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

2017-05-03 21:46崔海波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体性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阐述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情况,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中,应该体现出多样化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和个性化的学生观;在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中,要树立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以学生参与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造就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队伍,以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 主体性 教学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57-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对着学校规模扩大和学生人数增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个性需求表现出多样性,主体性意识增强,使得教学管理与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成为高校管理中的热门课题。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教育不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不可能适应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必须改革精英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确立主体教学管理观,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和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主体教学管理观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认识的必然结果,国内外的教育理论界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国外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国外在对高校学生培养以及一些教育理论中都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研究。早在19世纪,德国的洪堡就力图按新人文主义的方针改革教育制度,主张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的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将教育制度引向单纯陶冶人的方向。他创办柏林大学的观念,后来成了德国大学的楷模。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和关注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了它自己生长的手段”。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1929年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力,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得主动性的思维,大学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这就要求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实行开放政策,以便满足不同类型人们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学分制和个性化思想也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本质和要求。

(二)我国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纵观我国的教育历史,尊重学生发展一直是教育家弘扬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学派私学中所推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仍对现代教育有较大影响,其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体现了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思想。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创办于19世纪末,在教育中就出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比较民国教育与君主教育时指出:“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可以认为,“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目前,主体教学管理观已成为高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学生主体性。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的需求,必然会带来教学管理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学生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学生的主体性反映了人的基本属性、学生的主体需求和教学管理的主体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个人主体形式出现在自然和社会中,以个人主体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从而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各种关系,这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主体特征。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员,是以高校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个人主体参与为过程,以个人价值目标为取向,在高校中生活和学习的,这是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特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是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一方面与中介客体之间存在“主体—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在活动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环节,在认识和改造中介客体的同时,也建构了自身。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蕴含着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管理的主体,这是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有的地位。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

高校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数量的增加有关,在教学管理中也是如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促使高校教学管理观发生根本性改变,主体教学管理观是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反映在教学管理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方面。

(一)教学管理的多样化人才观。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创新了教学管理的人才观。在精英教育中,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崇尚“精英至上”的人才观,压制人的个性,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只培养少量的社会精英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成为重要的驱动因素,原因在于人们已逐渐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权利,其基本需要是为实现个体的价值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学生来源和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人才观创新提供了源泉。为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更新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才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多样化人才观中,体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高校的基本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学生发挥个性的途径,为社会培养多样性的人才。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多元化质量观。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创新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观。教学质量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规律进行教育的整体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精英教育中,往往是采用单一层次和单一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没有考虑到教学质量与学生接受程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质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观,应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反映了不同的主体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也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质量目标、学生的质量追求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这是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发展的演进结果,构成了高校教学管理要素的各个层面,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里,高校教学管理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革,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使教学质量的内在结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现社会需求、教学质量和学生主体价值三者的有机融合,创建结构多层次、功能多样性、形态多模式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体系。

(三)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学生观。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高等教育大众化创新了教学管理的学生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管理结构的调整,把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从有形的教学资源管理转向无形的学生成长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人员的学生观对于相互间的双向理解有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传统学生观和现代学生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彰显出传统管理文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生文化的碰撞。传统学生观突出“管”,现代学生观突出“服务”;传统学生观侧重从学校出发开展工作,现代学生观侧重从学生需要出发开展学生工作;传统学生观强调统一和服从,现代学生观更注重个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教学管理者应有的学生观。从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要素看,学生的主体性在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学生对主体性发展的诉求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管理者需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学生个性化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为满足学生的价值取向创造教学管理的有利条件。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的践行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教学管理观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方法论准则,是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中,需要对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环境和教学管理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新局面。

(一)树立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理念反映了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观念,在管理工作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首先要树立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需要叫作“人的一般本性”,人在自然需要之上产生了新的历史形成的需要,例如,社会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表现(实现)和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需要,等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得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多,学生的成长地域、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学生群体的共同需要和个体的个性需要,教学管理者应了解和适应学生的共同需要和个性需要,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服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中,首先,将教学管理的计划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结合,使学生在教学管理的计划性中发挥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自主性的需要。其次,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管理规范,从而指导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再次,将教学管理的统一性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系。最后,将教学管理的导向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将管理学生变为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标和价值,以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以学生参与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行为的具体规定,是教学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起到协调和保障教学正常秩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作用。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中,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但还存在精英教育的管理痕迹,无论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还是使用教材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通常缺乏学生的参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学生处于受支配和受管理的客体位置,缺少参与权。在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中,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要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支配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权,创造和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渠道。其次,要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增大灵活性和柔性,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再次,要弱化教學管理制度的惩罚性,增大激励性,改变以处罚为手段的管理模式,激励学生敢于参与、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有,要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统一性,增大多样性,提供多样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为学生自己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提供空间。

(三)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创造学生选择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选择机制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为了适应学生构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各有关教学要素对学生选择的适应性及其关联性。从学生需要视角来看,学生选择机制从本质来说是教学管理环境对学生适应性的衡量,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是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的策略之一。学生选择机制同时受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的刚性影响,教学计划的因素比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等,教学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安排、修业年限和教学地点等,都对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在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中,首先,增强教学管理过程的柔性,在制订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安排等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能提供多种方案,或有灵活处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其次,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柔性,创造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减少教学管理人员的硬性管理行为,消除教学管理链中人员因素的负面影响。因此,增强教学管理过程的柔性,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柔性,对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四)造就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队伍。从教学活动的视角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由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教学活动所决定,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学生需求的自主化表现为学生对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倾向以及与教学管理人员直接沟通的需要,而这将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理念,实现教学管理目的性和主体性的回归与确认。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涵义。但应该看到,由于精英教育管理观念的影响,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往往管得过多,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为了造就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要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其次,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适应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能正确把握和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后,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熟悉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操作和程序,为服务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5

[2]平塚益.世界教育辞典[K].黄德诚,夏购鸾,王宣琦,等译.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74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1

[4]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

[7]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

[8]孔丽苏,郭平.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管理的依据与路径[J].学术探索,2012(11)

[9]黄厚明.主体间性: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10]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11]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12]李青合.构建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基于学生观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13]姚顺良.論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2)

[14]成培华.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J].学术交流,1998(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2016JGB338);玉林师范学院2015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专项课题“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15JSJY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海波(1976— ),男,宁夏中卫人,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主体性高等教育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