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教师语言的艺术

2017-04-26 22:41秦翼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文教师

秦翼

【摘要】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字,中华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说话、议论、辩论,发之于吟咏叹息之声的都可称之为语言。格律严谨的唐诗;节奏分明的宋词;委婉精练的元曲;内涵丰富的明清小说;还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鲜活生动的俚语俗谚,广博的内容、精美的语言,需要我们去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张力,同时更加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走入语文的世界,培养对于语文的兴趣,感知文章细腻难的情感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浪漫诗意,进而学会思考自身、思考未来,做生活的智者。

一、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准确、形象、生动、流畅、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由于这是他们刚刚到中学接触到的鲁迅的作品,如何让他们从兴趣入手喜欢上语文,我煞费苦心。鲁迅的散文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但这些对于孩子很难一下子理解。在走入作品时,我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领他们,去探寻“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而当他们看到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兴趣全来了。在这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出了色彩,“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孩子们知道了原来语文世界是如此的五彩缤纷、丰富奇异。就这样,我带领着学生们一起走入了兴趣的大门。语文学习是快樂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用深沉细腻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入情感的世界

语文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语文教学不但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也同样承载着对于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感的熏陶。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打开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乐于接受新知识。

一次讲苏轼的两首《江城子》,风格各异,但各有千秋。豪放派的苏轼在《密州出猎》中表现了男人本色的豪放,但在另外一首中却格外的沉重、深情,这是学生所不了解的,也是需要重点讲述的。

课前我查阅很多资料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文字、图片,……在备课时,苏轼对于妻子的一片情深打动了我。而学生对于苏轼的情感历程知之甚少,我讲苏轼的人生经历讲给了学生,尤其是苏轼的两端感人肺腑的爱情历程。

在课上,当我讲到苏轼和他的亡妻之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最简单的词句,却蕴藏着最深厚的浓情。真挚的话语,深沉的凄怆,人生最凄惶处莫过于这样的生死茫茫,天人永隔,然而天若有情天也老,正因为上天无情,才显得人间有爱。这爱能够超越生死,抵达灵魂,变短暂为永恒,化腐朽为神奇,非有情之人不能深味,非衷情之人不能体察,非挚情之人不能拥有。”

当我说完的时候,很多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我明白他们懂了,在学会了语文的同时他们也懂得了人间的真爱。

三、用诗意浪漫的语言教会学生欣赏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行道树》,朗读“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之后我让学生们静静体会其中那种忧愁、孤单而又有些快乐的微妙心境,于是学生联想到路边的小草“长在城市的马路边,我们是一丛忧愁而又快乐的草。我们在春天探出脑袋,在夏日茁壮成长,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脏兮兮的脚印”。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中积累自己遇到的美词佳句,也是感悟语言的方式之一。日常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积累本,把读书中遇到的触动心灵的句子抄录下来,随时翻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久而久之,诗样的语言在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在他们的语言中开始酝酿。诗意的浪漫让他们开启了追寻美的眼睛。

四、用理智睿智的语言启迪学生未来的思考

教师语言的理性美是指语言逻辑的严密,教师在课堂上要言之成理,证之有据,用自己充满理性思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也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在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我也同时注重学生培养表达能力的逻辑性、严密性。学习用缜密而富含哲理的话语去表达内心对世界的感悟。

在一次的口语训练中,学生们用他们的理性思维给了我惊喜。一次我用仿句的形式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请仿照括号中句子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世间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学生的给了我这样的句子:“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学生们创造的句子,不但逻辑思维严谨,而且充满了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我惊叹,我对他们的鼓励和赞赏引他们向更深层思考。

这堂课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作品之美,他们也惊喜地发现了自己创造力,他们对文学的感情也愈加浓厚了。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让学生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 于 漪. 我与语文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53.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济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

[3] 吴俊玲, 刘万顺. 口语交际艺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08.

[4] 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7.

[5] 沈菊芬.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秦皇岛: 教学研究, 2003,03.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语文教师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秋天在哪里
视听语言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