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门诊患者体成分及饮食情况调查

2017-05-09 18:06张文静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内脏营养素

张文静

郑州人民医院营养科,河南郑州450001

减重门诊患者体成分及饮食情况调查

张文静

郑州人民医院营养科,河南郑州450001

目的分析减重门诊患者身体情况和饮食情况。方法收集减重门诊开诊以来减重患者115名,平均年龄(32.5± 7.4)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00名。体重正常组35名,超重和肥胖组80名,比较两组患者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摄入量和供能比。结果人体测量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谷薯类、豆制品、油的摄入,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能量摄入量,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与体重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更高;谷薯类、豆制品、油的摄入更高,能量摄入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更高。

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膳食调查

据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超重/肥胖症大约导致340万人死亡和3.9%的寿命损失[1]。近几十年来,我国成人的超重/肥胖发生率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3]。为了解超重/肥胖患者的基本情况,该研究对减重门诊接收的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减重门诊患者,纳入标准:测定身高、空腹体重后,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肥胖诊断标准[4]:超重24 kg/m2≤BMI<28 kg/m2;肥胖BMI>28 kg/m2)。共纳入115名研究对象,体重正常组年龄(33.1±6.8)岁,其中女性35人(100%);体重超重和肥胖组年龄(32.2±7.6)岁,其中男性15人(19%),女性65人(81%)。

1.2 方法

1.2.1 人体测量由经过培训的营养医师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臀比等数据。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利用WC、臀围计算WHR,WHR=WC(CM)/臀围(cm)。

1.2.2 人体成分测定使用清华同方科技BCA-2A型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双手标准握持手柄,双臂外展30°置于躯干两侧,静止站在体成分仪上两个脚型电极处,面视前方,待采集体质量稳定后开始测量。测量过程中禁止患者说话和活动,测试时间大约1 min。

1.2.3 膳食情况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调查。选择经常食用的14类123食物,以食物成分表[5]和标准食物模型为半定量依据编制SQFFQ,将调查的结果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摄入量比较。

1.2.4 用臻鼑营养软件(上海臻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计算得到患者每天食入的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量及比例。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原始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体测量和体成分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BMI结果、腰臀比结果、内脏脂肪结果,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

表1 人体测量和体成分分析结果(±s)

表1 人体测量和体成分分析结果(±s)

组别BMI 腰臀比内脏脂肪基础代谢正常组(n=35)超重和肥胖组(n=80)tP 23±1.1 29.8±4.5 8.7 0.00 0.87±0.3 0.99±0.8 8.5 0.00 10.4±0.36 11.3±0.96 5.4 0.00 1355±84 1616±377 4.0 0.00

2.2 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如表2所示,谷薯、豆制品和油的摄入量,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蛋、奶这几种食物的摄入量,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s),g]

表2 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s),g]

组别谷薯正常组(n=35)超重和肥胖(n=80)tP 217±55 249±82 2.2 0.03蔬菜342±220 352±188 0.23 0.82水果220±126 268±261 0.89 0.38畜禽102±74 131±89 1.5 0.14水产90±54 96±50 0.48 0.63蛋48±32 45±28 0.6 0.5奶113±98 116±76 0.24 0.8豆8±6.5 12±6 4.2 0.0油27±3 29±3 2.8 0.006

表3 每日能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量和供能比)情况比较(±s)

表3 每日能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量和供能比)情况比较(±s)

组别正常组(n=35)超重和肥胖(n=80)tP能量(J)1 934±589 2 187±638 2.0 0.048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g)供能比(%)摄入量(g)供能比(%)摄入量(g)供能比(%)75±31 87±38 1.6 0.12 15±4.8 15.7±4.9 0.09 0.9 80±37 79±26 0.24 0.9 36±7 32±5 3 0.003 229±65 26±106 1.9 0.06 48±8.7 52±8.5 2.1 0.039

2.3 能量摄入和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量和供能比

如表3所示,将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能量摄入,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量和供能比分别进行比较,能量摄入量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在18~50岁的减重门诊患者中,BMI正常而要求减重的均为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追求形体美;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共80人,平均BMI(29.8±4.5)kg/㎡,提示男性患者BMI达到肥胖标准会有减肥需求。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成之一,还是该综合征中其他疾病的危险因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及其继发的糖、脂代谢异常[6]。腹型肥胖诊断标准按照相关参考,即腰臀比(WHR)男性≥0.9,女性≥0.85[7]。研究显示,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腰臀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超重/肥胖组结果为0.99± 0.8,提示腹型肥胖的存在。该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组内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许多前瞻性研究显示人体上部过多脂肪沉积,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堆积,更易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病变,死亡率增加[8]。对两组患者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谷薯、豆制品、油这几种食物的摄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和肥胖人群油脂摄入量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的报道相符[9]。豆制品维D含量相对丰富,有报道称,肥胖患者血清25-(OH)D3明显低于非肥胖患者,可能原因是肥胖患者衣着保守,不喜户外活动,从而合成的维D量低有关[10]。对两组摄入能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能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和李增金等[9]的报道类似。

超重/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超重/肥胖。

[1]Ng M,Fleming T,Robinson M,et al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198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2]Xi B,Liang Y,He T,et a1.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 and abdominal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1 993-2009[J].Obes Rev,2012,13(3):287-296.

[3]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9):525-540.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2004,26(1):1-4.

[5]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6]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force.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Milan:Health Communications Australia PtyLimite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2000:8-14.

[7]陈晓云,杨庚明.肥胖测量方法的评估及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03,9(4):234-236.

[8]Ducimetiere P,Richard J,Cambien F.The pattern of subcutaneous fat distribution in middle-aged me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Paris Prospective Study[J].Int J Obes,1986,10:229-240.

[9]李增金,杨泽,李铭,等.肥胖与非肥胖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对比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 356-357.

[10]汪英,袁莉,李广利,等.肥胖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7):589-590.

R151

A

1672-5654(2017)03(b)-0153-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8.153

2016-12-01)

张文静(198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营养医师,主要从事营养评估、体重管理等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内脏营养素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