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化现象初探

2017-04-29 12:23袁广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符号情感

袁广

摘 要:二十世纪建国以来,中国绘画一直提倡苏联的教学模式,强调写实主义,极大程度上遏制了一批有想法有创造力的画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表现主义画家,创造了一大批带有个人鲜明特色的符号化艺术作品,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可。本文以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为例,从心理学、情感学、图像学角度来分析当代表现主义画家作品中的符号化现象,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警醒当代艺术创作者,勿为创作而创作,应以心灵和情感映射于绘画创作之上,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

关键词:符号;表现主义;曾梵志;情感

一、当今艺术中的符号化现状

何谓符号,即具有代表意义或性质的一种标示,也可以看成是人们共同来约定用来指代一定对象的标识物。符号这个词语,可以很具化,也可以表现的很抽象,大多数时候,符号并不是硬性的规定什么就是什么,什么就代表了什么,而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约定俗成的心理认知。比如,看到鲜花,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了女人,看到香烟,人们就会想到男人,所以,鲜花和香烟就具有了男性和女性的符号化代表意义。同样,看到十字路口的红灯与绿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红灯停,绿灯行,而不会去多加思索红灯是什么意思,绿灯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红灯绿灯被赋予了特殊的符号化意义,是一种警示人们的象征性符号。

自古以来,美术史上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的现象就大量存在,如画马就会想起徐悲鸿的《八骏图》,画虾便会想到齐白石,画虎想起张大千,还有“吴带当风”的飘逸与“曹衣出水”的凝重,都灌注了鲜明的符号化意义。但是,古代的这些符号化现象更多的是一种选材的不同和自我表达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一种特色化效果,他们大多数还是在忠实的描绘着自然,描绘着眼中所看到的实景,只是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然而,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中符号化现象更为浓烈,更是艺术家倾尽其内心情感而物化在画纸上的一种承载着他们内心世界的符号化表达。当代艺术中符号化现象的流行应该归结于表现艺术的兴起,那么,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二、当代表现艺术中的符号化现象探讨—以曾梵志为例

曾梵志,于一九六四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一九八七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当时的美术学院遵循的还是五十年代苏联模式下的写实主义,在他的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美术”和“八五美术新潮”,感受到了依附于政治力量的表现宏大的作品。这些都给画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对自身艺术风格道路的思考。曾梵志画笔下的面具形象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冷漠的感觉,其实与他小时候的经历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曾梵志画作中面具形象的形成还离不开一个因素,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如《协和医院系列》,其实,这些符号化的形象的由来并不是随意创造,而是艺术家凝聚了自己长期的情感,而通过他独有的形式表现在人们面前的东西,这种个人情感,无人代替,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专利。然而,通过对他协和医院系列作品的分析来看,他并不是一味的强调那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是将更多地画面描绘放在人物的表情刻画上。

在《协和医院系列》(圖1)之一上,描绘了一群患者候诊的场面,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按序站成一排,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看向镜头,表情有的差异,有的呆滞,有的带有一丝欣喜。第二幅图更有特点,除了中间躺在病床上的人,周围一圈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士,无论从穿着还是表情,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在作者的脑海中,他们都是一类人,而唯一的异类就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给人一种躺在砧板上任人鱼肉的画面既视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当一个人走上手术台的那一刻,不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医护人士吗,在这个时候,我们都是渺小的,我们无法反抗,而决定我们能不能平安的走下手术台的不就是这群医护人士吗?这就关乎他们的医德素质问题了,然而,画者只能意会,无法作更多言语,所以他只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张图描绘的则是手术过后躺在病床上休息的患者们,他们的表情显然要松弛安定很多,仿佛在期盼着痊愈走出病房的那一刻。

也许是《协和医院系列》为曾梵志的画风奠定了前期的基础,所以才会诞生后面的《面具》系列。谈及《面具》系列的创作,曾梵志也是有着一段不能磨灭的记忆。那是一九九三年的一个夏天,曾梵志带着梦想离开了湖北武汉,独身来带了北京闯荡。在北京的三里屯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画室。当时,正值北京城经常盘查户口,他就被当做犯人一样质问过:你有没有北京户口,你来这里做什么。最后还是房东替他出面解围,说他是房东的亲戚,来这里画画,才勉强过了这一关,但是,深深的冷漠感和孤独感一次次的撞击着他的心灵,让他深深地感觉到了世态炎凉,一种孤独感和边缘感始终伴随着他,于是,从一九九三年到到二零零三年这一时期他开始了《面具》系列的创作。“面具”,顾名思义,就是戴在脸上,用来遮挡本来面目的一种道具。可想而知,是怎样一种冷漠的环境造就了曾梵志在那个时期看到的都是带着面具的人类呢?他早期的面具系列人物都统一穿着白色的衬衣,笔挺的西装,打着领结,梳着油光发亮的头发,衣服典型的都市白领的形象。但是,所有的人物都带着一副面具,对于人物手部的刻画,他还是延续了《协和医院系列》的画法,手掌粗大,骨节明显。但是,面具系列的整体色调不同于《协和医院系列》的昏暗,而是色彩更加明丽鲜艳,画面也相对整洁。

如《面具》(图4)系列上图中的两个人,看似道貌岸然,西装皮鞋,纤尘不染,但是,他们的坐姿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自然,显得娇柔做作,故作姿态之感,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们戴在脸上的面具,看似喜笑颜开,温文尔雅,实则那都是面具所带给人们的假象,揭开那个面具,不知私下的表情是多么的狰狞可怕,勾心斗角。面具能够遮挡他们丑恶的嘴脸,却遮挡不住他们丑恶的内心。然而,画家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去丑化两个人,而是用一种委婉隐晦的方式,借助面具的形式去表达,反而更具艺术特色,将这一丑陋的社会现象用更有力的方式批判得体无完肤,不愧是作者的高明之所在。

三、符号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正是因为这些符号化标识的元素让我们认识了曾梵志,也让我们铭记住了曾梵志,从《协和医院系列》的呆滞脸到后来一系列的假面人物,这些也是一个互相关联并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属于曾梵志的特有符号,也是这些符号成就了曾梵志的种种,让他走入公共视野,成为当代艺术的标杆性人物之一。但是,我们需注意的是,曾梵志的这些标识化符号形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他长期的一种情感上的积淀在画布上的物化。所以,在我看来,抛开市场的一些外部因素,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若要走向公共的视野,持之以恒的坚持作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画什么,坚持什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艺术家需遵从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发出的最渴望的声音,然后将他们展现出来,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来源于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必然是最独特最具有各人风格的,然后坚持下去,就会离成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6

[2]黄丹麾 胡戎.新表现艺术—情感的栖居地[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5

[3]栗宪庭.永不安宁的灵魂 栗宪庭·曾梵志对话[J].河南:东方艺术,2007年第03期

[4]周敏.论曾梵志人物画艺术特色[J].江苏:扬州大学,2014.5

[5]陈刚.表现主义绘画与情感[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5

[6]2010年曾梵志展与曾梵志的艺术,荣宝斋,2010.10.15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符号情感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情感
台上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