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7-05-02 14:27刘宏宣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设

刘宏宣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象,如教材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重建、学习方式的革新等使课堂充满教育契机,富于挑战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智慧。追求智慧的课堂,已经成为许多名优教师的毕生追求。已有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的方式揭示了教学智慧的表面现象,本研究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视角,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和原因。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0-01

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一棵结了果子的树,等着孩子去摘果子。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深思熟虑,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课例:北师大三年级分数的认识,理解平均分产生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师: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把图形任意折一折,用直尺和彩笔沿折痕画一条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学生操作,师选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师: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生1:按形状分。生2:按大小分。生3:按有没有平均分来分。这正是我预设到的,但我并没有立即喜形于色。师:你怎么知道图形有没有平均分?生3:把这些图形分别对折就知道有没有平均分。于是我动手验证了他的说法,并把图形分成了两类。师: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生:用1/2表示。师:那另一类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生:(争先恐后)因为图形没有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2表示。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平均分产生分数,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即生成)。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新的切入口,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再现关键问题,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关键突破,抓到“痒”点,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動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如,制定"长方形面积"一课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起码要预先设计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案例:“元、角、分的认识”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当教师实施第一个环节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可见,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教师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4.放大错误, 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这种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