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俄狄浦斯王》的文学禳灾功能

2017-05-02 11:22向淼李权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替罪羊

向淼+++李权文

摘 要:在不同文化或者文明发生冲突时,由于文学作用于人类的心灵或精神,可以起到文化整合的作用。回归大传统,即文学的禳灾功能。文学禳灾是面向群体、社会,通过禳灾仪式实现精神的重建。本文以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为切入点,重新探讨它的文学禳灾功能。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文学禳灾 替罪羊

如果将人类社会分为四个阶段:蒙昧阶段;野蛮、开化阶段;大工业时期和现在的高科技时代,会发现无论在哪一时期,文化都存在于其中,个中差异只不过是文化的动态发展、进化的必然差别。而文学,又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文化群体,究其原因,它最终都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即为人类服务。现当代的文艺理论主要是在分析文学的构成和审美作用,对文学最关键也是最实用的功能反而很少提及,文学在最初就具有治病禳灾的文化整合、消解和治疗作用。文学治疗着眼于个人,而禳灾则面向群体、社会,通过禳灾仪式实现人们精神的重建。本文将以希腊经典剧作《俄狄浦斯王》为例,重构文学禳灾的功能系统。

一、文学禳灾功能的理论渊源

(一)文学禳灾的概念

何为禳灾?

《周礼·天官·女祝》中提道:“掌以时招梗会禳之事以除疾殃。”;《春官·鸡人》中也有疏:“禳,谓禳去恶祥也。”禳,通攘。这原是古代祭祀名,意为祈祷鬼神,以达到消解灾祸的目的。禳灾,便是指借助法术解除灾祸。禳灾制度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并且影响深远,无论在中西方的古代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文学禳灾明确提出文学所具备的这一功能:借助文学文本达到驱灾避祸的作用。人们通过吟咏诗歌散文或者表演剧目来发挥其功能。

(二)文学禳灾的功能

重构文学禳灾功能是否认纯文学,明确指出文学除了审美还有更为实际有效的作用。现当代还有很多民族相信事物之间必然有其神秘的联系。一些民族人民认为语言有着神秘的力量,比如中国人普遍忌讳“死”字,在春节团聚、生日宴会或者开张大吉时人们自觉避讳“死”,认为如果有人不小心说出“死”字,便是大凶、不祥的预兆。对语言的敬畏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该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另外还有不同地区的人们认为数字与命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国人喜欢数字“6”、“8”,认为“6”代表着顺利,“8”代表着发财。但是对数字“4”、“18”也有着忌讳,在很多小区高层住宅楼电梯里甚至没有18楼,一般会用17A或者19A替代,究其原因是出自佛教的“十八层地狱”,明朝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中就写过:“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而西方人喜欢数字“7”,对“7”的崇拜是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圣经》中有7个教堂、7个灵魂、7个封印、7种声音、7种命运的描述。“7”代表着精神灵魂的完美。2007年的7月7日,美国数千对新人在这一天举行结婚仪式。

人们认为每件东西、每件事物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隐秘的世界。尤其是文明程度不够高的原始社会,原始人会认为向神灵祈福就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向神灵诅咒某人便会让人遭遇灾难。包含语言文字的文学更不例外。文学作为人类思维情感和语言文字的主战地,也便自然的承担起协调个人内部和个人与外在世界矛盾冲突的责任。

(三)文学禳灾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状况

文学作品中体现文学禳灾功能的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而是为了迎合人民的心理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广泛地存在于各民族、各个文明中。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里就写到过,在罗马的内米湖畔,有一座森林女神的神庙,神庙的祭司拥有“森林之王”的头衔,他无日无夜的守卫着神庙旁边的一颗圣树,一旦有其他人折取圣树上的一截树枝,就可以与祭司决斗,如果在决斗中杀死了祭司,这个人就可以取代前任,成为新的祭司和“森林之王”。这实际上是为了保证祭司的强盛不衰,以永保森林的安康。

先秦时期楚国作品《鲁邦大旱》中也有着以“替罪羊”受罚从而攘除旱灾的描述。当时鲁国遭遇严重的旱灾,楚王鲁哀公束手无策,便要孔子献策。孔子天灾原因归于国家统治者治国无方,“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要想治旱灾,需鲁哀公不吝惜拿出自己珍贵的玉圭玉璧玉帛来献祭山川鬼神,以期弥补赏罚不当所引起的灾祸。

各民族的文學作品都反映出人们通过咒语、仪式,向内心至高无上的存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以此纾解内心的恐惧,换来安全感。

二、受众对《俄狄浦斯王》的禳解文学叙事的认识

(一)《俄狄浦斯王》展示的“替罪羊”形象

比较研究古今中外有关文学禳灾的作品,还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之处——“替罪羊”的影子。

与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并称为“悲剧之父”的索福克勒斯的经典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描述的就是由于人的罪恶污染导致城市瘟疫灾害,由寻找和处罚罪魁祸首来净化污染,攘除灾祸。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因为预知儿子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一出生便被父亲抛弃,后来,科林斯王发现了他,将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身上的神谕后,便偷偷离开了科林斯王,恰恰来到了忒拜,在入城的时候不小心杀死了忒拜王拉伊奥斯,又因为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根据城邦定下的规矩,回答了这个谜,拯救了百姓的人就可以成为国王,于是俄狄浦斯当上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才能停止瘟疫。当地预言家指出凶手就是俄狄浦斯,经调查,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王后承受不了嫁给自己儿子,而儿子又杀了自己丈夫的双重打击而自杀身亡,俄狄浦斯随后也刺穿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王国,将自己流放。

在剧中,王后自我惩罚的方式是悬梁自尽,俄狄浦斯刺穿双眼就是用的王后也是他的母亲裙袍上的胸针,这也昭示着母亲是他生命的来源,母亲的死亡对俄狄浦斯无疑也是一种惩罚。在整个故事中,瘟疫是导火索,当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作为王的俄狄浦斯,只有用他的个人牺牲来祛除整个城邦的灾难,换回国民的生命。

俄狄浦斯从出生就被父亲抛弃,到后来无意识的杀父娶母,最后自我伤害、自我放逐,这本就是个无辜者。但是将国王或者英雄整个典型形象与“替罪羊”对立起来,并不只出现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还深深的存在于古希腊以及其他民族的宗教活动和思想中。

(二)《俄狄浦斯王》折射的宗教习俗

王为什么要以牺牲自我来对天灾负责呢?这是出自古老的“神王”观念。王是神灵在凡间的化身,享有神性、神权,但是同时也要独自承担整个国家的祸福安危的责任。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为了攘除瘟疫,自己刺穿双眼并流放自我,直接承袭了古老的“替罪羊”禳灾习俗。早在远古时期,世界各地就盛行惩罚甚至处死“替罪羊”的仪式了。其实就是把自己的罪孽和痛苦转嫁给别人或者别的生物,让他者替自己承担不好的后果,这是原始人民习以为常的观念。

变幻无常的天气,严寒酷暑,旱魃为虐,洪水滔天,瘟疫泛滥,青黄不接,原始人民在各种天灾人祸里要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没有高科技高技术的支持,甚至连认识灾害的能力都极为有限,他们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和胜利的希望。“替罪羊”机制的存在,就是原始社会面对危机的自我保护、自我治疗、自我复原的表现。宗教儀式的过程也加强了自身的神圣感和社会凝聚力,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群体战胜危机,重获新生,恢复到原本的和谐生存状态。

(三)《俄狄浦斯王》隐喻的禳灾仪式

因为神谕的不可违背,命运的不可抗拒,俄狄浦斯成为违背伦理纲常的罪人,他的罪恶带给整个忒拜城灾难。最终俄狄浦斯为了拯救城邦而自我流放,驱逐出城,代表着将瘟疫带走。整部剧从寻觅罪魁祸首开始,背后就隐喻着一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禳灾仪式。

整个禳灾仪式模型可分为选定“替罪羊”、交流仪式(对王者的崇拜、供奉)、接触和分离的仪式(当出现大灾祸时,或者王者不再年富力强时,作为牺牲品被放逐甚至处死以赎罪,换回普罗大众的安康)三个阶段。俄狄浦斯在进入第三个阶段流放之后,同时也将罪恶、焦虑从社会群体中带走。王即“替罪羊”的人选通常是最强劲的,他要担负起王国的盛衰,但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天灾人祸的发生。当危机产生时,人们就会引发疑问:为什么会出现灾祸?为什么恰好是现在出现?为什么是这个王在位期间发生?然后,就会出现一个什么的中介者,这个中介者可以通天地人神,可以是祭司,可以是先知,可以是占梦师,也可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由这个中介者确认出现灾难的原因,确立罪名,确定“犯罪的人”。最后做出赎罪仪式。

三、结语

早期原始社会因为科技的不发达,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和不可抵御,人们内心充满恐惧、焦虑而又敬畏之情。从而在内心世界渴望有一个通神的人能沟通天地,取悦神灵,为其战战兢兢而又苦难不断的生活寻到庇佑。《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首屈一指的禳灾仪式剧,流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是希腊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为全世界人民珍爱的文化瑰宝。索福克勒斯将它创造出来之前,雅典城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的瘟疫,这部剧的出现让当时的希腊人看到了希望,等到了新生。

在具有禳灾功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英雄王者永远将公众责任放在第一位,将其自身生命和价值居于其后,随着英雄的自我牺牲,灾难也会随之而去,获得最终胜利。对于每一个王者来说,他们所做的奉献牺牲只是暂时的,当下一次灾祸的发生来临时,又会有新的王者来救赎。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这种仪式行为都被认为是神圣的。

摒弃“纯文学”,对文学的功能特别是从最初就有发生的文学禳灾功能进行研究重构,这种研究角度和理念为文学打开了更广袤的空间,使其中的文学意义更清晰的呈现出来,让这一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补充和阐释。

参考文献

[1] Burkert Walter.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Greek Mythology and Ritual[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4]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 叶舒宪.文学禳灾的民族志[J].成都: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0.

[6] 张玉成.“替罪羊”与奥狄浦斯——种文学描写的原型解读[J].安阳:殷都学刊,2006.

猜你喜欢
替罪羊
抑郁的孩子成了“替罪羊”
“替罪羊”原本是神圣的
帝国的“替罪羊”
《宠儿》中的“替罪羊”形象解读
《巴黎圣母院》中的圣经文学元素初探
对替罪羊故事的原型解读
巴航机组人员宰杀“替罪羊”祛除晦气
“替罪羊”小考
替罪牛
一个乐于寻找替罪羊的民族是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