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也是一种教育

2017-04-13 14:42高杰
甘肃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责任教育

高杰

不久前,江苏一所比较有影响力学校的校长不幸去世。这位正值壮年校长的突然离世,在引得社会各界惊讶和惋惜之余,也把教师群体的健康问题再次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无独有偶,十一月中旬,西安市阎良区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在与学生家长商谈处理问题(因一初中学生上体育课时心源性猝死)时心肌梗塞去世。

虽然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是谁都不愿面对这类沉重的事件,尤其对于逝者家人而言,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会成为一辈子无法抹去的伤痕。诚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遗传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主客观因素以及各種不可控制的意外情况综合作用影响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亚健康”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甚至成为一朵可怕的“乌云”笼罩着各行各业。

而“猝死”、“倒下”这类敏感的字眼与教育联系起来的话,则更容易触发到我们的神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带病上课”成为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尤其在不少地方被塑造成“师德模范”的榜样人物,报告中总离不开“虽然身体不好,但一直坚守课堂”这样的例子。从个人的情感角度而言,每每听到这样的报告,笔者总是不由自主的心生感动,感动之中还带着敬佩,觉得这样的“楷模”是行业精神的体现,他们代表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一名句成为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春蚕”、“蜡烛”更是代表了教育的形象,本该充满温情和人文气息的教育,在不少地方生生被引导为“牺牲”。这种非常态的教育形象的生成和强化固然与我们的传统思想有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缺少“自我”这一真实的存在,个人的价值需要从他人身上得以体现,这一点在教育上显得尤为明显。教育本身就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交往的过程,尤其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教育本身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甘为人梯”的无私,这种精神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育工作者,笔者看到很多身边的榜样,他们不惜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一些孩子补习,从来不去计较得失,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够真正学有所得,也见过一些默默无闻的老师,硬是撑着羸弱的身子完成手头上的工作,至于那些患有教师职业病的老师更是比比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会促使这些老师自愿顶着伤痛还坚守讲台,除了教育者本身的责任外,恐怕就是对于学生的爱吧?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强化,在教育领域,“自我牺牲式”的教育行为逐渐被淡化,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教师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教师而言,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但是在生活中,同样需要面对自己的亲人,也同样肩负着责任和担当,两种责任和担当尽管对象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是“自我”对于“他人”的一种联结。善待自我不仅是在生活中关注自身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也要在精神上注重提升和完善。作为教育人,站出来本身就代表了教育的形象,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要做“最好的自己”。这种善待,传递的不单单是努力向上,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性展现,它本身就是教育。

只是,善待自己并不是意味着“自私自利”,后者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背离的,也是为科学的“三观”所唾弃的。善待自己,是因为我们越发成熟,触到教育的内核,是一种在人性上真实的展现。尤其是当我们感受到,“我”不仅仅是我自己时,善待更是一种前行的力量。而这,不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吗?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责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题解教育『三问』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期望嘱托责任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