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2017-05-02 11:25樊瑞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时期

樊瑞娟

摘 要:文学批评是文学的一个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文学批评家们开始对“文革”时期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使得那个时期的文学批评话语自由性强。到了90年代,受到商品社会发展的冲击,文学批评开始面临重重困难,需要寻找自己的“根”。当前,我国的文学批评缺乏自己的理论,同时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

关键词:新时期 文學批评 现象回顾 理论反思

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学批评现象进行回顾与理论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学批评的进行,使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帮助,促进文学创作的更好进行。

一、文学批评的概述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发展时间较为久远,伴随着文学作品及其传播,就开始有之。对于文学批评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批评指的是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内容,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作品的评介、理论研究都是其中的内容。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围,是一种常见的研究形态。它主要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是文学鉴赏的一个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是要基于文学实践的基础的,但是它的批评成果反过来会作用于文学的实践,推动文学的更好发展,促进社会审美观的形成。

二、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

(一)“现代性”的歧途与80年代文学批判

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精神、批评的意识和话语都会有着一个现代性的发展,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 文学批评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从80年代的文学批判开始,反抗“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左倾”话语对文学发展的压迫是一个主要的任务。在20世纪80年之初,文学批判主要是追求对现实和人道主义的一个回归。到了中期,各种不同的批评思想和主张开始林立,纷纷进行发展。在这个时期,“文学观念年”、“方法论年”开始进行不断地呈现。80年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者们开始从黑暗中觉醒,开始对过去那种被政治风云笼罩的文学氛围进行突破和消灭。对过去带有政治性的非文学批评进行反思。在那个时期不管是新晋的文坛青年批评家,还是资深的批评家,他们都会进行着批评角色的唤醒,开始寻求一个新的发言立场、方式,从自己、社会等各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的审定。

80年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还体现在那个时候的文学批评家开始把目光从中国向外国进行转移,开始关注国内外在文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的落差。如果用时间来描述这个落差,那么这个落差有一个世纪。在8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中,整体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焦虑的模样,但是从文学的发展来说,这个焦虑有点姗姗来迟。这种焦虑和我国传统的文学背景进行了结合,使得那个时期的文学批评价值选择有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方面,它主要从批评的角度对一些传统的理论命题进行重新的审视,对一些错误的命题进行重新的设置和清理,从而呈现出了一个与传统进行疏离的状态。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开始对西方的理论进行参照和对比,并且在其中选择了一条“现代化”的批评道路。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其一,在批评的意识上,政治意识开始被个人意识取代,开始远离“政治”,开始对文学进行反思,对文学批评的价值进行探讨,开始对过去迷失本性的文学批评进行一个明确的否定。文学批评者们开始提倡批评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独立,不再对某种公共意识进行转述,为政治进行代言。

其二,在文学批评的语言形态上开始向“现代”进行转型。在20世纪,我国的文学批评转型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王国维开创的。他从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进行评价。此后,茅盾、周扬、郭沫若、成仿吾等都开始了相关的文学批评工作,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是在“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批评。这次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政治的束缚,追求审美的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的“现代性”呈现除了双重的文化意义。具体来说,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批判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实践的方式。

(二)“寻根”运动与90年代文学批评

80年代的中国, 在文学批评上处在一个过渡的时期,从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向常态化的文学批评进行过度。到了90年代,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始走向一个困境,在这个困境中,话语的主体们开始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转型。在那个时期,我国社会市场化开始进一步的确立,商业主义的气息开始广泛地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心理状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开始对经济、物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追求,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追逐和攀比心理,从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这个时期,负责知识和文化传播的人开始被逐出“理想国”,他们不再是精神牧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批评者们不得不勇敢的面对现实中的困境。首先,这些文学批评者和知识分子的意识也在商业主义的挑战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商业化的社会和思想有的难以招架。其次,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90年代,人们对于理性的价值开始出现拒绝的情况,和80年代文学批评背景的历史必然性相比,90年代的文学批评情况是商业主义思潮在极度进行扩张下的一个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的出路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难,文学批评者们既要面对商业化的社会挑战,同时也要重新对自己的立足点进行定位。

实际上,在90年代,文学批评会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当中陷入困境,主要是商业主义对于知识分子的不认同的一个结果。在80年代,由于从“文化大革命”中解放出来,在历史的影响和不断的反思背景下,文学批评获得了极大的话语自由权。文学批评家们在注重文学批评话语创新的时候却忽略了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得我国的文学批评一直忽略了自己精神上的“根”。虽然在80年代,我国的知识分子是不缺乏精英的品格的,但是这种品格对于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来说,是有着很大的依赖性的。如果社会的文化语境消失了,那么这些知识分子的精英品格也会消失。由此可见,缺少自己文化的“根”,就容易在商品化的浪潮中被打散,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影响。

在那个时期,也有一些批评家是不甘于沉沦的,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向现实呐喊出了“不”字。例如,《上海文学》这本刊物从1993年的第六期开始就推出了一些当代文论家的言论,对人文的精神危机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当前的文学批评进行反思和定位,涌現出了陈思和、李辉等一些青年的批评家和学者,举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这一场关于“人文精神”重建的运动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并且时间也比较长,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三、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反思

经历了80年代文学批评的复苏到90年代文学批评的受挫,我国的文学批评还是需要一个客观的反思和分析,从而避免我国的文学批评发展受到制约。如果更好地对文学批评的背景和环境进行分析,从中对话语权进行把握,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是每一个文学批评者都应该去深刻思考的问题。

从我国的文学批评发展来看,尤其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理论和批评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但是却一直不能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使得在文学批评的研究和发展上过度依赖于西方的国家。每个国家的背景、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全部都适用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文学要素的关系来说,文学批评、文学史和文学的理论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作为文学的批评家,不能单纯地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文学批评的主观判断,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文学史的存在。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文学批评家们要稳住自己的心神,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充分的消化,同时在其中融入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特点,这样才能使得批评的方法具有独创性,批评的言论具有可参考性。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批评领域当中,“捧杀”和“棒杀”现象十分严重,呈现出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学批评心态。捧杀的特点是好话说尽,这种行为的产生一般都会碍于人情所进行的。棒杀是独断式的,片面和偏激的。这两种方式都是对文学的一种过度阐述,它们的关注焦点并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批判家个人的得失情况。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很多的作品讨论会,但是这些讨论会很多都是由一些作品的出版社组织的,在这些讨论会上的言论也是一种“红包式”的批评,对于文学的发展不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倒会产生阻碍的作用。

此外,在我国当前的文坛当中,文学批评和作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双方都有责任的。一方面,文学的批评家在进行批评的时候存在一些人情或者红包批评的情况,言论过激或者阿谀奉承,从而刺激了作家。此外,作家也存在不够虚心的情况,对于文学批评有偏激、片面的态度,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引发各种“战争”。例如,近些年来的“马桥事件”、“韩白之争”等等,使得我国的文学批评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

四、结语

文学批评的存在不是对文学发展的阻碍,而是促进。通过文学批评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从更多的角度促进思想的碰撞。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共同发展角度来说,文学批评界应该保持自己的操守,发挥自身对文学发展的价值,不要把作家的作品当成自己的试验品,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作家也应该持有一种虚心的态度,认真反思,从而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守森.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57-168,206.

[2] 胡亚敏.在反思中前行——30年高校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回顾[J].文艺理论研究,2008(6):37-40.

[3] 高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J].学术月刊,2006(7):95-104.

[4] 石天强.批评对理论的救赎[J].文艺争鸣,2005(2):31-34.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