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方志转型升级后方志学体系的门类结构及其内容

2017-04-12 06:51颜小忠
上海地方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志学修志篇目

颜小忠

一、转型升级后分析方志学体系门类结构及其内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中指出:“《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地方志事业规划性文件,其颁布施行,标志着地方志从‘一本书主义’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不断推进地方志由‘一本书主义’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升级”。在地方志转型升级以后,地方志的工作范围有了比较大的拓展,已经包括志书编纂、年鉴编修、地方史编写、年度地方志资料年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方志馆库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旧志整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工作。在这种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要探讨当代方志学的理论构建,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方志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本届修志以来,方志学学科建设理论相对方志编纂理论的研究而言,除一轮修志早中期有过一波热潮外,一直不是很热门。这固然和人们主要忙于修志无暇顾及有关,也与其需要比较丰富完善的基础、编纂、应用理论奠基有关。时至今日,新中国方志编修已经30多年,二轮修志将要结束,三轮修志将要开始,地方志也从一本书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深入研究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条件已经具备。《规划纲要》指出2015—2020年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规范,力争到2020年内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所以,要在2020年内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当务之急,地方志工作机构不仅要推出志书、年鉴成果,还要积极深入开展方志学、年鉴学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树立学术研究的话语权。

二、方志学的基本结构

关于当代方志学学科体系结构的设想,较早系统提出的是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王建宗。1983年,他在《论方志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中国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具体到方志学来说,它的学科体系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方志学理论,或称之为理论方志学。2、方志学应用,或称之为应用方志学。3、方志学发展史。”此后10多年间,又出现方志学由普通方志学、专科方志学、应用方志学和比较方志学四部分构成的“四分法”构想,由普通方志学、专科方志学、应用方志学、方志文化学、方志史学构成的“五分法”构想,由方志资料学、基础方志学、方志编纂学、应用方志学、方志史与方志学史、方志美学构成的“六分法”构想,由方志史学、方志出版学、方志分类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功能学、方志工程学、方志美学构成的“七分法构想”等等。①刘柏修、刘斌主编:《当代方志学概论》,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88—96页。这是当时发表在方志刊物上,并且概括一些方志学理论专著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在之后的二轮修志期间,虽有一些论文和方志学专著陆续问世,在学科体系的结构理论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如果我们对这些理论文章和专著作些分析和归纳,不难看出,它们多是方志学门类结构及其内容的分析。“科学的门类结构是一种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矛盾运动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复杂结构。如果把某一学科在时间上的发展过程作为科学的个体发展来考察的话,科学的门类结构便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依次经历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阶段。”“方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方志文化。”“方志学是研究方志文化产生、衍变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②刘柏修、刘斌主编:《当代方志学概论》,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06页。所以,和其他学科一样,方志学的基本结构即门类结构的第一层次由方志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理论组成。需要划分和研究的是它下属的其它层次的结构及其内容。

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地方志从“一本书主义”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地方志工作已经扩展到“十业并举”,方志文化的内涵已经比以往丰富很多,自然,方志学的第二、第三层次的分支学科及其内容也较之以前发生很大变化。

三、方志基础理论学的基本架构及其内容

方志学的基础科学即方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将其命名为方志基础理论学。方志基础理论学是方志文化最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和方志工作思维的高度抽象的系统结晶。它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观念、概念、性质、特征、原则、方法及规律等。它的第二层次(分支学科)结构大致包括方志观、方志概念、方志性质、方志特征、方志功能、方志文化、方志学科体系、方志学方法论、方志史学等。

方志观。它是方志工作者对方志的认识核心与基础,是其方志理论的高度概括与结晶,也是修志指导思想、志书编纂思想和依法修志思想在纂修人员头脑中的宏观反映。它一般包括:修志指导思想、志书编纂思想、依法修志思想(法治思维、建立完备的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制度)。

方志概念。一直以来,方志和年鉴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不太准确、稳定,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方志学概念体系,就可以有效地奠定整个方志学体系的基础,进而确定方志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内容。方志学的概念体系一般包括:基本概念。这是方志学概念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方志学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如方志、方志学、方志文化、方志性质等;一般概念,如依法治志、总纂、体式等;专用术语,如横排竖写、以事系人、升格处理等;其他概念。

方志性质。这是研究方志学的逻辑起点,古往今来,历代学者一直探求不息,却诸说纷纭,观点多达数十余种。归纳一下,主要有:资料性文献、资料性著述、政书、史书、地理书、一方古今总览、地方百科全书、地方信息之书、亦史亦地之著作、历史性著作、综合性著作、科学文献等。要给“方志”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得认真分析这些观点,依据古往今来的修志实践,特别是从地方志是一项事业的“大方志”的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既考虑到地方志工作层面的实际,又符合学术层面的严密和要求。

方志特征。“是指方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征象、标志。”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当代志书编纂教程》,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这也是方志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见于论著中的说法有20多种:地域性、资料性、著述性、全面性、连续性、记述性、分类性、整体性、系统性、真实性、实用性、纪实性,等等。其中不乏重复交叉或非本质的特征。作为地方志质的规定性标志,全面性、系统性、地方性、资料性、记述性、文献性应该是方志的六个本质特征。

方志功能。即地方志的功效、效益、价值,也即地方志对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的有利作用。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按照总理的讲话精神,地方志的功能确定为存史、育人、资政是毫无疑问的。《规划纲要》颁发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盛世修志助力中国梦》一文中指出:“《规划纲要》(指《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了地方志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也提出要拓宽用志领域,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关于方志功能的研究今后主要是如何加强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使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方志文化。这是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方志文化一般需要研究方志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方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就方志文化学而言,要研究方志文化的性质(信息文化)、功能、模式、结构、管理等。在地方志转型升级以后,方志学不仅要研究方志与方志发展史及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种种现象,还要研究地方志工作转型升级以来方志文化的内涵变化。《规划纲要》指出:“地方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格局,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所以,当代方志学除了研究传统的方志文化内容外,还得研究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史编写、年度地方志资料年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方志馆库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新的地方志工作在方志文化中的地位、功能与表现,它们都是方志文化新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方志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方志学学科体系。主要研究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构建路径。学科体系结构及其构架依据,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分支结构的构成及其内容。

方志学方法论。它是方志科学领域内诸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可以分成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具体的研究法。哲学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映地情的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如方志系统方法、比较方法、逻辑方法等,具体学科方法如方志记述方法、门类划分方法、文体划分方法、行文方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资料考证方法、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等。

方志史学。研究内容有方志史、方志学研究史、方志学派史、方志编纂史、方志管理史、方志应用史、方志思想史等。

四、方志编纂学的基本架构及其内容

方志学的技术科学由方志编纂学和方志管理学组成。纵观古今方志(志书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编修、地方史编写、年度地方志资料年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方志馆库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产生,只有两项专业技术,一项是方志的编纂(建设、开发利用)技术,一项是方志事业(记述、开发利用)的管理技术。以前,方志编纂技术研究较多,方志事业管理技术则局限于“一本书”的管理。随着《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颁发,依法修志、依法治志、依法管志为主体内容的法制化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工作体制,“一纳入、八到位”工作机制,“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等的提出与实施,方志事业管理技术进入重点研究的轨道。

方志编纂学主要研究方志编纂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研究方志编纂活动的特殊运动规律。它分成综合编纂技术和分科编纂技术两大分支学科。综合编纂技术包括方志编纂原则、资料工作、篇目设计、编纂流程设计、撰写方法、分纂、总纂、评审、出版等。

方志编纂原则(体例特征)。主要研究内容有:横排竖写、述而不论、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生不立传、详今明古、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时代特色、突出专业特色、质量要求、文体文风、行文规则、以事系人、升格处理、断限处理、交叉重复处理、越境记述处理、详略处理、统计数据使用等。

方志资料工作。研究内容有:方志资料的搜集、方志资料的考证、方志资料的整理、资料长编的编写。

志书篇目设计。研究内容有:志书的篇目结构、篇目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环境部类篇目设计、政治部类篇目设计、经济部类篇目设计、文化部类篇目设计、社会部类篇目设计、省级志书篇目设计、地市级志书篇目设计、县级志书篇目设计、城市区志篇目设计、分(专业)志篇目设计、乡镇(街道)志篇目设计、续志篇目设计等。

志书编纂流程设计。研究各种编纂程序模式及其步骤,模式、程序的优化。综合性的研究,如一步成志、二步成志、简志、丛书、众手修志、专家修志、外包修志等模式的编纂流程设计;单一性的研究,如省、市、县、区等各类志书的编纂流程设计。

方志撰写方法。研究地方志书的写作,包括总述、编的概述、章的小序、节的无题序、大事记、专记、附记、实写条目、人物传、人物简介、图、表、录、索引、凡例、序言等的写法。

方志分纂。研究分纂对自己承担的部分分撰志稿的篇目、内容、资料、文体的修改与完善,以及分卷整体性的把握。

方志总纂。研究内容主要有:思想性总纂、技术性总纂,总纂的人员组成、步骤、方法等。总纂的方志观和编纂思想的体现是思想性总纂,主要把好政治关、体例关、学术关,总纂进行篇目调整、处理交叉重复、删繁就简、纠错补漏、考证史实、核实数据、统一文体、修改文字、统一行文规范就是技术性总纂,主要把好内容关、史实关、文体文字关。重点是总纂必须保证志书对地情的全面系统反映和志书的完整统一。

方志评审。研究内容主要有: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的志书评议、审稿、验收的规定,评审、验收的制度、程序、质量标准、人员组成、责任等。

出版。一是研究地方志办公室与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工作,包括合作形式、人员组成、出版流程、责任划分等;二是研究志书的排版、校对、装帧以及出版组织技术的理论。

分科编纂技术主要包括政区志、分(专业)志、专物志、专志的编写。政区志编写 。包括一统志、省(直辖市、自治区)志、市(设区市、地区)志、县志、区志、乡镇(街道)志、村志、简志的编写。分(专业)志编写。包括 环境部类、政区、自然环境和资源、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政治部类 、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 工商联、群众团体、人民武装民防、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经济部类、经济发展结构与体制改革、经济调节监督与管理、财政税务、对外经济国内经济合作、经济园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部类、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部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居民生活、风俗语言、人口、民族、宗教、人物等分(专业)志的编写。专物志编纂。包括山志编纂、水志编纂、寺庙志编纂、园亭志编纂、祠墓志编纂等。专志编纂。包括部门志、企业志、名街志、乡土志等的编纂。

五、方志管理学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方志管理学主要研究方志事业的管理技术。它的基本结构由方志编纂管理、方志人才管理、方志法治建设、地方志质量管理、地方志资料管理、地方志网络与信息管理等组成。

方志编纂管理。包括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地方志规划与管理、方志馆库建设与管理、方志编纂工程的组织与管理等。要突出法治管理、制度管理、经济(经费)管理、组织管理。

方志人才管理。研究方志人才结构、政策、培训、任用、待遇、流动的管理,人才群体的分布、调整、使用,主编、副主编、总纂、副总纂、编辑、资料员等修志人员的选配、任用和管理。

方志法治建设。这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以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一项极为重要并作为保证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中提出“依法治志,是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志事业中的必然体现,也是开拓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工作有:“一是要建立完备的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体系”“二是要坚持依法修志”“三是要坚持依法用志”“四是要坚持依法管志”。这也是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中方志法治建设的研究内容。

地方志质量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有:地方志书、年鉴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规定的制定,地方志书、年鉴质量评议、审查验收制度的完善,地方志书、年鉴质量标准的制定,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奖励等。

地方志资料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依法征集、保存、使用、管理地方志资料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机制,建立适应地方志工作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

地方志网络与信息管理。研究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标准、方法、路径,国家、省、市、县四级地方志网络的管理,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等的管理等。

六、方志应用学的基本架构及其内容

方志应用学理论包括志书应用、方志整理、地方志资源开发应用、方志批评等。志书应用研究志书的资政、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文化交流服务、为乡土文化服务等。方志整理研究古方志辑佚、旧志点校、旧志重印、方志资料汇编、方志目录整理等。方志批评研究方志批评理论、方志批评方法、旧志研究与评介、第一轮志书研究与评论、第二轮志书研究与评论等,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地方志资源利用开发的形式,如编纂《中国地情报告》《中国方志方志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等,各级地方志网络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等的形式,城乡方志文化的开展等。

猜你喜欢
方志学修志篇目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方志学成果形态
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近20年来方志学学科建设研究述略※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近代方志转型的视角:梁启超与方志学新论
编印发行《山西省第二轮修志指导手册》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