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惯”谈数学课堂教学

2017-04-29 12:23林传盛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松树题目解题

林传盛

摘 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数学同样也要重视习惯。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严格要求学生,从审题、解答、检查这三个环节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习惯阅读解答反思效率

一、利用符号圈圈点点,养成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顯得尤为重要。

但从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不得不让人担忧。数学读物具有枯燥、抽象、复杂等数学属性,确实没有别的读物来得那么吸引学生,学生自然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阅读。在课堂上,数学课本用的很少或者当成习题集来用,造成许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最后导致害怕学数学的恶性后果。根据调查、分析、追溯根源,主要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弱。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抽象化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而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被表面现象迷惑,找不出隐蔽条件和问题,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更为明显。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这样就有效避免了解题出错。又如:有一块三角形的地,它的底是4米,高是30分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学生读题时没有养成动笔圈画注意点的习惯的话,解题时就会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错误:(1)4×30=120(平方米)(没有除以2);(2)4×30÷2=60(平方米)(单位没有换算)。如果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的注意点“三角形”、“米”、“分米”、“平方米”,学生就会意识到首先要把长度单位统一成米,然后想是求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来计算,简单的圈上几个圈,就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错误率。可见数学阅读时,动手圈一圈、画一画的习惯既简单,又有效。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

二、利用草稿画画涂涂,养成快速理清解题思路的习惯

线段图或示意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思考,是理清解题思路的较好方法。例如:公园里有柏树8棵,是松树棵数的2倍。松树有多少棵?

当学生对题目内容、条件、问题初步了解之后,让学生试着画线段图,然后边讲解边画图:

师:这道题说谁是松树棵数的2倍?

生:柏树棵数。

师:把谁看作“1倍数”?

生:松树棵数。

师:那我们就用一条线段表示松树的棵数。那么柏树的棵数有几个松树棵数那么多?

生:2个。

师:那柏树的棵数怎么画?

生:以松树的棵数为标准,有2个那么多。(师画)

最后,标出问题。

题中“是松树棵数的2倍”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学生往往搞不清楚“谁是谁的2倍”,现在通过作图过程的展示,审清了题意。

又如:在解答图形题目时,把文字形式在草稿上转化成简图形式,这样把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十分直观形象,便于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就是平时数字形式的题目,如比较大小:27+16〇19+25,也要鼓励小学生在题中表上左右计算的结果,一目了然。要使学生养成边看题目,边动手实践的习惯,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捷径,让学生不断经历解题全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建构新知。

三、利用教师的引导和记数学日记,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

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所阐述的解题四个步骤(弄清题意,拟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尤其是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总结,它是提高解题能力的真谛。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教师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教师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思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又如:“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树高4(分米)。”这时可以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对照身边的实例,像黑板长4米,凳子高4分米等,再来想一想树高的单位应该与哪个物体的长度单位一样?于是就会发现“树高4分米”是不符合实际的。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等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总之,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这些习惯的培养,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叶老曾说:“教学的本旨在于养成能力,形成习惯,且使学生终身受用之。”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想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参考文献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

[2]《解题研究》单墫

[3]《怎样解题》波利亚

猜你喜欢
松树题目解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松树
松树
松树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