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2017-05-09 15:56李娟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中学生教学方法

李娟

摘 要:先秦诸子散文具有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对中学生砥砺品格,涵养德行具有重要功用。本文以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为依据,以诸子光辉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及具体教学方法,论述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德育渗透;先秦诸子选读;中学生;教学方法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是先贤留给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诸子散文,了解诸子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审视古代社会,加深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更能启发和鼓励学生砥砺品格,涵养德行。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为中学生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将从对本校德育状况的分析,对选文及其诸子思想的解读,及其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等方面,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先秦诸子散文重要的德育功效。

一、联系实际,分析现状,使德育渗透具有针对性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学生的德育状况,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高中,因种种原因,近年来录取生源的质量呈下滑趋势,我们在感叹学生学习水平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也非常忧虑学生的德育状况,比如良好的文明行為习惯养成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冷漠麻木,缺乏真情和爱心;诚信缺失,重利轻义;是非辨别能力低;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针对中学生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参照《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内容为他们开导排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精研文本,知人论世,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研文本,知人论世,充分感知诸子的思想,从中受到熏陶。选修教材主要选取了孔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的精华篇章,集中内容进行了编排,把诸子思想形成体系,使学生更方便了解诸子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触摸诸子情感,从而感知诸子高尚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熟习,以区别诸子思想的差异,又要有整体意识,宏观把握诸子思想的联系,这样才能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综观选文,其渗透出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即仁者爱人、勇于担当、以诚为本、义以为上等。

1.仁者爱人,教育学生学会“爱”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其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在回答学生樊迟对“仁”的疑惑时所提出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怎样实现“爱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仁就来了。圣人实践仁爱看似如此简单,然而,的确如此,孔子认为,一切全靠自己。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自爱、不自尊,他也不会去爱别人,更不会去爱万物,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试图用礼来约束人的言行,通过自我克制自我反省提高自身修养;二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观点是从不同角度阐发,前者从反面阐释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应强加给别人;后者从正面肯定自己要站住脚,必须使别人站住脚,自己要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用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学会体谅,包容乃大。

孟子的仁爱思想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怎样待人,只有人人互爱互敬,社会才变得和谐美好。孟子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将仁爱从自己推向他人。在此基础上,孟子推行仁政,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爱的基础,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爱天下之人。需要指出的是,“仁者爱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也是先秦时期其他学派共同关心的思想主题。比如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就是平等地关爱天下所有人,庄子“尊生”的观点也意味着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重生命。

总之,仁爱思想是先秦时期各学派共同提倡的,虽然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仁者爱人。通过仁者爱人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爱的力量,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万物,爱一切能爱之人,用爱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爱的能力,让爱融化冰封的心灵,因爱而把情感的荒漠变为绿洲,让学生满怀着爱成长。

2.勇于担当,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先秦诸子生于乱世,并未因自身处境的艰难而自甘沉沦,却都以饱满的激情,执着的精神不懈追求着匡救天下,拯救黎民于水火的人生宏愿。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孔孟身上表现得尤为执着。孔子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抉择不被人理解时,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奔走游说各国,但也终不被用。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的民本思想,表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集中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孔孟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那么,我们中学生也应从中受到鼓舞,胸怀为国家,为人民的远大理想,担负起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

此外,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表现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和子贡特别强调改过。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有过错却不改就是真正的过错,子贡也说“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犯了错,人人都能看见,但只要勇于改错,人人也都会仰望他。而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得正视错误,品行高尚的人是不会掩饰自己的错误的,而是在犯错后,加强自我反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孔子在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用“不贰过”来赞扬。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重要的是督促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3.以诚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是立德立身之本。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他怎样立身处世,好比车没有木销子,怎么能行走呢?诚信,对个人来说如此重要;对社会来说,也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子贡问政,孔子就很坚决的回答“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的诚信教育很是成功,他的学生曾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不仅有深刻的感悟,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为政》);还有身体力行的示范,曾子杀猪的故事,已成为诚信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诚信的说法,在庄子的寓言中也有,那个郢人能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下,面不改色心不跳,是因為他信赖石匠;而石匠能运斤成风,也是建立在对郢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然后来也不会拒绝宋元君了。“郢人斫垩”,意在告诫人们,与人交往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可以产生力量。对于现今中学生来说,诚信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无形资产,教会他们如何诚信待人真诚做事,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孔子强调“信”的重要,是教我们如何在滚滚红尘中站稳了脚,拼足了劲儿,塑造一个“他人”眼中可靠的“我”;那么庄子特别求“真”,则是教我们关起门来,沉下心来,静静地审视自己,保持真实的本心,不受外界物欲所困,从而超越自我。庄子宁愿“曳尾于途中”,悠闲垂钓于乡野之间,也不愿意锦衣玉食供奉于朝堂之上,他宁愿“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庄子·列御寇》),编草鞋为生,受清贫之苦,也不愿“舐痔得车”,曲膝谄媚。他生于乱世,牢牢将真我握在手中,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精神不被物役,为自己的心灵留最后一方栖息之地。所以,我们在《逍遥游》中才看到了那个“无己、无功、无名”的洒脱超然的真实的庄子。

4.义以为上,弘扬正气

“义”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处理公私、人我关系时,做到先义后利,先人后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就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义为上的观点,并做了更深的发展。如他提出了著名的“舍生取义”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义”是高于生命的。孟子还提倡“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认为这种“气”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而成的,一个人只要做的事情都合乎义,他就可以培养这种浩然之气。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并且不加损害,那么这种浩然之气就会“至大至刚”。的确,正如孟子所认为,正义和正义感能够塑造伟大而刚强的人格,能够成就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就体现了这种大丈夫气概。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激励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民族危亡关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才凝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操守和尊严。

孔孟的“义以为上”“浩然之气”启示我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取之有道;在遭遇挫折时,要能够振作;在享受安乐时,不失向上的意志;在面对诱惑时,要把握好自己;在做任何事情时,心中都应该有正义和良知这杆秤,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就能够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如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才充满正能量。

三、探究教法,教学相长,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作为选修课,教材挖掘到什么深度,拓展到什么广度,对于我校这些基础薄弱尤其文言功底较差的学生,教师怎样平衡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德育渗透的目标,值得思考。因此,如何来教,如何充分利用诸子散文的德育价值,探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做法总结如下:

(1)愉快诵读法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我要求学生的诵读是在自愿并且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要求学生诵读诸子那些言简意赅的言论,如《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样安排既容易理解,又方便记忆,解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的心理;其次,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段落篇章来读,最好熟读成诵,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无需教师费劲儿,德育的目标便在诵读的过程中达成,比如,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喜欢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喜欢老子的“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诵读这些有生命力的名句,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某方面的的需要和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积淀;再次,对于难以理解的选文,如庄子的《逍遥游》墨子的《兼爱》等,则在班内开展朗读比赛,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再进行德育引导。总之,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在愉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接受诸子思想的熏陶。

(2)还原情境法对于有完整情节的选文,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原诸子或其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景,以便身临其境,更直观接触诸子的思想。如在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天下无道的场面,从而感受孔子实现理想面临的艰难处境,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孔子师徒问路无果还反遭嘲讽的尴尬,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当然,学生愈感受到孔子处境的艰难,也就愈深刻认识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可贵,也会以此激发自己在困境面前执着追求勇于担当。庄子的文章本身就想象奇特,我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随庄子一起遨游,在想象中,我们被“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震撼,我们从夜郎自大的河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会对子舆、子来不幸的遭遇同情,也会对他们安然处之的态度钦敬。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诸子高尚的道德,明白高尚有情趣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

(3)情感教育法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也是教学中最有效最深入的德育渗透方法。我所认为的情感教育,指的是一方面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即披文入情,如孟子见齐宣王,为王言乐,描述与民同乐的场景时,他用了“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欣欣然”一词表现了百姓对国君的拥戴,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真正的快乐是使他人能够快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情感教育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学生学习之后有感悟,即“真情告白”。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诸子,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博采众长”的喜人局面;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写作来完成,如有学生在读了孔子如何正视错误的言论时,是这样写他的认识的“行为上的错误可以依靠人格的高尚去纠正弥补,而人格的缺陷远比前者难以弥补的多,不要靠侥幸逃避错误,不要靠借口掩饰错误,不要靠宽容无视错误……只要你正视错误,无畏错误,真诚改正错误,没有人不为你竖起大拇指的。”学生的认识真实而深刻,通过写作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除此之外,教师还将一些将好的文章贴出来展览,或在班级交流,力图以一个人的感悟,影响更多的灵魂。

(4)借助媒体法利用媒体讲述诸子百家人生经历及思想,如播放《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利用影片如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突出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播放一些现代人物的感人事迹,如《杨善洲》《美丽的故事》等;甚至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如《感恩的心》《鲁冰花》等,利用这些多变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先秦诸子散文蕴含的德育力量是巨大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教师也有惊喜的發现,比如那个在学习中总是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的孩子,渐渐地能沉下心来尝试解决存在的问题;那个只有在自己需要生活费用时才给远方父母打电话的孩子,也会在平时送去贴心的问候;那个上课爱打瞌睡老师善意提醒却只投来冷漠的一瞥的孩子,竟然也会在节日送来温暖的祝福;那个一味逞强不分黑白不辨是非只为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大打出手伤害同学的孩子,对自己的个性行为也有深刻的反省和收敛……当然,先秦诸子散文也并非万能钥匙,能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所有道德问题。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平台宽广,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做个教书育人的有心人,细心钻研教材,深挖教材思想教育点;真心对待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喜欢和信任的老师;专心探讨教法,因材施教,建构高效课堂;潜心积淀才学,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扬.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本主义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3]张梅.高中诸子散文德育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6.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中学生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