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英议汉策略

2017-04-29 12:23甘琳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接受者译文学者

甘琳

一、前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其中电影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追捧。电影片名作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尤为重要。然而,国内的观影者外文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人由于语言障碍无法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文电影。此时,电影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名字,作为点睛之笔,更是电影翻译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大量外语影片传入中国,然而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找到一个可尝试性的翻译模式从而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

二、正文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在国内,学者对电影翻译片名研究的界定仍有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可以用传统的翻译策略作为指导,把“信”,“忠”,“实”放在首位,要求片名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属于广告翻译的范畴,学者李群(2002)在文章中提到“电影片名翻译不是文本翻译,而是广告翻译。” “作为广告翻译的电影片名翻译就被改头换面来适合本土市场,不但形不似,神亦有异。“ 片名翻译变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改写工作。” 在1995年之前,中国未曾引进一部美国影片,导致国内电影翻译几乎没有任何市场。然而,中国于1995年后就大量引英语影,使得中国人又重新燃起了看电影的热情,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翻译工作。国内对电影片名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7年何跃敏写了名为<<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随后国内对影片片名翻译研究的逐渐增多,尤其是英语影片片名翻译。到目前为止,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对电影片名翻译的界定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可以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把“信”“忠实”放在译文的第一位,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片名原文,一部分学者却指出电影片名翻译隶属于广告翻译。由此可见,对于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属问题有待于我们作出进一步的研究,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译名评判的不一致,造成乱译、胡译现象。

2.对电影片名中文化现象的处理的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的。著名语言学家Ellis曾这样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因此,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那么翻译时如何处理语言中的文化现象才能使译入语读者既能容易接受又可了解原语的文化?英国著名翻译学家Susan Bassnett把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因此在翻译中,应本着“存异求同”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也就是保留其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喻形象、典故等,不宜用带有鲜明的中国地理、历史等文化特色的内容将其过度归化。

3.对电影片名翻译技巧的研究

翻译需要技巧,技巧是纯熟化、完善化了的技能(刘宓庆)。许多学者对电影片名翻译技巧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电影片名翻译技巧有:音译、直译、意译、混译(音译、直译、意译等融为一体)、补译和创译等。其中,许多学者都特别提到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要善于运用汉语四字格,郭紹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探微》中强调指出:“四字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四字格的使用极为频繁,就汉语成语为例,汉语成语百分之九十七采用四字格。据学者贺莺(2001)调查,四字格占汉译片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学者王炤和井永洁(2007)指出:四字结构既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顺应了译入语的文化特色。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认为电影是一种包含了很多艺术形式的特殊艺术,它将戏剧,音乐和文学等集于一身。电影,作为一种商品,本身有很浓重的商业色彩,因此,电影片名担负了呼唤,说服观众的义务。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即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际翻译理论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同时,纽马克根据语言的六种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将文本分成三种类型,即表达型,信息型和号召型,而电影片名属于第三种,号召型。在text book of translation中,纽马克建议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这些都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注入了活力。在翻译中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这对于促进电影字幕的翻译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有许多影片片名的翻译太过于功利性,过分追求商业效应,而忽略了它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比如,片名 “Secret Lover”被译成<<精装情不自禁>>,语言极不规范又有失通顺。除此之外,在片名译名中,“终极”“桃色”“致命”“魔鬼”等刺激性字眼,使用极为频繁。包惠南教授曾指出:电影片名翻译,“血”字飞溅,“魔鬼”出没,“情”意外露。笔者认为,以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好的译名应具有概括性强、信息量大、“音形意”三美的特征,还要保证片名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

对中文电影片名外译的研究重视不够。只有极少数学者做了中文电影片名外译的研究。可是,随着中国对外宣传的力度加大,将会有更多的电影走向世界。想要在世界电影市场取得一席之地,除了加强广告宣传外,翻译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电影片名翻译的不理想,就将首先影响到外国观众对中文电影的选择,进而阻碍它的发行。

三、结语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被引入中国,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受到外国的瞩目,电影片名的翻译直接直观的影响了人们对一部电影的预判。因此,如何更好地翻译电影片名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大国崛起,在中国文化输出中,如何更好地翻译我国优秀文化著作,让西方观众了解我国文化是当务之急。加大中国电影片名研究刻不容缓,翻译家们应该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为中国电影的输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接受者译文学者
弟子规
弟子规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论“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与发展前景
弟子规
程门立雪
大学者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