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实现本土化研究

2017-04-29 12:23霍婷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本土化研究

霍婷

摘 要:从运作方面来讲,我国的电影运作方式应该更加国际化一些。国内的电影制作环境应该更加规范化流程化,为电影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同时要彻底改变电影观念,应该重视电影的规范化流程,只有有规模的,有秩序的电影制作产业链,才能使中国的电影有能力,有实力和好莱坞竞争。即便是从目前的影片成果也可以看出,约具有流程化的,越正规的电影制作,越容易出大片,例如本文中举例的《寻龙诀》乌尔善导演就是严格遵守流程的导演之一。

关键词:中国电影;本土化;研究

《寻龙诀》在国内取得成功是之前没人敢想的,大家都认为中国拍不出具有东方特色的魔幻大片,这种大片只有国外的好莱坞才能拍成。如果说中国的武侠片或是功夫片大家还有信心,这种真实场景偏多的后期高科技运用少片子中国还是可以拍好的。但是要有大量的后期特效和虚幻场景甚至有僵尸加入的魔幻片,则让国人大吸一口气不得不提心吊胆,担心着国产电视剧那般的“五毛钱”特效。即便是近期也有这样的玄幻巨作最终掉尾,比如中国玄幻巨作《三体》,这部堪称是中国版《冰与火之歌》的巨作,要被拍成电影。且不说剧本的内容如此庞大,从文革时期到银河系毁灭,单是那般高科技的想象就牵扯着巨大的投资金额,和高水准后期特效技术。所以《寻龙诀》虽然给我们开了一个东方式玄幻巨作的好头,但接下来的路程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电影人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克服。

其次《寻龙诀》也让我们有了信心和底气去和国际一线电影一较高下,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电影水平也是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中国的电影要走出国际,就要具有国际性的境界又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优势才能让别的电影相形见绌,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所以我们在做电影时,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民族特色,既不拘泥于民族之内,也不一味的崇洋媚外。把握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尺度,才能拍摄出不固守民族主义也不会毫无特色的优秀电影。这样的电影最终只会传而不通。同样的,如果盲目的追求国际化,一味的追求国际化,那么电影将变得千篇一律,失去我们的文化优势而丧失竞争力。如何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将是中国电影能否走向世界的关键。如何寻找这个契合点?

从文化策略上看,中国应该从自身的文化资本上挖掘既具有本土性质又具有全球共通性的文化。这些文化可以在与全球化文化融合的同时还可以兼具自身的本土化的文化特色。电影文化表述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的文化体现,例如肤色,语言,服饰,饮食等显性表象,另一个是隐藏在这表象之下的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人际关系,民俗,生活习惯甚至是社会价值观等。最早拍摄的关于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菊豆》等反应新民俗的电影。影片凭借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红灯笼,红高粱等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东方式氛围,向世界展现出了东方世界的一隅。《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美术师曹久平创造出的大红灯笼甚至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样式。可见这些电影为中国和全世界带来的影响力,虽然一些人对這些电影有一些偏见,认为这是特意迎合西方制作的影片,但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些影片让西方的观众看到了东方的民俗奇观,东方的异国情调,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而这正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文化策略在西方和日本早就有所实践,并且成功了。例如美国的西部牛仔类型片,日本的黑泽明拍的《乱》,《罗生门》等电影就很好的把民族电影推向全球,使民族电影国际化。为什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电影我们却能看懂,因为隐藏在不同文化之下的深层次的人类情感,人性的本身是人类所共通的。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那种封建制度下的倍受摧残的人性的扭曲,《罗生门》当中每个人都因为个人利益而使真相变得支离破碎。这些深层次的人性或是情感的探索是中外相通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绎出来就会增加影片的奇观性,使民族影片传播变为可能。所以寻找到具有东方独特视角的文化资源和世界都能理解的契合点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重要文化策略。

从电影选题上看,应该选择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题材。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国际影响力基本仅限于武侠类的电影题材,过于狭窄的选择让中国的电影不能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探索新的电影题材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好在《寻龙诀》开拓了东方式魔幻新题材,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仍然需要深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新的题材,广开新源才能源源不绝。中国文化渊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历史的祭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财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连迪士尼都利用了中国文化大赚了一笔钱,例如《花木兰》的成功拍摄,《功夫熊猫》系列。今年还在中国春节期间用迪士尼的经典形象米老鼠,唐老鸭等制作了关于中国年夜饭的动画短片。同时以刘亦菲为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也在制作当中,企图再次重新创造当年动画版《花木兰》的轰动效果。这也属于西方盗取了中国的文化,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的魅力和保护不得当。中国电影要想拍好,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文化资源也要挖掘具有国际性的跨文化资源,例如二战电影题材,有著名拯救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还有《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佳作,中国却没有在二战的题材上得到好的挖掘,实际上在二战期间中国也有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他就是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他在这期间曾签发了约4000份“生命的签证”。但是当今人们记住的就只有辛德勒。我们的政府对自身的文化资源的流失预防与保护做的并不是很到位,导致中国文化资源的流失,例如《花木兰》就是由美国制作。同时我们对于国际化的题材触及的太少,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相关题材,更不要说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性恋题材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能不能从一个小我的意识走向一个大我的意识,也就是从族意识转变为类意识。让我们的眼光不再狭隘,能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用更高一度的国际化视角去看问题,去选取题材,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才可以拍出国际化影响力的电影。要用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题材去赢得国际市场,是中国电影急需解决的问题。坐拥着文化宝藏如此丰富的中国,应该具备世界眼光,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性题材的电影,使中国电影能够跨文化传播,实现国际化的影响力。

从艺术的层面上,中国要有自身的美学特色。在保持着自身的美学特色的同时要善于借助国际化的电影语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外电影从艺术的本质上看并无区别,只是在表现的形式上有所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才使得电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创新,永远能吸引着观众。我国第五代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电影走出世界,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创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在于中国文化下的独特电影语言的推陈出新,这些创新使得世界电影耳目一新,观众们看到了东方镜像,对神奇的东方向往不已。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大陆第五代导演和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导演以及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导演,他们的电影虽然是不同风格,追求也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继承和超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审美价值,简而言之就是用当代艺术语言来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语言的使用使得电影能够走出国界,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使得电影能够在世界上传播。中国的电影美术一反好莱坞的传统蒙太奇模式不再是跳跃的,紧促的,夸张的,而是用一种中国山水画,水墨画的韵味,是一种相对平缓的静止的方式使得画面联系起来。这种第五代导演的启蒙延续到了第六代导演身上,他们更加明确了对于电影艺术个性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当下的某个社会亮点的捕捉和对自身艺术个性的张扬去开拓国外市场。这种立足于本土又放眼国际的艺术策略,使得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接轨,打造了中国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播于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本土化研究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