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圈地政策的历史影响

2017-04-29 12:23王昱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生产力土地

清朝圈地政策造成了十分深刻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更是同时期其他政策所不能比拟的。讨论圈地的主要影响,我认为应当从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不应只看到圈地的负能量的一面,而是应该辩证的看待圈地政策在当时和历史中的影响。所以,我先从圈地政策的积极影响入手,分析圈地的主要影响,再分析其负面的弊端。

一、清朝圈地政策的积极影响

清朝圈地政策虽说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是我们需要用辩证的历史观去看待清朝的圈地政策,圈地政策从政策初衷、经济恢复等方面,依旧对当时和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一)对当时的积极影响

从政策的初衷和必要性上来看,清朝圈地政策是在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的驱动下引发的,土地圈占者主要是满族贵族和八旗将士,其旨趣是进行土地关系调整。从历代封建王朝更替后,新王朝前期的经济政策中不难发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王朝时代,任何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初期,都会有一个土地再分配问题,且通常会是将前朝皇室土地和封藩土地分赏给功臣、贵戚。而且我们应该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建立君临全国的中央政权,不能在将清兵入关视为侵略这一意识指导下,把圈占无主荒地和故明皇室、勋戚的庄园说成是掠夺。圈占一定的土地,也是入关以后的满族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不能一概否定。清初土地圈占者的要旨是维持清入关前的农奴制式的生活方式,圈地行为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生存选择和财富地位象征。在自然经济背景下,土地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标志,拥有土地意味着可获得地租收入,相当于私人资产的增加和政治地位的彰显。清初的圈地并非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其所处历史背景之下,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稳定社会成员及秩序、保持民族传统,维持封建政府收入的作用,为清王朝完成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它使得自给自足的自耕农作业变成了集体农奴制的作业,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土地垦荒以及粮食增产。

(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清朝圈地政策除了对清初的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意外,对于后世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圈地使得满族的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较之入关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圈地政策从侧面促进了满汉农业文明和经济层面的交融,即使这种交融的过程汉族文明和部分汉族农民阶级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这个过程从历史的整体角度来看,是必要的,是具有很大积极影响的,只不过这种途径是值得商榷的。

二、清朝圈地政策的消极影响

从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状况来看,清朝圈地政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和必须引以为戒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清朝圈地政策开始实行的时期1645年,世界范围内欧洲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在国内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反观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不难发现清朝统治者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和大势,圈地政策作为在清朝初年的主要经济政策和手段,更有其历史的落后性。一方面,圈地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护清朝满族的统治,巩固封建制度,最终目标并不是发展新的经济模式和衍生新的阶级,而且圈地运动自身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它是由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以封建手段为形式的、以农民阶级为生产力中心的维护封建统治恢复经济的手段,其自身并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适应的基础上诞生的,而是用一种较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圈地和强占土地施行满族入关前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力的发展,反观这一时期的欧洲各国,其生产力处于急速转变和发展的时间段,而由于中国内部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根深蒂固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导致了中国的经济依旧处于自然经济,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圈地政策作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与其他统治手段相结合,对于中国整体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圈地政策非但没有衍生出新的阶级,反而使原先的阶级模式进一步根深蒂固。圈地政策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在英国起到了十分正向的作用,使得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进入手工工场成为劳动力,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员,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新的经济基础,为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做好了阶级准备和经济准备;反观清朝的圈地政策,非但没有促进历史的向前发展,还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清朝的圈地措施也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这些土地并未用于发展生产力,而是成为统治阶级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虽然有政策安顿流离失所的农民,但是并未得到合理的执行,而且政策本身也是用土地弥补丧失土地的农民,农民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特质依旧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农民阶级依旧还是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是封建自然经济下的劳动者,而并未冲出封建的牢笼,成為新的阶级,为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付诸实践。

(二)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圈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失误来看,圈地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其一,加深了社会矛盾。“圈地之民,无田无家……既有失业之苦,而转盼又恐有负粮之累,势必轻去其乡,非委身于沟壑,则走险于绿林”,“被圈之民,流离失所,煽惑讹言,相从为盗,以致陷罪者多”。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圈地之外人民负担加重,力不胜任,也相率逃亡。巡抚顺天等处地方、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宋权于顺治二年报告密云等地孑遗之民逃徙情况说:“地多圈种,人效投充,以一切召买养之役,尽责之见在孑遗之民,所以相率逃徙,莫可遏也”。不少人参加了抗清队伍,造成清军南下的后顾之忧。由此可见,圈地政策造成了农民流离失所而无妥善安顿,致使农民铤而走险,这无疑造成了社会治安方面的消极影响。其二,破坏了农业生产。圈地之后,“诸大人之地,广连阡陌,多至抛荒,则亦委于无用……诸王校尉则有地,各色匠役则有地,市民投入则有地,甚至阉宦刑余则有地,以此辈向来不知穑稼,授之土田如抟画饼”,或者“各处圈占民地,以备畋猎放鹰往来下营之用”,八旗兵丁虽然“授田甚少”,每人“得田不过数晌”,但是因为人数众多,所分土地总数,占清初圈地数量的很大比例,由于经常披甲出征,仆役少或无仆役,有仆役之家出征时又需带仆役随行,“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由此可见,圈地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失误,使得会耕地者无田,有田者不会耕地抑或耕地无用,这就使得农业经济得不到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清朝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皇朝经世文编》,上海:艺芸书局,2008年。

[4]《建州闻见录校释》,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

[5]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6]傅衣凌:《论明清社会与土地所有制形式》,《厦门大学学报》,1978年21期。

[7]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停滞》,《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4期。

[8]谢承仁:《论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昱(1994—),男,汉族,天津人,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生产力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