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六有大学生”的启示

2017-04-19 03:35依赛男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启示

【摘 要】 本文简要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思想的剖析,得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六有大学生”的有理想、有追求,有修养、有品质,有担当、有作为的精神相契合,认为传统文化也是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汲取正能量的源泉之一,对培育六有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该文强调,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吸收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传承、引领、传播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六有大学生;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息息相关。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习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思想的研究与探析,得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六有大学生”的有理想、有追求,有修养、有品质,有担当、有作为的精神相契合,在历史材料中找寻到理论支撑和文化渊源,以其对培育六有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六有大学生内在精神契合

1、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与“有理想、有追求”相契合

《论语·述而》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与艺。意译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有一个境界。“据于德”就是以德为根据,这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人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依于仁”是依傍于仁。每个人,要立志于道,慎执操守。要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此精神与六有大学生中“有理想、有追求”相契合,相渗透。

2、孟子的“修身思想”与六有大学生“有修养、有品质”相契合

孟子的修身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修身理论。在此基础上,孟子又发展开启了儒家学派修身观念的新纪元。《孟子》一书,更贴近社会生活,使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更加趋于和谐与统一,从而对于“达”与“困”的两种生活处境都能从容应付。孟子以性善论为起点的修身之道重视修身的地位,并倡导修身应循序渐进。认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生的通达、穷困是两种普遍存在的现实,而修身要能够体现在面对不同状况时的冷静对待和理性取舍上。这与六有大学生的“有修养、有品质”相契合。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做修养崇高、品质高尚的人。

3、大学之道与六有大学生的有担当、有作为相契合

《大学》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纲领”和“八条目”。“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为《大学》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三纲领”和“八条目”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与六有大学生的“有担当、有作为”精神相契合。担当意识是“仁爱”精神对个体生命践行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要求或指令,是“意”在担当层面上的一种变现。以仁爱的心态践行担当精神,修身养性,有作为,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担当义务,彰显担当精神本色。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六有大学生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梳理其核心思想,对培育六有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从长远看,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稳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培育有理想的大学生相贯通,彰显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与时代价值,不断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文化基础。

(2)培养大学生追梦逐梦的战略思维。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吸收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法宝,使学生具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2、从自身做起,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培育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关键在于学生内化的品质修养外化于行动之中,时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作为其内心规划和内心准则,坚持自我教育,以身示范,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1)从全局着眼,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和归属感。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及国家归属感,明确其在社会中的使命、地位和责任,促使他们成长为具有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

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大学生理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怕吃苦,奋发进取,百折不挠,勇敢面对成长的各种困难,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勇于担当,肩负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2)建立大数据平台,形成礼仪教育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资源,坚持职场礼仪与专业礼仪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礼仪信息来源,实现信息的全方面覆盖和渗透。

3、从实践出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立足礼仪教育,实现礼仪润泽心灵。实现以礼育人,建设礼仪校园。将礼仪校园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仪教育进课堂,礼仪活动全覆盖,礼仪精神共践行三大部分,实现以礼育人的终极目标。礼仪教育进课堂,学校开设礼仪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必修或选修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礼仪的精髓进行宣讲和传播。礼仪活动全覆盖。将礼仪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礼仪迎新活动到礼仪晚会,职场礼仪,第二课堂活动也紧紧围绕礼仪教育为出发点。礼仪精神共践行,在师生中共同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礼仪精神的传播真正实现全程化和全员化。选出师生礼仪标兵,发挥师生表率作用,实现礼仪示范效应。在活动中,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礼育人,彰显有修养、有品质的大学生精神。

高校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汲取正能量的源泉之一。通过认知的过程,使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高贵的民族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培育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引领与整合优秀文化思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3] 郭淑新,舒笛.“大学之道”与现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读《大学》有感[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

[4] 赵建玲,孙海燕.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簡介】

依赛男(1982-)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启示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