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爱国将领张巡

2017-04-12 15:51王超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摘要:张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两年之间转战雍丘、宁陵和睢阳,以少抗多,有效地阻遏了叛军南下的阴谋,使东南州县免遭兵燹,保障了朝廷的赋税来源,同时拖住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为朝廷平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虽然最终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仍不改铮铮铁骨,英勇赴义,其高尚的气节将流芳千古,长存于天地。

关键词:张巡;安史之乱;雍丘;睢阳

天宝十四年(755),是唐王朝的一个拐点,它从一个太平盛世,忽然落入到动乱不安的“安史之乱”,昔日的盛景一去不返,这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所始料未及的。玄宗早年效仿他的爷爷太宗皇帝,勤于政事、体恤民情,能够听言纳谏、任用贤良,然而在开创“开元之治”后,他日渐沉迷于自己的伟大功绩,对于国事越来越倦怠,内事交给高力士,外务交给杨国忠,整日和爱妃杨玉环把酒言欢、吟风弄月,好不快活。这一起切都被野心家安禄山看在眼里,他一面向唐玄宗进献奇珍异宝、大表忠心,一面招兵买马、高筑城池,等待合适时机。终于于公元755年的陽春三月,在范阳公开造反,美其名曰“诛杨国忠,清君侧”,他的安史大军势如破竹,不久后就占领东都洛阳,长安城岌岌可危。在向西进军的同时,叛军也分兵南下,想要占领富庶的江南地区。真源县令张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雍丘保卫战。

一、张巡的早年经历

张巡(公元708年-公元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文人出身,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史载他“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1]5534曾先后担任太子通事舍人和清河县令。他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关心民心疾苦,政绩突出,而且为人慷慨仗义,对于走投无路来投靠他的人,毫不吝啬,尽其所能地予以帮助,深得人心。任期满后,他回到都城长安,当时杨国忠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有人劝他向杨国忠示好,有助于仕途升迁,他拒绝道:“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1]5534就继续到地方上去当县令,这也体现了张巡不阿附权臣、正直清廉地一面。在真源县令任上,他不畏豪强为民除害,当时真源境内恶霸以华金南为首,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当地流传着一句 “南金口,明府手”的话,足见华南金在当地的势力。张巡上任伊始,便依法将其处死,并赦免其余党,教其改过向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官清廉,从不扰民,深受百姓爱戴。这一点也充分证明张巡具有很好的行政管理才能,虽然史书经常将重点放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他出色的行政才能,也不应该忽略。

二、张巡在雍睢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献城投降,并想要拉真源县令张巡入伙,便命其为长史,让他向西接应叛军。张巡得知后,率军民大哭于真源的玄元皇帝祠,然后募兵抗战,有一千多人响应,他带着这一千多人与单父尉贾贲汇合于雍丘,从此开始历史上著名的雍睢保卫战。

(一)身先士卒,作战勇猛。

张巡虽然是进士出身,一介书生,然而在战斗中,他往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唐朝叛臣令狐潮,本为雍丘县令,安史之乱后,投降叛军成为叛军将领。贾贲与张巡趁令狐潮带兵出城之机,占领了雍丘,并杀掉了令狐潮的家人。令狐潮大怒,于天宝十五年二月十六日引兵回攻雍丘,张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1]5535,胜利将叛军打退,此战贾贲战死,众人重新推举张巡为雍丘的守城主帅。三月初二,令狐潮协同叛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领兵四万又来争夺雍丘。当时守城士兵不过千余人,将士们见贼军阵势浩大,多有恐惧,张巡劝大家不要害怕,说:“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于是将千余人分兵数队,“身前驱,直薄潮军”[1]5535,叛军想不到唐军会主动出击,惊慌失措、人马辟易,纷纷撤退。此后,张巡与叛军在雍丘相持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2]6956,再一次将叛军打退。八月份,安禄山任命的河南节度使李庭望,亲率蕃汉兵两万向东袭击宁陵、襄邑,并在离雍丘城三十里的东面安营扎寨,想要切断张巡的后路。张巡得知消息后,“帅短兵三千掩击,大破之,杀获太半。”[2]6992-6993十月初四,令狐潮与王福德率领一万多骑兵再次攻打雍丘,“张巡出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叛军百倍而归。又过了两个月,令狐潮帅一万士兵在雍丘城北立营,又被张巡“大破之”[2]7007资治通鉴。张巡后来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率军到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汇合,不久就与杨朝宗的两万军队战于宁陵西北,一昼夜大战数十回合,“斩首万余级,流尸塞汴而下”[2]7010,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朝廷特擢升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以为奖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弑其父安禄山,自立为皇帝,因李庭望屡攻睢阳不下,以大将尹子奇代之。这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领奚、契丹、室韦等兵共十三万,想要一举拿下睢阳城,张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2]7016,最终“擒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两万余”[2]7016,战士们因此士气高涨。三月,尹子奇又领大军攻打睢阳,张巡这次扛着旗子,与诸将士杀进敌人阵中,“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2]7022,叛军溃不成军,败逃数十里。后来,张巡与尹子奇又较量多次,张巡屡摧其锋,连连胜利。

(二)足智多谋,用兵如神。

张巡本人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晓战阵法”,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的这一特长在安史之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巡无论是守雍丘、宁陵还是睢阳,兵力都远低于敌军,然而他能屡次击退敌人的攻击,与他妙计层出、用兵有方有很大关系。在保卫雍丘时,城中的弓箭都已经射光,形势十分危急,因为安史叛军多为骑兵,在城上以弓箭来阻挡叛军的进攻,是一件很有效的措施,如果没有弓箭,就要短兵相接,这很不利于唐军。张巡心生一计,效仿“草船借箭”,来了一幕“草人借箭”的好戏。张巡派人扎了许多草人,给每个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到了夜晚再用绳子从城上放到城下,叛军以为唐军派人夜袭军营,纷纷张弓搭箭,蝗虫般的箭矢飞向假装成士兵的草人,等到敌人发现这些唐军是草人假扮,唐军已经 “得箭数十万”[1]553。在睢阳保卫战中,张巡采用疲敌之计来应对叛军。他令人夜晚于城中击鼓,做出要出城攻击的样子,敌人不知是计,就全军戒备,直到天亮也没有发现一个唐军出城。如此往复几次,敌人对于城中的鼓声变得不闻不问,这时张巡令南霁云、雷万春等十余将领各领五十骑兵,冒着黑夜从城中突击而出,直冲敌营,一直杀到尹子奇的中军大营,唐军仅仅五百余人,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2]7025。然而尹子奇并不死心,为了早日将睢阳城拿下,他不断加兵围攻睢阳,而睢阳城中的粮食殆尽,士兵也越打越少,张巡便射杀叛军主将尹子奇,以解睢阳之危。可唐军中没有人认识尹子奇,张巡心生一计,将蒿草削成箭头射向敌人,敌人中箭后发现箭头是蒿草做的,以为唐军已经用完弓箭,纷纷拿着这“假箭头”去向尹子奇报告,尹子奇正拿着蒿草做的箭端详时,南霁云一箭射中其左眼,尹子奇应声坠马,狼狈逃跑,几乎被唐军捉住,而叛军因主帅受伤,纷纷撤退,睢阳之围暂解。

张巡用兵好出奇谋,不按常规,每每使叛军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对。张巡曾说:“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张巡“晓战阵法”,因此他知道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因此他“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希望将士们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用兵,从而 “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2]7039,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从雍睢保卫战中地战绩来看,张巡这一用兵方法还是很成功的。

雍睢保卫战中,攻城与守城器械的较量也是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张巡临危不乱,出色的应变能力。在保卫雍丘时,叛军用石炮轰击城墙,将城楼及城上的矮墙全部毁坏,张巡便在城上立上木栅栏阻挡叛军,当叛军如蚂蚁般想要登上城墙时,张巡又命人将蒿草扎成捆,浇上油,点着了从城墙上扔下去,焚烧敌人,有效地阻遏了敌人进攻。在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与尹子奇关于攻城与防守的较量就更加精彩了。尹子奇令人修造云梯,势如半虹。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曾引杜佑之言,解释什么是云梯,引言说:“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四尺,势微回递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2]7028简单地说,这种攻城云梯,有六个轮子,高度要略高于城墙,上有一大笼,里面可以装两百士兵,将云梯推至城边,士兵就可以从笼子中跃上城墙。张巡见状,便令人在城墙上凿穿三个洞,于每个洞中伸出一个大木头顶住云梯,让其不能进,又从洞中伸出一个带铁钩的木头钩住云梯,让其不能退,就在敌人云梯进退两难的时候,再伸出一块长木,木头末端置一铁笼,里面放满易燃物品,将云梯烧断,云梯上的叛军不是落下云梯摔死,就是被火烧死。尹子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令人造“木驴”攻城,这“木驴”中可以藏士兵,而且十分坚固,箭矢滚石对它都没有作用,尹子奇就想用这“木驴”带着士兵到城下将城墙挖穿。张巡也没有闲着,他命人“熔金汁灌之”[2]7028,结果一个个木驴被焚毁,木驴中的士兵也都被烧死。尹子奇又一次损兵折将,仍不肯罢休,又让人于在睢阳城的西北一角堆积沙包、木柴,做“蹬道”以登上城墙。张巡表面上对此无计可施,夜里却派人悄悄将松明等一些易燃引火之物丢到沙包与木柴之中,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十几天,叛军也没有察觉。等到“蹬道”将要筑成之际,张巡率领士兵从城中杀出,并让人趁乱持火把将“蹬道”点燃,火势凶猛,“经二十余日,火方灭。”[2]7028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任尹子奇机关算尽,可就是攻不下睢阳城,最后“贼服其智,不敢复攻”[2]7028,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树上栅栏,想要将睢阳军民困死。

(三)忠君爱国,气节过人。

张巡是中国古代忠君爱国,气节过人的典范,无论是叛军还是内部人员都曾劝其投降,然而张巡深知君臣大义,身为大唐子民,就应该为大唐保土守疆,变节投降,这种将遗臭万年的事情,张巡是坚决不会去做的。在雍丘的时候,叛将令狐潮与张巡是旧相识,他在城下劝张巡投降,说:“本朝微蹙,兵不能出关,天下事去矣。”[1]5535他希望张巡能够识时务,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张巡痛斥其言:“古者父死于君,义不报。子乃衔妻孥怨,假利于贼以相图,吾见君头干通衢,为百世笑,奈何?”[1]5535-5536说得令狐潮久久无言、羞愧而去。后来,令狐潮听说玄宗避难于西蜀,又写信招降张巡。当时消息阻隔、朝命不通,军中有大将六人,认为敌人军势浩大难以抵挡,况且皇上还在不在也不清楚,不如投降保全性命。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大厅挂上天子画像,率领军士参拜,然后令人将那六位想要谋反的将军绑了,责以大义,斩首示众。从此军民一心,再也没有人敢提投降的事情。除此外,张巡还经常向叛军动之以情、晓之以义,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劝他们改过从善,为时不晚。史载“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死其力。”[1]5538由此可见张巡的口才与感染力在当时也是一流的。

在守卫睢阳时,叛军不敢与张巡正面交锋,深挖沟壑,想要困死守军。守军被围后,城中的粮食逐渐消耗殆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2]7027,眼见城中军民被饿死的越来越多,张巡便派南霁云率领勇士突围出去,向临近的许叔冀、贺兰进明求援,然而这两位御史大夫各怀鬼胎,一个只从城上扔下一千匹布,一个想留下南霁云以为己用,均不肯出兵相救。被友军抛弃,张巡虽然愤怒,但也没有一丝一毫要投降的想法,为了能够继续守住城池,大家想尽一切办法,“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2]7038今人听来,无不毛骨悚然,斥张巡等吃人的做法违背人性,然而须知道叛军“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2]7006城中居民受到正义的感召,用自己的生命来阻遏叛军的南下,使东南富庶之地免遭兵燹,拯救了无数生灵,知道必死,“而莫有畔者”[1]5540这种精神与境界是十分值得敬仰与钦佩的,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古人显然是不恰当的。

睢阳在坚持了十个月之后,终于用尽了它最后一丝力气。城破前,张巡向西跪拜说:“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1]5539

其言慷慨悲壮,千载之下读来,仍能感受到张巡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公元757年十月初九,睢阳城陷落,张巡、许远等人被执,尹子奇问张巡:“闻君每战皆裂齿碎,何也?”[2]7038资治通鉴张巡答道:“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2]7038尹子奇听后大怒,将张巡的嘴用刀挑开,发现其中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改铮铮铁骨,大骂叛贼、慷慨赴义,最后连同南霁云等三十六位将领惨遭杀害,是年四十九岁。

张巡最后虽然城破被俘,但是由他所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在缺兵少粮的情况下,坚守十个月,有效的保障了朝廷的后方补给,为朝廷平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其所发挥的作用巨大。另外,在张巡身上所表现出的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毁家纾难。李贽在《史纲评要》中称赞张巡道:“不依古法,人自为战,虽古大将不能过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号如此严明,足矣。何必吴、白辈下毒手乎,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3]597这一评价既道出了张巡用兵的特点,又赞扬了张巡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司马光.资治通鉴[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李贽.史纲评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王超,(1991-) 男 江苏徐州人,學生, 硕士在读,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