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网络媒介接触现状与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策略研究

2017-04-27 06:32刘春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青年人才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刘春艳

【摘要】基于媒介接触的调研表明,青年人才在网络媒介素养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效发挥媒介的作用,培养人才的思辨能力,推动本土文化的共享性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文化素养等将有助于文化双向交融,增强人才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媒介素养;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策略;青年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 jyx-14)、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W2016005)、2015年度沈阳化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B21)的研究成果。

一、媒介接触与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

鉴于青年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其媒介认知及媒介文化素养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媒介接触习惯和时长方面

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捷,交互性和即时性强,数字化的特点得到92%以上受访者的青睐,其中近一半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时长达到3~5小时,且其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但青年人才较之其他群体,与纸质媒介、广播等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长、接触程度仍然相对较高,这与个体学习需求密切相关。

(二)在媒介接触的功用和内容方面

81%的受访者接触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介的目的以获取知识信息,了解时事新闻为主。以语言专业学习者为例,进行报刊选读、视听说、文学、翻译等跨文化课程的研修,或是旨在提高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满足就业、考研、留学、访问交流等必备资格的需要。

同时,青年人才在媒介使用上网络化倾向愈加明显。他们会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目的语语料、学术资源,使用在线翻译工具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学术研究、语言互译转换等。但就目前来说,对网络媒介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单向输入为主。73%以上的受访者对手机和网络系统支持下的网络游戏、文体娱乐资讯等乐此不疲,甚至痴迷上瘾,尤以男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阅读小说、杂志、收听广播等方面,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与海外影视剧的接触频率超过了对本土电影、电视剧的关注。

从功用和内容上来看,媒介的使用无论是作为娱乐工具,还是用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变“被动地接受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的局面[1],重视受众进行自发、主动性的知识积累及人际互动沟通、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

(三)在媒介信息的信任度和辨识度方面

在信息饱和的时代,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和认知至关重要。受访者对报纸、电视等提供的信息具有较高信任度,分别达到36.6%、33.4%;而对于网络媒介信息的信任度较低,仅占13.1%。调研显示,他们虽具备常识性的警惕态度,但尚未掌握科学的批判方法和解读能力。很多人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QQ空间、视频等对信息,如对有争议的信息进行无意义地转载,传播,调侃式评论,缺乏理性的质疑和思考;还有不少人受到外来语语料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异国节日习俗、流行娱乐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本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民情风俗不甚了解,甚至不屑一顾。

从整体上看,青年群体对媒介缺少有选择的接触,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及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这一群体媒介素养的状况制约了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

二、提升青年人才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青年人才在跨文化教育和交流中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软件等媒介接触到大量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文化知识结构的欠缺和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无法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交流和翻译等工作,削弱了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影响力。所以,提高人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应对霸权文化冲击,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加强信息过滤,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

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时,应学会能动地鉴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即对信息进行过滤,增强对文化中糟粕的辨识能力,并进行合理地质疑、批判,避免对外来文化无条件的吸收和认同[4]。

青年人才应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既注重目的语文化导入,又要避免陷入对母语文化的刻意回避的误区,导致本土文化缺失[4]。应兼顾中西方双向文化吸收,培养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差异对比,提高自身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对节日风俗的渗透不能停留在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节日起源、庆祝方式等,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挖掘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以节气时令产生的,所以强调“民以食为天”,饮食在节日庆祝中占据主導;同时中国人倡导集体主义、“利他”精神,注重家庭观念,喜欢浓郁的亲情氛围,节日里走亲访友、宾客满堂、礼尚往来就约定俗成了。而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具有宗教的渊源和色彩,节日里注重宗教礼拜带来的净化和解脱,之后通过制造欢庆的气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西方人家庭观念淡漠,崇尚个人主义,庆祝方式上更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自我表现,情感的自由抒发和传递。

(二)充分利用新媒介手段,推动本土与传统文化的共享性发展

在新媒介时代,掌握使用媒介的必要技术知识,参与媒介互动,将博客、平板电脑、手机打造成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通过QQ、MSN的联系人或邮箱通讯录等多种途径来查找志同道合的人,在网络上拓展交际圈,建立虚拟社区,同时将网络人际交往链延伸到现实世界中,通过参与媒介应用制作等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如主题文化(地域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影视文化等)大学堂、文化知识竞赛、读书研讨会、艺术节等分享、渗透文化信息;以全球“汉语热”为契机,对外汉语教学与孔子学院对外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相结合,加强与留学生的文化交流、互动学习和体验,从而加深人才对中国传统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理解、丰富、认同和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豪感。

三、结语

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汲取他国文化的精华,可使本国文化更臻完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梅琼林.关于大众传媒分众化问题的重新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02):32-34.

[2]周小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05):152-153,159.

[3]宋海霞.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S1):208-210.

[4]陈艳玲,贯丽丽.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及应对策略[J].大家,2012(15):124-125.

猜你喜欢
青年人才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