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2017-04-22 08:10曾慧林
艺术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史话剧戏剧

前不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和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江苏传媒艺术学会协办的“《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奉)出版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致开幕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中宣部艺术局局长汤恒、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江涛、该书主编田本相以及来自国内戏剧领域的专家学者、港澳台和日本的学者代表、《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剧本》等新闻媒体和《中国话剧艺术史》的主要撰稿人,共计七十余人出席奉此出版座谈会。会议由中国藝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主持。

《中国话剧艺术史》共分九卷,总计350万字,是国家艺术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也是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分卷作者分别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日本。此项目涉猎范围较广历史纵贯线较长,需要搜集、整理、归纳的史料较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书稿历经多次修改加工,2004年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直至今年全书面世,历时二十余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字数最多、耗时最长的话剧史著。

在出版座谈会上,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发言,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

一、特色与突破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话剧艺术史》对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首次将话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对一向不被重视的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给予关注,并在话剧发展通史的基础上,增设了戏剧理论与批评;同时将港澳台话剧发展史纳入其中并单独成册;考证和辨析了一向在文学史、艺术史中被匆匆带过或语焉不详的“文革”戏剧,补充论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的新状况与新趋势;此外,挖掘第一手资料,从客观史实出发,坚持以史鉴今,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连辑院长认为,《中国话剧艺术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大方面:首先,就中国百年话剧史而言,它是个历史全息论的著作。第二,坚持了史论结合的传统,融客观的记录历史、分析、专业性的梳理、理论性的阐发和评价于一体。第三,采取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话剧史,离不开东西方相关或者类似艺术门类的比较。第四,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此书实现了不同艺术、思潮、流派、现象包容并蓄的研究,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高度。第五,高度观照现实,这也是这部艺术史的立意、目的。第二大方面:本书回答或解决了几个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第一,回答了话剧这一舶来艺术之中国化的问题。第二,回答了中国话剧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艺术的问题。第三,回答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历史总体上是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的问题。第四,回答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话剧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问题。第五,回答了这百年来取得的艺术成果问题。

余江涛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话剧艺术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全方位反映中国话剧艺术百年历史的著述。它是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以及日本学者联合编写的、真正意义上完整描述中国话剧发展的宏篇史著。该书将两岸四地的话剧作为综合艺术,将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理论批评等纳入话剧的历史进程研究;同时它还是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话剧史书。

李希凡先生纵观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从五个方面肯定了《中国话剧艺术史》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他认为,首先,“任何历史的研究,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部书“力图将近三十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正是“反映这样的积累,真正体现新的进展”。其二,这部书摆脱了以往的话剧史的叙述模式,把导演和表演、舞台美术、以及理论论争均纳入其中,“这样全面的历史叙述,是更真实的书写了历史。”其三,这部书把台湾、香港和澳门的话剧发展史纳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话剧史”,它“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其四,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撰写一部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话剧百年的中国话剧艺术通史,将是对百年话剧的一大总结,“它不仅对于中国话剧史研究,而且对于近百年艺术史研究都会产生很好的影响”。其五,这部书将各个历史时期的话剧史的文字叙述与话剧的图像历史相匹配,包括舞台剧照、书刊图像、演出海报、以及各种形象的资料,成为一部图文并茂的话剧史,“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厚生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会,但是他非常重视此次座谈会,认真撰写并提交了书面发言。在发言中,他指出,较之已有的话剧史,《中国话剧艺术史》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这部书第一次将百年话剧史贯通,“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百年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并力图揭示中国话剧发展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二、该书对各个时期话剧的表导演、舞台美术以及代表人物都给予记述和评价,“将话剧史写成一部话剧的艺术史,是这部戏剧史最突出的成就”“第一次使话剧史具有了艺术史的面貌”。三、这部书将台湾、澳门和香港的话剧史包容进来,“不但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更可以从宽阔的视野中来探索中国话剧历史的经验教训”。四、这部书对一些戏剧运动、戏剧论争、剧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也有着独到发现与评价。

该部书主要撰稿人、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胡志毅会长表示,这部书弥补了原来话剧史以运动史、文学史为主,缺少舞台、理论批评的不足,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总体史。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副院长也都认同这部书是一部典型的通史。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先生认为,这部书把四十多年来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最好的东西从话剧的角度都吸收了,且于吸收当中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和多元共生。南开大学李杨教授认为,这部书“站在学科发展史的至高点上,每位作者都自己进行了系统的资料采集,运用比较的方法,同时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紧密结合,不仅在话剧史的研究领域,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可以说绝无仅有。”上海戏剧学院张福海教授说:“这部书最突出特点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辨的客观性。”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徐亚湘教授指出:“这部书在大论述中有专论,为我们提供了多视角的阅读乐趣。”

该部书的两位主要撰稿人四川剧协原主席廖全京先生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研究所周靖波所长在会议上分别梳理和回顾了整套书的书写规律和撰写历程点滴,让与会者对这套书特色的形成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作用与意义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话剧艺术史》是迄今学术界一部贯通百年的完整话剧史,以戏剧家与戏剧文本分析为主线,以代表性的戏剧思潮、戏剧运动、剧场形式变化为复线,勾勒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轨迹,并对其艺术贡献和文化价值予以评估。本着对历史负责、以史鉴今的态度,奉书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话剧史,提供了史料翔实、内容充实、线索清晰、观点鲜明的学理依据。它描述了从晚清到当代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具有通史性质的话剧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外它以图文并茂、史论结合叙事方法阐明,中国话剧是具有独立品格、艺术样态和美学特征的现代舞台艺术。

复写历史不仅是在回望,更为关键的是观照现实和展望未来。《中国话剧艺术史》不仅是对过去一百年中国话剧发展的总结,也承载着对中国未来话剧发展的期待,代表了话剧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中国话剧艺术研究的重要标志性作品,是中国话剧史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对中国话剧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仲呈祥主席认为,这部书的问世不仅在中国话剧界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我们学习、领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田奉相先生带领这个团队,通过此部学术著作,“从史实出发,讲清楚中国话剧艺术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话剧这个舶来品传到中国后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并且阐述清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话剧发展道路”“特别是书里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彰显中华民族在话剧艺术上独特的审美风范以及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美学精神,对于我们繁荣各个艺术门类有普遍意义”。汤恒局长指出,田本相先生及其编写团队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著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的座谈会上所讲的“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的认真践行。《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也认为,“这套书的创作与出版正是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自觉呼应”“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拓创新之举”。

王晓鹰导演评价这部书“对于中国戏剧、戏剧研究和创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对于学者而言,这部书是学术研究对象,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则是一个从纵向来观照我们今天在整个中国话剧发展史中的位置的参照”“能帮助我们动态地看清我们在做些什么。”“这部书对于中国话剧再往后发展的作用不可限量”。

中国戏剧出版社原副总编杨景辉先生认为这部书“不凭空想象,不捕风捉影,而是从史实出发,靠史料说话。它所搜集、掌握的有关中国话剧产生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相当丰富,本国的、日本的,几乎是应有尽有。因此,它对西方戏剧是怎样影响日本的,日本又是怎样接受的,中国又是怎样通过日本的中介接受西方戏剧的这一复杂、曲折的过程的辨析清晰而明7。这是这部书对中国话剧‘发生学的新贡献。”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谷海慧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这部书“不仅仅提供的是史无前例的知识容量,还展现了它的眼光和功底”“既是对学术智慧的挑战,还是一次学术责任的担当,学术力量的整合和传承”。因此,“从内容上看,这部书指向的是历史,但是从方向上看,更指向未来”。

此外,牛根富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陈吉德教授、《读书》主编祝晓风先生以及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李伟副主编、台湾中华戏剧学会辜怀群会长,台湾大学戏剧系胡耀恒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王士仪教授,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原院长钟德明教授,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徐亚湘教授,香港恒生艺术学院院长方梓勋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均对这部书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影响与启示

与会学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发了这部史著带给我们的启示及其深远影响。连辑院长表示:第一、这部书实际上是从话剧自身出发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说两千年的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也要说现代史上的文明成果。那么现代史上的文明成果或者到当代,从话剧角度来讲,这就是被我们今后后人传承的变成了中国本土的一种优秀文化。”第二、这部书体现了一种国家担当。“我们现在好多领域有人在抽空我们的历史,没有人出来说话,或者是不敢说话,或者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也需要点勇气,需要点本领,有这两条,就能有点国家担当。田老师他们既有勇气又有担当,所以这套书既是学术的研究成果,也是艺术研究牵头搞的国家担当。”第三、在通过艺术或学术样式坚持主流价值观上,这部书也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第四、就如何做学术,这部书为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内的各学术机构和领域提供了榜样和范式。李心峰副院长还表示,这部书对研究其他艺术形式在引进中国后,面对着中西、现代与传统的纠葛时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复杂曲折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仲呈祥主席从治学的角度肯定了这部书对于学术界的影响:“田老师率领他的团队奋斗了近二十年,才有这个成果。”“这些学者以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甘于寂寞,坐冷板凳,不从时尚,不赶浪潮,不为各种诱惑所干扰,为文艺界树立了榜样。”此外,他还强调,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联合江苏凤凰教育集团出版了此部书,给科研单位、艺术科研单位和出版单位也树立了榜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徐中文先生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章俊弟主任从出版者的角度,分别谈了出好书的影响、作用以及这部书出版的曲折过程,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出版社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该部书的主要撰稿人、云南艺术学院吴为民教授认为,田本相先生在做学问时体现的一些规律和经验的东西,虽是个人的但也是学人可从中获得启示的:“他像个孤独的游侠,可能与他军人出身有关,碉堡一个个干掉,阵地一个个夺取,并往往在夺取一个碉堡、阵地后观察地形,看下一个需要攻克点在哪。”在对史和论的书写时,“一开始他是对一些问题的逐个的解决,到后来变成中西戏剧比较史的统领研究,再后来到分阶段的史论、史述、图史的准备工作和戏剧的生态、院团的研究的准备,这些准备充分以后,开始觉得可以有大的构建了。于是,从点的深入,到线的连接,再到连成片的拓展,构成了他做学问的逻辑。这对后辈的确有很好的启悟。”

日本中央大學文学部饭冢容教授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谈了中日两国戏剧交流史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方面的交流。除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两国的交流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外,即使是在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没有邦交的那段时期,两国民间的戏剧交流也没有中断过。可见,文艺工作者只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国际视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可以建立美好的合作关系。”“我希望、也相信新一代戏剧人会继续传承这种精神,在两国的戏剧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主编田本相先生在答谢致词中,向《中国话剧艺术史》各位参与编写者,曾给予过帮助和支持的各级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江苏凤凰教育出版集团表达了谢意。同时,他表示:“我对这部话剧史,也并不是很满意的。因为,的确它有着一些缺点。这部话剧史也存在着缺点,但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各种物质的诱惑下,在学术浮躁的空气中,我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学术岗位上。研究院的一个传统,所谓一史一论。对于一个专业的研究所,我深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很好的基础研究,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是无法自立于学术之林的。历史的研究不能代替当代的研究,而一切历史的研究也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我不敢自吹自擂,但是,这部史著可让人们看到我们先辈是怎样创造中国话剧的历史的。它所缔造的宝贵的传统,它所展示的中国话剧发展的规律,以及它至今仍然存在顽固的惰性遗留,会给今天今人以鼓舞以启示,历史指示着中国话剧的道路和方向。”

总之,此书的出版,深化了中国话剧的历史研究,也将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和艺术史的研究有所裨益。尤其是对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或可能澄清一些对中国话剧的不正确的认识,有利于继承中国话剧优秀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曾慧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蔡郁婉

猜你喜欢
艺术史话剧戏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再见啦,秋天!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过去的理想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