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7-04-12 15:59谷玉婧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关怀大学生

谷玉婧

摘要: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和“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相互的关怀来开启对大学生道德上的教育。本文将展开对诺丁斯关怀理论的介绍,并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关怀缺失的具体因素,通过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这一角度,提升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论述相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关怀;认可;道德教育;大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关怀和爱是教育人性化的一种表现。[1]所谓的关怀,是一种双方的关系,建立在识别了对方的关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回馈。在现今社会中,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人却越发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被利益所驱动阻隔,而大学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群体,更是应该学会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关怀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同理心。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诺丁斯认为关怀并不是个人品质或者美德伦理,而是一种伦理关系。[2]基于此,她引出了对关怀的两种基本定义:第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者感觉自己应该为这件事做点什么,那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第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又期望和关注。那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3]而她的理论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体现在尊重上,诺丁斯认为,教育的本意不是通过一个大纲、一本教材这类材料来规束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关心的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一个关怀型的教师不是只看重整体的成绩,更不会用成绩来压迫学生学习。而是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尊重他们的认知,做出真正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第二个特点在于理解。 教师会在意学生的感官体验,不以课程本身的晦涩难懂、枯燥难学等作为课程不精彩的原因,也不会差别的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而是理解体谅他们的感受,发自内心的去关怀他们。第三是榜样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也是要平等对待的,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有教师做好了需要的要求,再对学生提出要求,才是建立起师生信任关系的基石。第四是实践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往往在日常的相处中体现的最为透彻,只有教师内心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同等的人,关切自己的举动带给学生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充满包容的引导式教育,才能最好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不正当的管理模式。

现今社会很注重教育,使得父母也往往会特别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要求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而这种教育思想会促使家长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注重学业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使得现今大学生即使通过了高考的考验,却错失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导致在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自食其力,也没有强烈的道德标准。而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十分强硬,有着盲目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经历的多,或者有管教人的经验,就擅自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孩子本身没有参与权,被过多的干预和管教。而这些举措虽然也是一种关心,却不是正确的关怀方式,大学生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很容易产生一些扭曲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成长。

(二)高校教育理想化色彩过强。

目前高校开设的道德课程基本上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注到大学生的內心,也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基本设置和大纲,会从理论上教导大学生的理想方向和价值选择,也会给大学生普及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但是,高校的这类教导往往会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虽然它依据大学生的状态,为大学生弘扬的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思想。却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其教导模式也基本上以理论为主,缺少实际的事例。对于大学生来讲,缺少缺少具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程度、成长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等困惑、未来就业的选择等指导。这类道德教育理论性强,却缺乏实践,不能达到关怀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目的。

(三)人与人的社交成因复杂。

工业时代推进了专业化分工,经过分工后的人们被限定在狭小的领域里,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里,基本上只认识和自己有交集的老师、同学、和部分因为兴趣走到一起的人们。但是,即使是在这狭小的领域中,大学生的交友依旧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在现今的生活中,消费社会膨胀了人们的欲求,大学生有时候也会出现出于利益诱导而交友的现象。又或者,相处的朋友之间,也往往存在竞争关系,使得交友目的不单纯,只有个别知心好友。另一方面,很多旧友在毕业后都各奔东西,大学生的交友圈子也会随着自己的选择而逐渐产生变化,而天各一方的朋友,也容易因为环境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而引起争执。即使不是周边的朋友,而是在网络社交认识的人,也因为网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很多人会表现出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样子,甚至制造骗局等因素,大学生在网络中很难交付真心,使得大学生本身依旧是孤独的,缺少安全感的。

三、利用关怀理论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以身作则。

诺丁斯认为,教师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很重要的关怀方式,因为榜样力量的教化不以基础死板的规则作为范本,而是通过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影响学生对道德的思考。现今高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小学、初。、高中有质的变化,脱离了高考的束缚,教师对大学生往往缺乏责任心。教师与大学生缺乏具体的沟通和了解,而一对多的模式使教师往往顾不来每一个学生,很多大学生也借此机会逃课。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要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关联,把关怀教育融入教育课程中,固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师生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使大学生了解教导自己的教师,从他们身上得到道德品质的学习。

(二)对话。

在很多人性化的教育中都会强调对话的作用,这是因为对话不仅会拉近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也会平等两者之间的关系。诺丁斯强调,在对话中,教师不只是倾述者,更多要做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们的声音。倾听往往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步,此时的教育脱离了灌输的性质,大学生们学习的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思考学习的模式。诺丁斯提出,叙事法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因为叙事诗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展开道德教育,大学生作为没有完全进入社会的群体,经历的事情不够丰富,而叙事能丰富大学生们的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善与恶,从而提炼出自己的道德观。

(三)实践。

说到实践,这其实也是一个对关怀的接收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在感化大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接收到关怀的信号,并从实践中得到道德教育。诺丁斯认为,这种实践是一种对于关怀的实习。而这种关怀不是针对于教师的,可以使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协助。建立关怀需要真诚不作伪的情感,这种实践需要把大学生们拉到一个共同工作的大环境中,让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发展关心他人的能力,从对他人的关心中感受到快乐。

(四)认可。

认可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教育,通过对大学生长期温情真诚的鼓舞提升大学生的要求。这要建立在教师与大学生有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使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一些温和的建议。比如说在大学生做错事的时候,不急于进行批评指责,而是站在他的教育,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提出“我知道你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等话语,以认可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议,体贴大学生敏感细腻的小心思,给予大学生相应的尊重和理解。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大学生在被鼓舞的状态下,积极的面对各类事情,并不断提高道德标准,达到自勉、修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3)。

[2]黄一帆.陈勃.菜泉水.基于儒家教化反思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6(1)。

[3]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关怀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