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7-04-15 12: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两权分离控制权界定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00)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魏媛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人控制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内部人控制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好坏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就内部人的界定,内部人控制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以及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

内部人控制;公司绩效;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

一、前言

2015年开始的宝能系与万科的股权之争,引起了人们对其中“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广泛关注。自1991年上市以来,万科股权一直高度分散,在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下,截至2016年8月7日收盘,万科A总市值达到2384亿元,是华润入主时88.3亿元市值的约28倍,成为同业市值最大的上市房企。而第一大股东华润更像财务投资者一样以“大股不控股,支持不干预”的策略管理万科,实际上,形成了以经理层为首的内部人控制。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内部人控制已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内部人控制的不当处理同样会损害公司利益。

二、关于内部人与内部人控制的界定

内部人的出现,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18世纪中期,公司制企业由于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资本快速集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公司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两权分离”进程加快,工业证券市场在此过程中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更加快了“两权分离”的进程。在早期将内部人界定为“经理阶层”。19世纪40年代有学者把经理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现象称为“经理革命”,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将内部人定义为公司经理人员,他们认为在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经理人员获得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形成内部人控制。Damsetz(1983)、Jensen和Fama(1983)将内部人界定为管理人员,并提出当管理人员获得公司的大量控制权后,他们经常违背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

我国对于内部人控制的大量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引起了人们对于内部人控制的关注。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众多学者对于国有企业内部人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第一类是将内部人界定为企业实际经营者,其中包括厂长、经理、工人、董事、监事等(吴有昌,1995;张承耀,1995;费方域,1996;邹靖,2016)。第二类是将国有企业中的广大职工排除,特指经理人员为内部人,他们认为广大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受控制于经理人,其自身能力不足以影响公司决策(张铭、柳新元,2002;李悦,2008)。第三类内部人是指以大股东为中心的内部人,盛林(2011)指出在股权高度集中时,大股东对公司决策具有绝对控制权,在股东大会中表决权重较大,因此而产生控制董事会的现象,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关于内部人控制概念描述的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由于股权分散,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例如,张承耀(1995)将“内部人控制”看作是一类特殊的“代理问题”。颜冰(2005)在委托代理经营的基础上,将内部人控制定义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的经营者,她认为经营者有可能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对公司财产的控制权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将这种行为称作内部人控制。

另一类关于内部人控制概念的描述是由于企业经营者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例如,青木昌彦(1994)定义内部人为国有企业的经理或工人,内部人控制指他们在国有企业转型中获得绝对控制权的现象。吴有昌(1995)认为股东都有“搭便车”的心态,他将内部人控制定义为企业的厂长、经理人员和工人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情况。张铭、柳新元(2002)认为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在不拥有公司股权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掌握着相当一部分的控制权,形成内部人控制。李悦(2008)提出当股权结构分散虽然能够抑制大股东控制问题,但也会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从以上关于内部人控制概念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内部人控制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内部人控制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公司经理层掌握了企业内部控制权。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内部人控制是经理层掌握了企业控制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在本文研究中,为了将两类定义进行区别,将内部人控制定义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委托有管理才能的经理人代理经营公司,为了激励经营者的才能以及提高决策效率,赋予经理人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形成以经理人为中心的内部人控制。当企业内部人为了获得自身利益,侵蚀公司利益时,则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

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评价主要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无影响三个方面。张春霖(1995)提出内部人控制制度对于公司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二重的,由于内部人掌握了企业发展的充分信息,经理人控制企业不仅可以实现企业自主权,还会提高公司经济效率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李凌寒(2016)在研究制造业公司治理过程中,指出公司规模越大,则内部人控制程度越高,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聂磊光(2015)指出现阶段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独立董事等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内部人控制并不是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主要原因。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基础理论部主任金岩石(2016)提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必须由内部人控制。通过以上文献的研究,综合起来内部人控制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负相关、正相关以及不相关。

四、文献评述

综观已有文献,首先,内部人控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并且研究大多局限于规范分析;其次,内部人控制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分析不足;最后,实证分析中,关于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对比分析较少,说服力不足。

分析内部人控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程度,首先,要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正确的界定,通过博弈论分析内部人控制形成原因;其次,对于内部人控制的衡量要综合相关文件规定,提取最有效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避免变量共线现象。最后,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就内部人控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明内部人控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

[1]李凌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13-119.

[2]青木昌彦,张春霖.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改革,1994,06:11-24.

[3]邹靖.股权激励政策提升了公司绩效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6,06:33-36.

[4]范从来,叶宗伟.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50-53.

[5]许学军,周尚志.资本结构、代理人行为与上市公司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02:58-61.

魏媛,女,汉族,四川万源,硕士,重庆工商大学,投融资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两权分离控制权界定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支持效应还是掏空效应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独立董事的义务——以万华之争为例
公司法上的两权分离之反思
高血压界定范围
公司内部代理问题分析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