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性别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简析
——以“女汉子”与“男闺蜜”为例

2017-04-13 17:45彭学修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女汉子汉子思潮

彭学修

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汶川,623002



新时期性别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简析
——以“女汉子”与“男闺蜜”为例

彭学修

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汶川,623002

为深入探讨新时期性别称谓语产生与传播的深层社会因素,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语言社会属性原则分析了以“女汉子”与“男闺蜜”为典型代表的新时期性别称谓语出现的现实基础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进而指出新时期男性的现实状况与性别教育的缺失直接催生了“女汉子”的诞生;都市女性白领阶层特殊的心理需求以及交际策略是导致“男闺蜜”这一称谓语出现的主要驱动因素。“女汉子”与“男闺蜜”称谓语的出现是新时期性别文化与诸多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审美文化发生重大改观的体现。

审美文化;社会思潮;心理需要;交际策略;“女汉子”;“男闺蜜”

1 问题的提出

称谓语是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某一特定人群的命名或者指称,因而称谓语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较强。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中的群体,因交际场合、交际目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称谓。改革开放以来,男女两性称谓语更是花样繁多,令人耳目一新。最近颇为流行的男性称谓语就有“小鲜肉”“牛奋男”“凤凰男”“男闺蜜”“经济适用男”“伪娘”“男神”以及“暖男”等;女性称谓语有“女神”“女汉子”“女博士”以及特定的称谓语“春哥”“范爷”等时髦的说法。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性别称谓语背后究竟是什么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又是什么因素加速它们的广泛传播?这是学界需要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的一大语言现象。

国内称谓语的性别特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以及特定年龄阶段的称谓语性别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其中,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方面[1-3],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语言中女性的性别歧视方面[4-6],特定年龄阶段称谓语性别研究主要是对青年女性顾客称谓语以及青少年称谓语的性别比较方面[7-8]。另外,还有学者涉及性别称谓语的刻板印象和特定男性称谓语中的女性附加意义方面的研究[9-10]。新时期的性别称谓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审美文化心理,同时也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影响。本文拟以“女汉子”与“男闺蜜”这一典型的男女两性称谓语为例,探讨性别称谓语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2 理论辨析

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会属性来研究语言的使用,注重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原则,其研究重心是语言的使用问题[11]。新时期大量涌现的新颖别致的两性称谓语,不仅是社会发展状况在称谓语方面的生动反映,还是新时期社会思潮与人们审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女汉子”与“男闺蜜”性别称谓语产生的社会现实与心理需求

3.1 男性现实状况催生了“女汉子”的诞生

现代男性的主要缺陷与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催生“女汉子”的外部因素。男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人们传统观念里的男性形象也无疑都是刚毅威猛、高大英俊、敢作敢当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然而,新时期以来诸多男性在外在形象与人格品位等方面都无不令人大失所望。从实际生活中以及网络媒体的评论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部分男性的实际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确相去甚远,以致于人们怀疑中国是否还有真正的男子汉存在。一般而言,现在不少的男性生性懦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缺少担当重任的勇气与豪迈之情;做事缺少理性分析,缺少应有的责任意识;为人处事优柔寡断,缺少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缺少基本的礼仪修养,不懂得尊重与体贴他人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的不少男性缺少应有的阳刚之气,缺少男性应有的气魄与魅力。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以外,还与我国的性别教育缺失有关。性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与社会文化相吻合的性别观,也就是要培养性格美、风度美以及角色美[12]。而各级学校并没有做好性别文化教育,加之受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男性基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气质与品位;与此同时,男性的阳刚不足、阴柔过多直接催生了“女汉子”的诞生。

如今男性所失却的一些特有的性别文化特质恰恰在一些女性身上得到了完美而典型的体现。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如今倒是一个“爷”来了的时代[13]。此“爷”非真爷,乃是特指那些豪爽、潇洒、霸气、事业有成的具有“爷们气质”女性的一种时髦称谓。尤以“范爷”这一称谓最火爆,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范冰冰这一成功女性的敬佩与赞赏之情,也流露出对独当一面的事业型女性的极大羡慕与高度认可。归根结底,称成功女性为“爷”,其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一些“女强人”的更为直接的称谓。诚然有许多功成名就的女性不愿意被冠之以“女强人”的称谓,因为“强人”含有强势蛮横之意味,掩盖了女性身上的一些诸如温柔贤惠等特有的女性气质。此外,舆论宣传以及传统观念与社会心理定势的影响也使得女性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女强人”[14]。而同样是从男性视角或者说是社会加之于女性身上的另一个称谓语“女汉子”,则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

所谓“女汉子”就是具有男性行为特征的女性,是新时期人们对某些女性群体的特定称谓。“女汉子”话语风格是豪放粗犷的,喜欢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以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女汉子的出现是新时期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女性话语权的大力提升以及个性彰显的时代潮流所共同作用的结果[15]。与“女强人”这一称谓语有所区别的是不少女性自我宣称就是“女汉子”,而丝毫也不介意他人的评价。

究其原因,“女汉子”这一称谓语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今男性气质的缺失。可以说,“女汉子”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男性阳刚之气不足的遗憾,使得女性在外在气质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域内女性所获得的成就远远高于男性,阴盛阳衰的局面由来已久。当男性不足以让女性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况且工作成就远不及女性时,以标榜个性独立为特征的“女汉子”就应运而生了。

3.2 “男闺蜜”是现代女性特殊的心理需求与争取女性话语权的表达方式

“男闺蜜”是现代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闺蜜”一词是指“闺中密友”,也就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好朋友。“闺蜜”因其雅致感性,符合女性的心理特点,是专门属于女性的词语[16]。然而,时下又流行“男闺蜜”之说。乍看“男闺蜜”之说似乎不合常理。能够和女性无所不谈的、交心知底的一般只有女性朋友才可以做到,而能够走进女性心灵深处的男性朋友,绝非一般的朋友。女性可以深交的男性朋友也曾有过“蓝颜知己”这一称谓。这是与男性的“红颜知己”相对应的一个称谓语。自古只有男性以拥有“红颜知己”为自豪之事,鲜见有女性拥有男性知己朋友。“闺蜜”可以是男性,这在以前只能是深藏心中的秘密,而如今却可以大声呼喊“男闺蜜”,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是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尽管这只是属于称谓语在语言层面的胜利,也直接体现了当代女性尤其是都市白领阶层敢于冲破传统习俗羁绊,勇于大胆表白自己心声的时代风貌。质言之,“男闺蜜”是新时期都市女性争取女性话语权的一种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

“男闺蜜”是现代女性特殊的心理需求。现代生活压力巨大,都市女性工作闲暇之余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这个倾诉的对象在过去一直都是同性好友,也就是称之为“死党”抑或是“闺蜜”的。一般而言,既然是“死党”抑或是“闺蜜”,坑蒙欺诈之事肯定不会发生。然而,实际生活中,被自己所谓的“死党”或是“闺蜜”欺骗或者横刀夺走心上人之事时有所闻。由此看来,所谓的“死党”或是“闺蜜”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较为投机,然而,在利益攸关的重大时刻,全然不顾平时的交情,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如此一来,许多女性朋友就把交心的对象转移到男性朋友身上。把男性朋友作为闺中密友,确实也有诸多优点。百度百科中“男闺蜜”的标准是温柔细腻、独具思想、才华横溢,有女性化倾向,无私心杂念以及忍辱负重等[17]。由此可见,能够作为女性男闺蜜的条件之高是一般男性朋友所无法企及的。就“男闺蜜”的标准而言,其实就是人生中的知己,只不过是女性的异性知己朋友而已。不用“蓝颜知己”而用“男闺蜜”来称说自己的异性知己朋友,体现了当代女性豪迈的气概以及向传统观念宣战的时代精神风貌。“男闺蜜”既得到了一般男性朋友所未曾有过的关照与心灵的默契,又不会受到男女朋友关系的束缚制约。应该说,“男闺蜜”之称谓满足了女性的特定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

4 “女汉子”与“男闺蜜”性别称谓语产生的文化动因与审美思潮

4.1 “女汉子”与“男闺蜜”是新时期性别文化渐变的语言标志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的特点就是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既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等业已打破,而新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等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转型期的各种新的思想理念不断兴起,对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社会转型期也是人们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性别文化的变化在男女称谓语方面就体现得较为明显。

性别文化指的是反映男女两性特征、需求、行为、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能力、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18]。具体而言,新时期的性别称谓语就是男性称谓女性化,女性称谓男性化。或者说由单一的性别文化向性别模糊方面发展。譬如“伪娘”虽有“娘”字,但是其限定语是“伪”字,该称谓说的依然是男性,不过具有女性的容貌以及气质而已。再看所谓的“春哥”和“范爷”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性,也并非一般的女性,是娱乐圈里的明星。因此,男性称谓女性化和女性称谓男性化都是为了凸显男女两性的个性气质的与众不同。同样的,“女汉子”和“男闺蜜”也是新时期性别文化渐变的典型代表。做事果敢利索、仗义豪迈的就是汉子,不论男女;可以谈天说地、坦诚相待而无丝毫暧昧关系的朋友就是闺蜜,也不分男女。因此,可以说诸如此类的称谓语就是新时期个性张扬在性别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

4.2 “女汉子”与“男闺蜜”是社会审美思潮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社会思潮影响人们的审美文化。社会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社会意识现象, 是一种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式[19]。新时期以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潮涌迭起,不断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当代的个人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想和娱乐主义思潮影响更为深刻,更为广泛。个人主义思潮以彰显个性为主要特征,以奇谈怪论为语言底色,以大肆炒作为主要手段。娱乐主义思潮则是以媚众媚俗为主要特色,以影视网络为主要平台,尤其是娱乐至死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这些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文化理念。而现代审美文化主要是以审美娱乐范式为主要特征。审美娱乐范式就是为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20]。

新时期以来,性别文化的转变无不受到个人主义思潮和娱乐思潮的影响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范式。男子汉应有男子汉的气质品位,女子应有女子的行为修养。而受个人主义思潮和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性别文化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男女之间的性别界限不再是单一的男性或者女性,而是彼此渗透。人们对加在女性称谓语上的男性限定语或者是加在男性称谓语上的女性限定语也能理解并乐于接受,尤其是在娱乐圈人们用较为清新别致的称谓语来指称新时期的某些新鲜现象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女汉子”和“男闺蜜”就是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和审美文化基础之上出现的性别称谓语。

5 结 语

性别称谓语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性别称谓语里蕴含了特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社会思潮和审美文化诸多社会因素。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已为更加活跃的创新思维所替代。与此同时,影视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个性鲜明的性别称谓语得以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广为流传。诸如“女汉子”和“男闺蜜”等颇具时代特色的称谓语,因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娱乐休闲的心理需求,故而一度成为时下最为时髦的性别称谓语。可以预见的是,诸如“女汉子”和“男闺蜜”等独具特色的性别称谓语还会不断产生,由此也不断丰富汉语的称谓语体系。通过对性别称谓语的初步梳理可以清楚地知晓,新时期形形色色的性别称谓语的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性别称谓语的流行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同时性别称谓语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也是颇为值得深入研究的。

[1]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2007:1-3

[2]李绍芳,顾菊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5-116

[3]褚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6(1):49-51

[4]佟靖.称谓语性别歧视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145-146

[5]徐丽华.试论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2008:1-3

[6]张娟娟.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2012:1[7]崔少娟.青年女性顾客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广东电白闽方言的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4(8):82

[8]李正娜,李文珠.青少年称谓语性别比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94

[9]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6-68

[10]何雪源.试析“爷”“哥”作为称谓语的性别附加意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6):122-124

[11]陈建平.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5-6

[12]陈微.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关于当代青少年的性别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6):33-34

[13]王海平.“爷”变了[J].语文建设,2012(5):36-37

[14]周毅刚.关于“女强人”的社会心理学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6-67

[15]彭学修.“女汉子”话语修辞简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7):84-86

[16]傅宏.说说“闺蜜”[J].语文建设,2008(2):50-51

[17]男闺蜜[EB/OL].[2016-12-10].http://baike.baidu.com

[18]吕红平.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16

[19]刘建军.论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J].学术月刊,1995(2):14-18

[20]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0-161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2.011

2016-12-16

彭学修(1971-),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修辞学。

H039

A

1673-2006(2017)02-0045-04

猜你喜欢
女汉子汉子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一看就会,女汉子必备
“女汉子”贾玲 掘金喜剧市场
百岁“女汉子”成就一个家
女汉子的搞笑版春天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笑到你喷了又喷的女汉子
笑喷你的那些可爱女汉子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