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2017-04-29 12:23刘建宁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源终极余华

刘建宁

长篇小说《活着》是先锋派小说家余华的转型之作,作者以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所有的情绪在读者的阅读中悄悄渗入,让人在掩卷之后感到隐隐地不快,从而引起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沉思。

作者在小说中,反复诉说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悲惨故事,其实不过是告诉我们,在孤独而无奈的漫长人生中,没有什么幸与不幸,我们活着也许很无奈,我们活着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见证死亡。见证他人的死亡,更在见证自己的死亡。

时间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改变一切,且常常出人意料。而这种改变,既与个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又源自个人本身性格对于未来的选择。以至于在时间长河中个人的小小命运,也是无常难料的。

那么,在时间之河里,绵绵的生命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直指死亡相伴终身的活着,在以各种痛苦形式存活着的人们看来,既是一场黑色幽默,也成了一次终极浪漫。

如果说,死亡,是百川归海的终点,殊途同归面前的终极平等,那么,活着,就是这一切的本源,他们如同人生道路的旗,插满在漫长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时刻提醒着人们。

整篇小说的阅读,成了一次心理恐慌,作者不慌不忙,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人们的一切主观愿望中剥离,于是,在残酷冷血的生活面前,一切的幻想,被逐一打碎,留下一层又一层失落的碎片。那么活着的本身意义也就是活着,生或者死,都成了当下一刻的存在——活着,仅仅是活着。

这种感受,让我不止一次想到江南水乡的明静安详,如同在闹市沉浮、伤痕累累的人,突然来到邬桥、周庄这样的江南水乡,在轻灵点染的水墨画中,我们只看到白与黑两种颜色:一是无色之色,二是万色之总。它的空灵轻柔,是从混沌中生出的觉悟,它的这种空和净,是在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操劳与繁琐中建立的,是平淡日子中最透彻纯净的感悟。这尘缘的净地,是一切物质的本源,因为它亘古不变,所以也是时间的本质,它在世俗与恒久中,解释着一切幸与不幸,其实就是两个字:活着。

生命是流动向前的,然而生存的状态其实是最原始古朴静止着的:活着。当我们一遍又一遍面临生活的残酷冷峻的时候,一步又一步迈向死亡之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活着。简简单单,别无他意。

于是,当人,成为一种回归最初本源状态的简单存在时,人们孜孜以求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都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了。人,成为在流动时间中一个的存在。尽管这存在是艰难的,默默忍受的,带着孤独与无奈的。

余华是一个依赖内心写作的作家,其实每一个作家,都面对着现实与内心两个世界,现实的残酷与内心的真纯是相互抵触的,内心世界越庞杂丰富,作家本人因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撕裂的矛盾,也是相应增加的。真实,总是给人带来不快,因此,作家本人常說,不得不带着冷漠与愤怒去写作。然而,面对世俗,作家的责任又不仅仅是诅咒、谩骂,而是需要从中看到希望,带给人一点温暖,这就是:活着——极度的温暖与希望。

活着,成为解释人生一切幸与不幸的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深奥的答案。人生,于漫长历史来说微不足道,但于卑微个人来说,却应是漫长而圣神的。我们每一个单个的人,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处,独立面对未来、社会,生存环境逼仄、无奈,未来充满变数,坎坷重重,那么活着,也是一切坚强、独立的最好解释。

没有什么幸与不幸,活着,是我们存在的最好理由。

猜你喜欢
本源终极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读与写(节选)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终极发明师
扩展阅读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