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生命感觉
——索福克勒斯悲剧主题研究

2017-04-17 08:51肖有志
关键词:科罗俄狄浦斯诺斯

肖有志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政治与生命感觉
——索福克勒斯悲剧主题研究

肖有志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古希腊悲剧的主题是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王者来探究城邦政治的性质问题,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尤其如此。本文首先分析《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一剧中僭主的言辞与品性,展现僭主含混的自我理解以及僭主制的含混特质。再者,重点解析悲剧诗人笔下的哲人如何直接面对僭主。哲人通过剖析僭主的言辞与品性并表达其自身的政治理解,进而与城邦相联结,以改良城邦的品质。哲人不仅强调自身的神圣特性将是城邦的根基,还表达了其超越政治的生命感觉。

索福克勒斯;悲剧;僭主;哲人;政治

正如阿里斯托芬的《蛙》《地母节妇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米诺斯》与《法义》等所指明的那样——古希腊悲剧的主题是政治问题,尤其是政制问题。悲剧诗人无不探讨雅典民主政制时代城邦的政治难题。其中索福克勒斯的探讨着重于对各类王者品性的塑造,譬如《埃阿斯》中的埃阿斯、奥德修斯、阿伽门农、墨涅拉奥斯;《菲罗克忒忒斯》中的菲罗克忒忒斯、奥德修斯;最著名的当然是其忒拜三部曲《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翁、《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忒修斯、克瑞翁、波吕涅刻斯。王者与政制之关系是荷马、赫西俄德以降古希腊文学中最重要的题旨,索福克勒斯传承之,即有什么样的王者就有什么样的政制。探究城邦的政治危机就得考查其政制,进而探究其王者。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一剧中直接出现了这类探究。剧中主角哲人俄狄浦斯[1][2]剖析忒拜僭主克瑞翁的言辞与品性,从而我们也得以知晓忒拜城邦的政治品质。

本文选取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一节戏段(参见该书第728~799行)①《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解读及译文以Pearson A.C.校勘本Sophoclis Fabulae为底本,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4。,仔细解读并辨析哲人与僭主的政治冲突,以管窥索福克勒斯于悲剧中所表达的独特政治见解。

一、 僭主与城邦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剧情接续《俄狄浦斯王》,忒拜先前的王者、年老的俄狄浦斯被放逐,由其女儿安提戈涅陪伴着四处流浪。剧情一开始,俄狄浦斯父女来到了雅典的乡区科罗诺斯。俄狄浦斯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该安息于此,因此请求此地的王者接受他,他将与此地共同生存并永世保护其和平。雅典君王忒修斯应约而至,欣然答应接纳俄狄浦斯。接着,科罗诺斯本地的长老们(此剧的歌队)在第一合唱歌中欢迎俄狄浦斯的到来并留驻本地。

另外,克瑞翁的到来,使得原先第一场戏和第一合唱歌中俄狄浦斯与科罗诺斯和雅典的联结出现了危机。克瑞翁称此行并不想做什么,不会动武[5]124,因为他已年老,并且知道自己到达的是希腊实力强盛[3]734的城邦。克瑞翁一开口就语义混杂,矛盾丛生,既说到自己的威慑力,又提到自己的衰弱;既说到歌队的高贵,又让歌队不要口出恶语;既说到歌队对自己的畏惧,他自己又明白雅典的强大。鉴于克瑞翁自称是个僭主[3]851,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对他的性格做出初步分析,即他是个言辞混乱、性格混杂的人。

不过,克瑞翁的意图比较清晰——劝俄狄浦斯回卡德墨亚土地(即忒拜)。克瑞翁不是被一个人,而是被全体邦民派遣来的。此前,第一场戏中伊斯墨涅告诉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两个儿子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争权,厄忒俄克勒斯从波吕涅刻斯手中夺走权柄,当上了僭主[3]373-375。这里,克瑞翁的说法就有些蹊跷了——他自称是僭主,并且他从来没有提到过厄忒俄克勒斯。过会儿克瑞翁又说,尽管他自己是僭主,却是俄狄浦斯的祖邦(忒拜)和朋友命令他干这些事的[3]850-851[6]67。看来,不仅僭主克瑞翁的性格混杂不清,此时忒拜的政治现状也是一团迷雾。

当克瑞翁从对歌队说话转向直接同俄狄浦斯说话时,他让俄狄浦斯听从他回忒拜去。克瑞翁说了句冗长又复杂的句子[6]61。

克瑞翁的话再次把自己放在卡德墨亚人之上。其意思似乎是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正当理由要求俄狄浦斯回去。克瑞翁改变了刚才最为俄狄浦斯悲痛的说法,换了一个措辞——除非他是天生最坏的人,才不会不为俄狄浦斯的不幸悲痛。他没有再说到与俄狄浦斯的亲族关系。克瑞翁这里连续多次用到最高级形式的语词,他似乎总怀有极端的情绪、总处于极端的境地——这一典型的僭主的灵魂状况。

二 、生命感觉与政治神学

接着,俄狄浦斯直指克瑞翁的图谋。针对克瑞翁言辞的两面性,俄狄浦斯的回话多次从两个方向反驳克瑞翁。

对比俄狄浦斯的两次说法,许多地方互相出入:一次是想被驱逐,一次是想死;一次是满含热情想待下来,一次又是热情消退后想待下来;一次是克瑞翁把他赶走,一次则是城邦把他赶走。然而,不管怎样两次都违背了俄狄浦斯的意愿。俄狄浦斯跟伊斯墨涅所说的着重点是生死意愿,跟克瑞翁所说的重点是放逐:想被放逐的时候,不被放逐,不想被放逐的时候倒放逐了他。所以,一次是俄狄浦斯的生死问题,一次则是其在城邦内外。即一次关涉生命——难怪俄狄浦斯去世后,伊斯墨涅首先想到要同父亲死在一起[3]1689-1692;另一次则关涉城邦政治。

俄狄浦斯一次说是城邦放逐他,另一次说是克瑞翁放逐他,不清楚城邦是否就等于是克瑞翁?如果是,那就刚好与克瑞翁的政治理解趋同——克瑞翁自认是僭主,他就是城邦。俄狄浦斯注意到,克瑞翁两次提到亲族关系。克瑞翁说到亲族,这与其把城邦与家族合为一体的看法相关。俄狄浦斯以为,克瑞翁的亲族说法不过是个幌子。这无异于否定了克瑞翁的政治理解,否定了城邦与家族的同一。这点与俄狄浦斯自己联结科罗诺斯和雅典的意图相关。城邦-家族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政治与宗教的原始一体,俄狄浦斯的联结则是政治秩序的重新调整。但我们不清楚雅典君王忒修斯是否需要俄狄浦斯亵渎本地神祇——改变本地的政治与宗教的原始一体,且接纳俄狄浦斯给予的新神位——俄狄浦斯的神圣性[3]287。

俄狄浦斯批驳克瑞翁,用柔和的言语说出严厉的事。为什么克瑞翁如此乐于违背一个人的意愿,却显得仁慈地对待他呢[3]774-775?俄狄浦斯反驳克瑞翁的一个主题是,当他向别人要求什么的时候,别人总是违背他的意愿;另一个相关的主题是俄狄浦斯自己甜蜜且愉快的生命感觉[3]769,775,776,780,这同俄狄浦斯之后在克瑞翁面前辩护自己的杀父之过相关[3]995。这种生命感觉还同俄狄浦斯与克瑞翁对峙的一个基点——邦里邦外(即放逐和回归,乞讨和给予)相关,同生计和养育[3]747.760相关。俄狄浦斯多次强调自己的生命感觉高于一切,甚至超乎城邦政治理解之上。

此时俄狄浦斯想待在这儿,克瑞翁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克瑞翁给予他的,口头上说起来好听,随即恶行就会发生。他不仅分离了克瑞翁言辞的两面性,而且把克瑞翁的言辞与行动对立起来。

俄狄浦斯自称比克瑞翁更了解忒拜的政治处境,知道它的神圣源头——阿波罗和他的父亲宙斯。而我们知道歌队在第一合唱歌中唱道,雅典的诸神是雅典娜、宙斯和波赛冬。忒拜与雅典的神义处境当真不一样,这些俄狄浦斯也都更了解,即俄狄浦斯对政治与宗教均有甚为深刻的理解。

结 语

柏拉图《理想国》第8~9卷中哲人苏格拉底亦分析僭主与僭政,但与索福克勒斯笔下哲人俄狄浦斯直接面对僭主克瑞翁最相近的,莫如色诺芬的《希耶罗或僭政》中诗人、哲人西蒙尼德与叙拉古僭主希耶罗的对话,以及希罗多德《历史》卷一中哲人梭伦与吕底斯僭主克洛伊索斯的对话。如此看来,古希腊各类作家笔下均有哲人形象,且均探究政治与生活方式问题,甚至哲人的生命感觉问题。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一剧中,哲人俄狄浦斯因强调其自身的神圣特性,强调其与雅典君王忒修斯而非与僭主克瑞翁的联结,从而是个鲜明的宗教立法者形象。俄狄浦斯的生命感觉似乎当然地包含政治神学意蕴而显得特异,这或者是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笔下哲人俄狄浦斯的天命。

[1] 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M].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50.

[2] 刘小枫.罪与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89-235.

[3] PEARSON A.C. Sophoclis Fabula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4.

[4] REINHARDT Karl. Sophocles[M]. translated by Hazel Harvey and David Harvey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ugh Lloyd-Jone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79:211.

[5] JEBB R.C. Sophocles: The Plays and Fragments. Part Ⅱ:The Oedipus Coloneus, with critical notes , commentary, and translation in English pros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89.

[6] BLONDELL Ruby. Sophocles’Oidipous at Colonus , translation with notes, introduction and eassy [M].Newburyport MA:Focus Publishing,R.Pullins & Company, inc,2002.

[7]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G]∥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60.

[责任编辑:孙绍先]

Politics and Sensibility of Life:A Study of the Theme of Sophocles’ Tragedies

XIAO You-zh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The theme of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is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polis politics by cre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rulers, which is particularly popular in Sophocles’ tragic work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yrant’s words and character in Oedipus at Coloneus, displaying his unclear self-understanding and ambigu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ranny, while particularly exploring how the philosopher depicted by the tragic poet directly faces the tyrant. The philosopher expresses his own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by analyzing the tyrants’ words and character, and gets associated with the polis to improve its qualities. The philosopher not only emphasizes that his own sacred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lis, but expresses his sensibility of life beyond politics.

Sophocles; tragedy; tyrant; philosopher; politics

2016-11-24

肖有志(1976-),男,福建泉州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哲学研究。

I 545.062

A

1004-1710(2017)01-0018-05

猜你喜欢
科罗俄狄浦斯诺斯
买卖
一个人的气象站
求学之路
新品出炉——0.26英寸诺斯勒枪弹及MK4系列步枪
神秘的“食人族”科罗威部落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送花”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