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秦惠文王后秦国兴起的地理因素

2017-04-29 12:23高佩文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司马迁秦国

摘 要: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立逐渐强盛,但是笔者认为,出去商鞅变法的推动作用,秦国特殊的地理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中,笔者地理环境对秦国的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来分析秦惠文王后秦国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秦国;秦惠文王;关中地区;地理因素

一、引言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气候的不同会影响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命运。”[1]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地形条件的差别,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同样,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的时候,曾经将历史比作演戏,而“地理就是舞台。”[2],并且认为“但历史演员,则正在此特定的地理上演出。地理变,历史亦变。”[3]

除此之外,司马迁也在《货殖列传》一章中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情况进行描述,并将中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并对各地区域的特产情况进行了记述,清初学者顾祖禹更是在《读史方舆纪要》对全国各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的史学家们,都将地理因素作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秦的兴起的原因的探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受到建国初期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的影响,秦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秦国兴起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忽视,直到近年以来才逐渐为人所重视。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前人对于秦国地理环境的记载与分析,着重分析了秦惠文王以来,地理因素对于秦国兴起的影响。

二、为何要分析秦惠文王以来秦国的地理因素对于秦国兴起的影响

秦惠文王(前256年——前311年),继位之初便诛杀商鞅,并且继续孝公时期施行的政策。在巩固国内政权的同时开始发动对外战争,一方面派司马错平定巴蜀,另一方面则派兵攻伐义渠,使“义渠君为臣”[4],并且“伐取义渠二十五城”[5],在稳定了秦国后方之后,又派兵西进,开始蚕食中原诸国的领土,其最主要的战果便是迫使魏国“纳河西地”[6],从而控制关中地区。

笔者认为,在研究秦惠文王以来秦国的向西扩张时有三个问题应值得我们注意:一、秦国对中国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战争必然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数量如此之大的粮草是从何而来?二、秦国与中原各国的战争大多在中原各国的国境之内展开,中原各国对于秦国的主动进攻也仅仅在公元前317 年攻致修鱼一带。为何秦国与中原诸国的战争始终都没有发生在秦国境内?三、秦国士兵作战勇猛,且秦国尚武的民风与中原诸国的民风可谓是大相径庭,又是什么铸就了秦人者与众不同的性格?

笔者认为,除去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带来的影响以外,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环境也是解答以上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将在下文中分别就地理环境对秦国的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以从地理的角度来解答上述的三个问题。

三、地理因素对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国经济的影响

大量的战争需要大量的粮草作为支持,大量的粮草则需要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作为支撑。一般认为,秦国有两大农业区,即关中与四川[7]。

关于四川地区的重要性,司马错在劝谏秦惠文王进攻巴蜀时曾说:“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8]不难看出,四川地区的富庶在当时便已经为人所知。四川地区气候湿热,粮食产量较高,巴蜀地区的平定,一方面稳定了秦人的后方,另一方面,也为秦人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所以司马迁也认为“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9]

如果说四川地区的并入是使秦国变得更为富庶的话,那么秦国立国的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在当时来看,也属于富庶之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秦国立国于现如今的黄土高原之上,徐卫民就认为“关中古气候与现代的中国南方接近,温暖而湿润。”[10]但有学者统计,“当时的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黄土高原上,这里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1到2摄氏度,年降水量在400mm上下,土质结构疏松,肥美,易于开垦耕种。”[11]同样,史念海先生也认为“当时渭河、沣河、漓河等河流都可以行船。”[12]可以看到,当时关中地区是远比今天要湿润的。

除了水利方面,关中地区特有的黄土台原也为农业耕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所谓黄土台原主要指“关中渭河两侧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高而平的原面和明显的台坎,其组成物质下部为第三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表层为后来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台原土质肥厚,水草较丰美,同时又地形高亢,不受河水泛滥影响。”[13]

虽然拥有四川、关中这两大粮食产区,但是秦国的地理因素依旧有其制约因素,有的学者就认为,秦国的经济只依靠关中、四川是远不能及的,因为“当时这两地适合种植水稻,但是水稻的产量很低。并且虽然交通便利,可是路途遥远,通路险峻,存有很大的风险。”[14]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国之后又在关中地区修建了郑国渠这一灌溉工程,“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5]也就是说,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的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可以说,原本出色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秦国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拥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地理因素对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国经济的影响

秦国地理位置偏西,北西南三面均无强敌,宜攻易守,并有稳定的大后方和辽阔的国土拓展空间;秦据天下之上游,攻则以上击下,势如破竹;守则凭高制低,防御为易,具有天然的军事优势。

秦国的根据地关中地区关中可谓四塞之地,东有黄河为阻,南有高大之秦岭,西为陇山、妍山,北有岐山、九峻山、磋峨山、尧山、黄龙山、梁山,层峦起伏,道路险阻,易于设防,对外来往就靠几个关口,即东边的函谷关,南边的武关,西边的散关,北边的萧关,因而固若金汤,历代被人们称颂。

相较于西方六国,秦国的大部分位于我国的第二阶梯之上,而这也为秦国提供了天然的地势地形优势:秦国得以位居高原,控制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居高临下之势。并且秦国周围山水环绕,外地更是难以入侵。

函谷是秦国去往东方的最便捷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左右绝岸十丈,中容车而已”[16]从古人的描述来看足以見得这条道路险峻。的而函谷关则正好处于这条道路的中间,由于函谷这一道路的险峻,甚至有人说“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17]可以说,只要秦人守住函谷关,就可以保证本土不失,同时也可以出兵中原,争雄天下。所以有人讲函谷关比作“秦国插入中原、威逼韩魏的一把尖刀。”[18]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4]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5]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6]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7]徐卫民:《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

[8]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一○》

[9]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一○》

[10]徐卫民:《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

[11]申栩:《试论地理环境与秦霸业》

[12]史念海:《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

[13]李令福:《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

[14]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15]司马迁:《史记·书第七》

[16]《后汉书·郡国志》

[17]《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

[18]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地理环境条件研究》

作者简介:

高佩文(1994.5—),男,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司马迁秦国
浅析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明器
五张羊皮
瞒天过海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鸡口牛后的故事
司马迁拒受玉璧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履行契约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