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解读

2017-04-29 12:23杨维磊张洪海陈曦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杨维磊 张洪海 陈曦

摘 要: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实践概念的错误理解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理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探索其实践观点,旨在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实践概念

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尽管很少受传统西方哲学的影响,可是在研究活动的时候,却依然被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所左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误区

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侧重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而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研究存在问题和人的问题的时候,作为对象的本体论就被严重的边缘化了,人们往往是从认识的起源、本质的时候,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它们当作对象进行研究。这样的话,实践概念成了人们认识的一个环节。对于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识中,人类一切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被称之为实践,它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三种基本形式;实践还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来源,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并且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理解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和西方的认识论相比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理解方式还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根本含义的误解,抛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是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的失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本质

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被恩格斯誉为“包含有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做了纲领性的概括,在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問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本质的不同,以往的哲学功能仅仅达到解释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达到解释世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变世界。

三、在经典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立者,并不是实践概念的提出者,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家们已经对实践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科学的认识到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如何赋予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中,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展开了关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那个时期,马克思还是从异化理论出发,把劳动的否定性当作研究的重点,即劳动的异化,而不是把劳动的肯定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当时研究的内容也仅仅是在狭义的工业生产范围之内。从《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把生产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马克思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从劳动的否定方面开始研究,而是从劳动的肯定方面着手,也就是从劳动的对象化和生产实践方面来进行研究。这里的生产实践方面不仅仅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实践,也包括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最终确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世界观:第一种就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的主观方面或主动性发面去理解。第二种就是从意识的能动方面,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但仅仅的从抽象的方面去理解,片面的夸大了人的能动性,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最后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出发,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去理解客观世界,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人类直观中的对象,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创造者。通过人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创造性开始发挥出来,人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者。人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显现无疑,在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以至于,离开人类实践活动,我们无法再和自然扯上任何关系。

正是基于马克思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接下来的各个提纲中提出了新的唯物主义的结论,对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个问题,马克思回答说:“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对于近代唯物主义提出的有关人与环境的问题,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受环境的约束,只有遵守顺从环境中的规则,才能适应环境。马克思指出他们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只能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实践”;对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结为世俗,人要想得到解放,必须把宗教赖以生存的世俗的基础给打破,这样人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说“对于世俗基础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办法在实践中使其革命化”;对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关于人的社会联系的看法,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爱”使人联系起来的观点,并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且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于是,从根本上说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当作立足点,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就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马克思随意写出的感想和提纲,它有自己的严谨的逻辑性;从人类思维的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包括费尔巴哈所认识的世俗基础,都需要从实践作为理解的出发点,把自己的哲学和其他哲学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从实践出发,改变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他们生活在物质资料不被他们随意支配的前提下,他们必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进行劳动。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因此人们的存在就在于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我们必须从现实的活动去考察人,而不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和和设想。我们对实践的解释也不能仅仅从观念来出发而是通过对各种物质的生产来理解人的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做了更加丰富和详实的说明。正是由于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才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