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音国际董事长赵明:新常态下生猪产业的发展之道

2017-04-19 06:42赵明
兽医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养猪粪污产业链

辅音国际董事长赵明:新常态下生猪产业的发展之道

如何诠释新常态呢?即为多元(互联互通)、多变(创新无限)、多事(利益攸关)。

“多元”即代表着更多的机会,也代表更多风险。多元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价值多元与价值传递多元(沟通多元),亦即对价值的认知多元化、价值创造的方式多元化以及价值传递途径多元化。无论哪一种都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价值认知多元化,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制造思维,重新定义“实业”的概念,产品可以从实物到虚拟,传统的服务是产品的附加,新型的产品可能是服务的衍生;价值传递途径多元化完全突破传统时空概念,产品传递不再局限于物流,品牌传播不再局限于传媒,情感交流不再局限于相见。

“多变”则体现不可预测。传统事物发展的规律被打破,经营理论与管理曲线被颠覆,很多不能理解的事件正在蓬勃发展,很多顺其自然的事情朝相反方向发展。经验主义越来越短暂,教训变得可能毫无价值,曾经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完善的计划总是被时间快速打乱,时间差比专利技术更实效。

“多事”的根本表现就是你发现无法置身事外,身边的环境变幻莫测让你目不暇接,在不经意中你淘汰于无动于衷。很多你不愿感知的事天天呼唤你、敲打你,你不得不面对。即使你有再强大的管理优势,最后却毁于“协作损耗”,原来我们生存于“互动社会”,你可以不接受却不能拒绝,一旦失去互动,你将失去所有。

目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是养殖水平快速提升,行业分工明显改进,重视免疫使得流行疾病减少,养殖业绩得到改善。硬件设施改进使养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特别在中小猪场表现明显。

那么,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一、商业模式比管理重要;二、好行情是利润的救命稻草;三、规模与成本并不构成反比。

随着区域性养殖大规模拆迁、趋减,政策向创业支持倾斜,管理方式由粗放趋于规范。5年内,中国养殖规模前100的企业,将有30%以上退出或易主,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或许出现在新一轮低潮之后,养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比投资更重要。

国计民生下的产业结构理想模式,养殖业理性模型:一是宜养区以大规模集约化、智能化养殖为主导,工业化解决粪污及环境治理;二是限养区以家庭农场、种养结合为主,生态型解决粪污及资源循环利用;三是从达标排放到生态循环利用。

而生猪产业发展要素: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匹配度越高成本越低。以后的发展应该是为产能配置关键岗位人才、为低谷配置流动资金、为持续经营打造养猪文化。

生猪产业链设计本身并不难,难的是产业链利益的分配。产业链的核心,是因为你想做产业链,而不是不得不做产业链,产业链不一定需要完整,但设计思路必须完整。

养猪转型模式有三个:一是思维模式转型;二是商业模式转型;三是分配模式转型。

养猪业发展之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追求造肉成本;第二阶段:追求良肉成本;第三阶段:追求福肉成本。要记住 只要你为猪用心,猪就会为你献身。

猜你喜欢
养猪粪污产业链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筑牢产业链安全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养猪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