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7-04-13 08:24刘海斌古巧珍杜永峰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导师

刘海斌 古巧珍 杨 军 杜永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关于加强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刘海斌 古巧珍 杨 军 杜永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文章通过对农业硕士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和培养现状剖析,指出农业硕士在培养存在课程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基地保障能力不足,论文选题与毕业标准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校外导师聘用少,指导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提出要通过强化对农业硕士专业性、实践性的内在本质要求,健全学术组织建设,落实农业硕士培养主体责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授课方式,设专项经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严格科研选题、加强毕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农业硕士培养质量。

农业硕士;培养质量;创新能力

为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国家决定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这一转变显然与1999年国家设置农业硕士(原农业推广硕士)时,从在职人员中招生学生提高其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初衷不同。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60.8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9万人,硕士研究生53.9万人。[1]从就业市场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更青睐博士生,企事业单位更需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生,硕士生毕业后去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不到20%,而且大都不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市场对硕士生需求的巨大变化使得教育部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当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硕士(原农业推广硕士)分为15个人才培养领域。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在各教指委推出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后形成。[3]课程设置大部分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合,实践类、方法类、统计类课程较少。授课教师多由高校全日制学术型导师承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授课比例较低。教学方式以书本讲授传输为主,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论文选题和毕业答辩多以学术型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培养导师主要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导师聘任而来。实践实习环节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实践学习。

2.当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与学术型研究生几十年的培养实践相比,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才有7年时间,虽然在形式上具有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环节和质量保障体系,但与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性与学术型高度统一”的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脱节。

2.1 课程教授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目前,全日制农业硕士的课程主要由全日制学术型导师讲授,而这些教师许多人本人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知识传授和实验室试验,缺乏直接面对市场、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和历练,缺乏对市场竞争性、敏锐性、残酷性的亲身体验,因此在备课授课时,教学内容多理论阐述和逻辑分析,对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硕士对搏击市场、应对实践时的能力需求。

2.2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现行农业硕士主要教学授课方式依然为灌输式,这种方式是单向由授课教师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一种传统授课形式。课堂多注重知识输出,具有较好的授课理论体系框架和完整性,但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掌握能力、转化为分析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考量不足,对近年来许多新型教学方式,诸如:研讨式、启发式、实践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应用不足,不能满足对农业硕士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4]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基地保障能力不足

农业是门强应用性的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用性、实践性应是其鲜明的特色,因而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制办学理念转变慢、教学经费投入少、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许多高校不够重视农业硕士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存在数量多、与学校联系松散、保障条件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不能有效支撑农业硕士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2.4 论文选题与毕业标准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

农业硕士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在论文选题阶段就要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提炼,但目前,仍有许多农业硕士的选题存在学术化倾向,是导师纵向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在毕业考核上,许多学校仍主要沿袭学术型硕士的判断标准,以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要考核依据,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以专业设计、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等来衡量应用性硕士研究生是否达到毕业的标准。

2.5 校外导师聘用少,指导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相对于校内导师聘用已具有多年遴选经验,涉农高校在遴选校外导师时,存在目标群体复杂,知识背景多样,能力表征跨度大等问题,学校难以聘用到足够多的、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讲授能力、热心高校人才培养的校外导师,这一校外导师现状对农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较大的制约。

3.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满足社会对较低水平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高校本科阶段培养注重通识、通才教育,学术型硕士、博士主要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实践动手能力强,利于推进农业产业职业化的高级人才。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农业硕士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3.1 强化对农业硕士专业性、实践性的内在本质要求

与欧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较低,由此产生了农业食品产量质量低,农业食品生产质量监管难、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低,农业产业规模化小等显著问题,急需一批熟悉国情、掌握农业产业理论、能够很好面对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有效提升中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接轨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统一的高素质人才。

在农业硕士培养目标上,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侧重理论性和学术型,是学术型博士的后备力量。农业硕士主要培养农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侧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其培养目标在于技术创新,就业质量提升和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5]在农业硕士培养时,要重视对国际化视野、战略性眼光、敏锐的市场嗅觉的培养,要积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能够支撑上述能力获得的课程体系。

3.2 健全学术组织建设,落实农业硕士培养主体责任

目前,许多涉农高校还是校-院-系三级学术组织建设,农业硕士的培养为按专业在学校接受理论授课,导师推荐或研究生自行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单位)的培养方式,导师个人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非常大,学科点(学科领域)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点负责人或者培养领域负责人的作用,建设起学校-一级学科-领域(学科点)的专业硕士培养组织体系,落实各级组织运行经费、管理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充分发挥学科领域的基层组织管理责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导师聘用、毕业资格的考核标准制定等发挥学术组织主体责任,强化对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

目前许多高校农业硕士培养导师多是由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导师兼任,导师遴选标准主要依照学术型导师标准,多按照科研经费,特别是纵向经费数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遴选。未来实践中,可参照有关学校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在聘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横向科技经费,这是表征和衡量导师承担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例如笔者所在高校围绕陕西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了30多个永久性的试验示范站,每个站均聘有一定数量的校内科教人员驻站进行试验推广工作,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知识,承担陕西省、学校诸多试验示范课题,在培养农业硕士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是学校培养农业硕士的一支中坚力量。

其次,一些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入职的青年教师深入涉农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能力,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事业单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计划有效培养校内师资在转化为专业硕士培养导师的能力储备与提升,同时遴选和建设一批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

最后,校外导师是培养农业硕士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通过定期集中到学校进行理论、制度培训,给予必要的研究生培养指导费等形式,提升校外导师的人才培养认同感和责任感。

3.4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授课方式

要围绕职业性与学术型高度统一的培养目标优化和完善农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与提升和培养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调研类、研讨类、案例分析类、创新实践类和科研训练等方面的课程,要加大应用技术类课程、交叉课程的比重,做到提高技能与拓宽视野并举;再次,创新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编写涵盖生产、科研、推广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以及案例教材。在授课方式上,更多的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式授课方式;再其次,加强培养方案中对专业硕士实践实习课程的制定,强化专硕外出实践前的系统实践实习训练,为校外实践的有效能力培养做好储备。最后,优化授课团队结构,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工程人员进行授课,培养农业硕士学习丰富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3.5 划设专项经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在承担农业硕士实践教学、科研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专业硕士培养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涉农高校自身建有一些试验推广基地,可通过提升这些基地硬件建设质量,综合利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改革,充实基地师资力量等措施,将其打造成学科综合、产业链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涉农龙头企业,集中对其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外聘导师理论能力提升等软环境加强建设,通过校企协同提炼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效益等形式,强化企业在农业硕士培养上的积极性、认同感和主动性,达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效益提升的双赢。

3.6 严格科研选题、加强毕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农业硕士培养要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在研究论文选题时,研究项目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应用课题或科研课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实践学习结果考核上,要采用校内外专家结合的方式,共同把脉经过6-12个月实践学习或研究后,农业硕士在能力获取、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质量把控,对实践学习不达标的学生采用延迟毕业1-6个月,重新进行实践学习等形式强化培养质量。在毕业标准制定上,应以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予以反映,论文也应以应用为导向评价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升是系统性工程,各专业教指委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建议者、评估者的角色,加强对有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诊断式评估,约束有关人才培养单位从影响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全链条进行质量把控,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

[1]岑海棠,杨忠义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6):96-98.

[2]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第 36 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1):60-63.

[3]方赛银,李明.云南农业机械化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6.10:29-32.

[4]李俏,王建华.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6.4:51-55.

[5]何平均,周卉蕊.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4-6.

G643

A

2095-7327(2017)-12-0015-02

刘海斌(1975.9—),男,博士学历,陕西澄城人,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主要从事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

杜永峰,男,陕西周至人,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生院,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全日制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