,同样的词汇在多所学校中都有提到,学校间的差异性很少。例如“以人为本”的陈述,在17所学校中都提到过,相似度达到34%。

二、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的演变

上述关键词词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在学校办学定位、教学与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国际化与全球视野方面有着相似的使命,从中我们可以探究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的演变。本文根据陆一先生对于大学使命宣言的分析指标,(见表3)将对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古典使命。中世纪大学追求真理与知识的使命,这是古典使命的传统。古典使命拥有卓越的立校传统或伟大的创始人,使命宣言以尊重历史、敬重先辈为亮点,在使命宣言中突出大学的文化根基,向内、外部传播的精神文化信号。由于民办应用型大学是由民间出资创办的特点,很多学校都有卓越的立校传统或伟大的创始人的精神,如西安外事学院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上海建桥学院提出“民營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 ”。这就意味着民办应用型大学的学校的使命中都会体现古典使命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学校都是一些地方院校,精神的传播往往受到局限,不像一流大学的学校精神广泛流传,往往知之甚少。其他区域的人或者外国人并不容易像本地区人那样了解精神遗产意味着什么。这就使得这些学校在古典使命的承担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是民办应用型大学在使命陈述中往往不注重精神文化宣传,缺少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这些学校在大学定位、教育目标中就缺少灵魂,只重视近期效应,没有清晰的愿景规划。

(二)现代使命。现代大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洪堡时期,“德国大学的最高理想就是造就天性得到发展的、 善于独立判断思考和富有创造力的新生一代……”[3],在这样的使命下,现代大学师生应致力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重心, 教授和学生都是科学研究人员。但是随着大学发展,中国民办应用型大学在承担现代使命中,更多倾向大学重视当下的社会需求、讲求办学效率,或者大学的使命和战略概括为体现“ 务实”的价值观。从上述的使命特点可以看到,24%的民办应用型大学都重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的为使命。如海口经济学院指出“以生为本、以师为魂、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为办学理念;西安欧亚学院提出“当今市场经济最新鲜的变革,并且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体现了现代学校的使命。但是对于学术研究的使命却是重视不够,这也是由于国家政策、经费不足等外在原因所导致。

(三)21世纪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必然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大学使命有了新的内涵:国际化、产学研,产管学、终身制。高等教育结构的交叉发展和众多政策推动了国际化的发展,这促进了大学另一个重要使命:国际化。所有民办应用型大学生基本意识到了这点,20%的大学在大学使命中诠释了这点。把国际化作为其学校的使命陈述,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的用词频率比公办大学高,这是由于民办应用型大学更具有灵活的办学条件与机制所决定的,此外我们看到部分学校已经提到产学研,产管学的使命,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例如山东协和学院等在探索学校发展时提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

综上所述,在民办应用型大学使命的演变中,从宏观方面民办应用型大学的使命有原来的承接国家的大学扩招的规模办学到应用型办学的转型发展中。根据大学使命的模型分类上看,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更多承担的现代大学以及21世纪大学的使命,各个学校在秉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价值观念基础上,都提出了学校肩负“服务社会,重视社会责任”、“产学研,产管学”、“国际化”的使命。基本属于务实进取型,均衡稳健性的学校很少,只有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这几所学校较为全面。

三、我国应用型民办大学使命面临的挑战

从上文得知,大学使命演变由外在使命和内在使命所制约与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要求外在使命与内在使命的保持一致,这要求我们立足大学面临挑战深刻的反思大学使命的新变化:

(一)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广泛运用,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出现软化趋势。全球电脑终端的人们都可以作为虚拟实践个体步入虚拟实践的全过程,这样人们可以共享全球的知识库,可以相互交换和创造知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接触高深的理论,高科技,物质生产在生产与再生产的全过程中精神生产的作用越大。在信息完全对称下,教育从“精英”阶层扩大到全社会,每个人在闲暇时间里发挥的才智能力在虚拟空间中叠加,形成一种空前的全社会规模生产,基于虚拟空间的信息共享和个体智慧成就了精神生产活动的大众时。精神的生产不再是特殊阶层里个体的个人化创造,形成了在协作互动基础上的生产劳动,因此“精神生产共同体”在社会中出现。碎片化学习时代已经来临。

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如何紧跟时代,丰富自己的教育手段,通过信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微客、MOOC等课堂,使学校的生产、传播、交流更加开放、便利,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交流分享关系,关注到终身学习机会的均等问题,这将是民办应用型大学面临新的使命。

(二)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切身利益。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指标, 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是一个从“精英”向“大众”向“普及”发展的规模扩张过程。截止到 2006 年,根据特罗理论,我国已经完全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4]

民办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已经完成了“规模的扩张”阶段,到达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应用型大学提出,要求民变大学的发展定位由“量”的增长标准到高等教育系统的“质”的变化。但是在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对于这个阶段的理解还是侧重于将所有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群体,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并没有过多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即个体参与并分享高等教育。很多学校依然没有明确教育规模扩张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随着教育内部的变化,民办应用型大学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需要突破与转变,关注个体的切身利益,这要求大学使命逐渐突出多元化、个性化。

(三)建立区域性的特色使命。

面向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的根本性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剧变,现代大学不再不再游离在公众与社会、政府之外,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改变, 已经由社会的边缘组织转变为经济社会的轴心,在实现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我國民办应用型大学大多由民间出资,多为地方大学,承担地方培养人才等使命,对于它们而言逐渐从远离世俗的“象牙塔”成为服务地方的“社会服务站”,这就要求民办应用型大学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大学使命。正如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所说,“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市民、企业、地区、政府以及世界范围的高等学府携手合作,创造性解决多元社会的各种问题”。更多学校应该借鉴温州大学的78年的办学经历,他们依托温州的文化传统,形成本学校的“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遵循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积极转变观念,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这要求民办应用型大学主动与地方建立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促进地区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哈佛前校长洛韦尔曾经说过:“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求。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我国民办应用型大学在大学使命演变中,应最终全社会共同利益与价值,寻求全社会的命运根本。

参考文献:

[1]眭依凡. 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J].教育研究,2011(1):68-72.

[2]陆一.世界知名大学使命宣言的文本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9):23-28.

[3]郭必裕.大学使命的选择与践行[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3-15.

[4]张文学.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20.

[5]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教育研究,2012(2):89-94.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