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昆虫的生存大战

2017-04-26 20:38王贞虎
绿色中国·B 2016年7期
关键词:益虫寄生蜂雌虫

王贞虎

昆虫的食性分为“草食”(植物)昆虫和“肉食”昆虫两种。跟动物界所有肉食动物的“弱肉强食”一样,昆虫中的肉食昆虫,也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生存大战”。这场“大战”以两大“阵营”展开:一、捕食;二、寄生。它们你捕食我、我寄生你,直到生命的终结。肉食性昆虫,不论是捕食或是寄生,都是以其它昆虫为食料。捕食性昆虫残忍地杀死被捕食昆虫,而寄生性昆虫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寄生虫”,它们长时间地寄生在其它昆虫体上,蚕食被寄者的身体。为了达到成功寄生在其它昆虫体内的目的,这些寄生昆虫可说是不择手段,用尽“奇招”。

一种小头虻的幼虫寄生在一些游猎型蜘蛛的身体上,如狼蛛、跳蛛等。然而这些蜘蛛都很凶猛,专以捕捉蝇虻为生,可说是蝇虻的天敌,所以小头虻不敢轻易接近,更不敢到其身上去产卵。它们采用一种奇特的“空投”产卵的方式,将卵投到寄主身上。它们遇到寄主后,先在寄主上空盘旋,慢慢降低高度,当离寄主只有十几厘米时,便迅速将附有粘性分泌物的卵投向寄主,卵便附于寄主体上了。不过,有时因空投“目标”移动过快,也造成一些失误。

螳螂黑卵蜂把卵产在螳螂卵块里,但螳螂卵块有非常坚韧的卵鞘保护着,黑卵蜂的产卵器难以刺穿。于是,雌蜂便预先“埋伏”在螳螂的胸腹部侧面或腹末生殖板间,“寄居”下来,一旦发觉螳螂开始产卵,黑卵蜂便将产卵管迅速地刺入还没有凝固的螳螂卵鞘里,将卵产在螳螂刚产下的卵粒里。螳螂做梦也没有想到黑卵蜂就在自己的肚皮底下扼杀了自己的后代。

琉璃巨胸小蜂是寄生在寄主幼虫体内的寄生蜂,但它寄生的情形很特殊,它的卵不是产在寄主躯体上,而是将卵产在寄主取食的松树针叶基部,卵上有粘性分泌物,可使之粘附于松针上。孵化后的小幼虫呈竖立状继续静伏在原处,“守株待兔”,一旦寄主与它们接触,它们便立即粘附于寄主体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寄主血腔,然后滞育,一直到寄主结茧、化蛹乃至越冬阶段它们仍在寄主体内。越冬后它们离开寄主体内开始到体表取食。

寄生于成虫的寄生昆虫最有名的要数捻翅目昆虫了,它们一般寄生于膜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昆虫的成虫或幼虫体内。雌虫无翅,形状似蛆,终生不离寄主。雄虫长约2-4毫米,体黑,具宽大后翅,飞翔时姿态婆娑,飘飘如仙。它能敏捷地找到寄生在寄主上的雌虫进行婚配。雌虫可以卵胎生成千上万个幼虫,胎生出的一龄幼虫从母体上落于地面或植物上,再寻找合适的寄主完成其生活史。它们寻找寄主的方式很多,也很有趣。有的借腹末刚毛的弹力弹射到寄主体上,有的匍甸而进,侵入寄主,有的先爬到蜂类身上,蜂类把它们带到蜂巢,它们再转移到新的寄主体上。尽管它们数量巨大,寻找寄主方式多,但能成功地完成第一龄幼虫寄生任务的捻翅虫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大部分因找不到寄主而夭折。那些寄生成功的幼虫,进入寄主体内便脱皮化为无足蠕虫型幼虫,它们并不侵入寄主组织,只游离生活于寄主体腔内,发育成熟后,就以幼虫的头胸部从环节间膜突出于寄生主体外。

有些昆虫由于生活习性的缘故,使一般寄生性昆虫很难寄生。如天牛的幼虫一般都在植物茎上蛀很深的洞藏在其间。一般寄生蜂由于产卵管较短,所以望尘莫及。而有一种称为马尾蜂的寄生蜂却能显其身手。马尾蜂,体长约25毫米,而它的产卵管却是它身长的十余倍。飞翔起来拖着长长的产卵管,如马尾一样飘逸,故有马尾蜂之称,它往往利用“长产卵管”的身体优势,将管伸进蛀虫洞里很深的部位找到寄主幼虫,并在其身上产卵。

总之,寄生性昆虫在寄生形式上多种多样。寄主体表或体内被一种寄生昆虫所寄生的“单寄生”现象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如果寄主被两种和两种以上寄生物所寄生,这种称为“共寄生”的现象也很常见。但共寄生对寄生物是不利的,共寄生昆虫往往因寄主营养有限而发生相互争食甚至相互残杀,结果只有少数寄生昆虫能够完成发育。有趣的是,在寄生性昆虫中,还有“重寄生”的现象。一种寄生物寄生在寄主上,但发育到一定阶段,这种寄生物又被其它寄生物寄生了。生物学家把前者称为“第一级寄生”,后者称为“第二级寄生”。这种现象还有第三级寄生,甚至有四、五级之多的有趣现象。如舞毒蛾被一种卵寄生蜂寄生后,这种蜂的幼虫有重寄生昆虫达35种之多,其中几种就有第三级和第四级寄生昆虫。由此可见昆虫的寄生关系甚是复杂。

利用昆虫相互寄生的现象,可以在农业生产上对消灭害虫起到一定作用。不过,由于寄生关系复杂微妙,往往给利用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说,单寄生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复寄生现象增加了有机体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利用时必须认清它们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昆虫的益、害关系,都是人们根据自身的利益而定的,益害關系也可以转化。假设有A种害虫被B种第一级寄生昆虫所寄生,则B种昆虫为益虫,但第二级寄生的C种昆虫,不论它平时“表现”怎样,在这里便成为害虫了,因为它寄生了益虫。而第三级寄生的D种昆虫,也不论它平时怎样,在这里它成为了益虫,因为它寄生了寄生益虫的昆虫。这种关系,在生物防治法的应用时应特别注意。不然的话,人们精心培育或引进的寄生昆虫如果遇到众多的第二级寄生昆虫就可能前功尽弃了。这就是生物学家为什么要致力于研究寄生性昆虫的生活习性及它们和寄主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益虫寄生蜂雌虫
普通大蓟马子代性比对同种成虫气味的响应
心灵深处的启发
扶桑绵粉蚧交配行为及能力的研究
心灵深处的启发
寄生蜂适应性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进展
2013 年拉萨市青稞田寄生蜂对蚜虫的寄生率调查
稻田里的机器益虫
浅述粉虱类害虫与蚜小蜂科寄生蜂间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