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看《中国春节》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2017-05-11 06:53唐萍全克林唐元佑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树花隐喻经验

唐萍,全克林,唐元佑

语言与文字研究

从概念隐喻看《中国春节》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唐萍1,全克林1,唐元佑2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通过分析英国主持人在《中国春节》中介绍中国文化时使用的隐喻,探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研究表明:西方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完形来映射进而构建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这种映射和构建经常导致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对外宣传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提出建议,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文化自信。

概念隐喻;经验完形;映射;中国文化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是由英国雄狮电视公司和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于2016年初联手推出的以中国新年民俗为主题的纪录片,于2016年2月和3月分别在英国BBC2和中国CCTV-记录频道播出。2016年该片在英国和中国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评价,2017年春节期间它再次成为国内观众热议的焦点。此纪录片为三集:《回家》《团圆》《欢庆》,采用主持人直播形式,从城市到农村,从节前到节后,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春节故事。

对于这档西方媒体记录中国民俗的节目,我们更多的从传播渠道、拍摄风格和外宣效果等角度去解读分析它的内容、录制和宣传,然而,几乎没有人从语言学角度对其中主持人的言语进行分析。隐喻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1980)在他们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言语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1]隐喻概念是以一种经验来部分构建另一种经验的方式,将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笔者注意到,在整个节目中,主持人是第一叙述者,中国的老百姓是第二甚至第三叙述者。在近三个小时的节目中,中国话仅仅占到十几分钟时间,而包含三十人的剧组中80%成员是英国人,主持人通过隐喻构建的中国文化是否如实反映了其内涵呢?

本文基于国内旅游文化类节目《远方的家》《文明中国行》中与《中国春节》相关内容的对比,在概念隐喻的框架下使用经验完形(experiential gestalts)来分析主持人的评述,这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旨在探究《中国春节》中英国主持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否与事实吻合。

一、概念隐喻与文化

对于概念隐喻和文化的关系,不少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进行了研究。内奥米?奎因(Naomi Quinn)指出,虽然隐喻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可身体经验只能告诉我们有可能产生哪些隐喻,而这些待选隐喻是否真的为某个文化所选择,则只能取决于该文化的各种模式[2]。雷蒙德·吉布斯(Raymond W.Gibbs)研究表明,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用使用的负担,隐喻思维和语用的一下中一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3]。考维塞斯(Kovecses)坚信,隐喻是文化固有的一部分,既是认识实体和过程,也是文化实体和过程[4]。

莱考夫和约翰逊坚信,隐喻是思维方式,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5]。任何概念隐喻都有其经验基础,每种经验又“产生于文化预设的广阔背景”[1]。莱考夫提出,要知道隐喻构建中所包含的细节内容,必须清楚地知道一种经验或一组经验由于具有结构性而变得连贯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清楚地知道经验完形的多维层次和它们之间的连贯关系。莱考夫把经验完形按照自然维度进行分类:(1)对象和实体范畴包括直觉维度(perceptual)、肌动活动维度(motoractivity)、部分/整体维度(part/whole)、功能维度(functional)、目的维度(purposive)等维度的完形;(2)直接行为、活动、事件和经验范畴则包括参与者(participants)、组成部分(parts)、肌动活动(motor activities)、感知能力(perceptions)、阶段(stages)、线性顺序(linear sequences)、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目的(purpose)等的维度完形。在实际中,并不是每一种维度都发挥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维度还是会起这样或那样的作用的[1]。

二、《中国春节》文化误读探讨

陈建民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以前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6]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隐喻现象,通过隐喻,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图式结构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上,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7]。《中国春节》中,英国主持人把中国文化当作目标域,通过自身文化的经验完形创造始源域用以映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根据莱考夫的观点,一个域要充当隐喻的始源域,其理解必须独立于隐喻[8]。而且,莱考夫指出,始源域和目的域两个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5]。基于此,始源域的经验完形和目标域的经验完形才有对比的可能和必要。以下将从文化三个层面对《中国春节》里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逐一分析其经验完形。

(一)对器物文化的误读

1.酒文化

Metaphor 1:Itis like a fiery inferno bursting with fumes.

隐喻1:窖池是充满烟气的地狱。

主持人Anstead在采访四川泸州老窖的窖池时,看到烟雾缭绕、光线昏暗,用这一隐喻表达他的感官感受。

首先通过莱考夫对实体的经验完形的划分来分析对象各个维度,根据中国人对目标域窖池的经验完形和西方对始源域inferno的经验完形对比各维度如图1:

图1

不难发现,主持人Anstead进入窖池时,感官上激活了“地狱”完形,进而用“地狱”来理解比较陌生的“窖池”,殊不知他们的其它维度却大相径庭。中国白酒数千年来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对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白酒的生产技术是中国人智慧结晶,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使用优质老窖泥即“千年老窖”,泥窖中长年富集了经长期驯化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有益酿酒微生物[9],“千年老窖万年糟”讲的就是窖池的重要性。他们采访的泸州老窖,号称中国第一窖,自明万历年间使用延续至今,400多年来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是泸州引以为自豪的酒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的骄傲,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了吉尼斯记录。Anstead通过始源域inferno来构建和理解中国的酒文化,确实是对中国酿酒工艺的误解。

在CCTV-4《远方的家》推出的《北纬30°·中国行》旅游节目第103集《品味泸州》中,主持人周雪梅使用了两个始源域“活文物”和“宝藏”来映射泸州这一老窖,表达了她对中国白酒历史和文化的尊敬,也表明了老窖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节目中,周雪梅采访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的脸上洋溢着酿酒技艺的自信和企业工作的幸福感,而且还坦言自己回到家里,家里人都觉得自己身上的酒味香,这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一种厚重情感,跟地狱中魔鬼的处境完全是两重天的意象。

2.打树花

Metaphor 2:Throbbing molten iron onto those walls was where Mr.Xue’s ancestors invented the art.

隐喻2:打树花是艺术

这个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确实有不少相似性,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都有独特性,但是节目中暖泉镇的打树花传承人薛先生认为“打树花是勇敢者的游戏”,无独有偶,旅游卫视播放的《文明中华行——蔚州印象》专题片中,主持人也称打树花“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蔚县暖泉人的绝技”。艺术、游戏、绝技,哪些始源域才更接近打树花这一民俗呢?

首先,这一民俗起源于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社火。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二,打树花前都有祭炉仪式,打树花的好汉们点香、烧黄纸。冯骥才在亲眼目睹打树花后在学术论集中论述道,“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10]。再者,打树花的艺人舀满满勺的1 600摄氏度高温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又快又猛,而唯一的庇护就是旧草帽和破皮袄,艺人需要的是莫大的力量和勇气。无论是起源、仪式还是表演上,打树花都与艺术的文化意象相去甚远。然而让人们感到一丝丝苍凉的是,节目中打树花的第十四代传人薛先生直言,孩子们“不愿学习打树花,挺苦而且挺危险,也嫌累,要上大学(才是好出路)”。可见,“勇敢者的游戏”和“绝技”追溯了打树花这一独一无二民俗的无奈起源,表达了打树花表演的艰辛。而“艺术”这一始源域不能让观众,尤其是国外观众理解打树花的深刻内涵。

(二)对行为方式的误读

Metaphor 3:This mammoth markets brawled over one square kilometer.

隐喻3:买卖是吵架

中国人对于议价的经验完形可以表现为图2的左图,而吵架是人类共有的经验,其维度可以划分为图2的右图: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是一个露天市场,价格都是通过买方问询得知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买取生活用品基本上是在超市或商场完成,交易活动都遵循明码标价的规则,因而对于讨价还价还是不太理解,如果再冠以“吵架”的标签,这种偏见会使西方国家的人们离真相更远一步。

图2

(三)对观念文化的误读

1.春节

Metaphor 4:This time of the year we see largest annual mass migration on the planetwhen a six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ravels home to celebrate with their families.

隐喻4:春运是迁徙

乍一看,每年春运期间旅客发送量将近30亿人次,这种集中时段的返乡与动物季节性的迁徙表面上有一定相似性,但是仔细推敲,这种停留表面现象的隐喻难以传达中国人民对于春节的感情,如图3两图表所示:

图3

动物迁徙是遵循大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反应,一般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或者食物的短缺引起,迁徙后获得一种相对更好的生存环境。然而,春运期间,火车站的人头攒动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过年团圆。该纪录片中南通一家人在回答春节团圆的重要性时说到,“无论万水千山,无论在地球的顶端,都要赶过来团圆”。这个团圆的地点是家,与环境与物质无关。人们无论路途多远多累,都要在除夕夜跟家人团聚,不是任何外在因素的趋势,而是融入血液里的中国文化烙印。不是中国人就很难理解这份对家满满当当的思念,对团圆殷殷切切的企盼。主持人Kate和Anstead同时用“迁徙”来构建他们眼中的春运,表达了他们对于春运客运量之庞大的震撼和旅客回家心情之迫切的讶异。但是,“迁徙”只是春运单薄的外衣,在这件外衣之下是中国春节团团圆圆的美好,这一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没有传达出来。

2.除夕

透视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隐喻所暗含的深刻寓意、隐喻所提醒的文化色彩差异,可以揭示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11]。如在隐喻5中,目标域是中国文化的精粹“除夕”,始源域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派对”,主持人在使用“派对”映射“除夕”,又体现怎样的文化鸿沟呢?

Metaphor5:We’llfind outwhatwould itbe like at the world biggestparty.

图4

隐喻5:除夕是派对

大年三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回家、团聚、尽孝、亲情,是唯中国人才有的一种民族情感的凝聚,跟派对上的寒暄、问候、闲聊、打探等绝然不同。倘若有人在除夕夜身处异乡,那种渴望团圆的心理绝不是不能参加派对的人所能体会的。参加派对的人可以通过喝酒、跳舞、游戏消遣时光,然而没有任何娱乐方式可以充当年的角色。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除夕的年味离不开对天地、诸神和祖先表达虔诚的敬意;然而在派对上是没有这种民间崇拜的仪式。可以说,中国人独有的年文化是至宝,用“派对”来构建和理解除夕太过牵强和肤浅。

三、思考

(一)对外宣传时中国文化的准确传达

201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要求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宣传中讲中国故事可以由国人讲也可以由西方人来讲。前者可以比较贴近事实,但鉴于中西思维方面的差异,在国外接受度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后者比较容易进入西方人视野,但是“对他人的描述不可避免地是扭曲的,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始终如此的—在它们综述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为构造的事物这个意义上”[12]。如何让后者达到接受度和真实性的平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习惯用自己经历或文化中的经验完形映射到他们不太理解的中国文化。然而在映射的过程中,西方人只注意到文化的表面现象,如春运的人潮、酒窖的烟雾、市场的喧闹等等,殊不知,这只是冰山一角。概念隐喻是以约定俗成的共享文化为基础,在对具体的文化意象进行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体系。隐喻产生于人民对文化世界的体验,反过来有对人民认识世界产生影响[13]。所以,在对外宣传时一定要关注水面以下的冰山,不能浅尝辄止、断章取义,不然,外国观众只能从感官层面认知中国文化,无法把握其中的内涵,甚至产生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广泛的跨国交流不仅使人们了解别国的文化及价值观,而且使得文化之间能够互相影响,这种影响也涉及到了隐喻的使用,一个文化中的隐喻有可能进入其他文化。然而,由于国家实力及文化影响力的不同,隐喻的跨文化影响也是不平衡的[14]。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论调通过大众媒介让他国观众在潜移默化接受他们的文化霸权。周宁在《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丛书》中指出想象与误读,真实与虚构的不同类型文本共同构建了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是西方根据自身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异域经验模式构筑的文化“他者”[15]。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话语体系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为了在全球参与的软实力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免委曲求全,迎合西方胃口,满足西方好奇心,修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要从文化“他者”的阴影中走出,在推崇传承中国文化中形成文化自觉,在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

四、结语

《人民日报》把《中国春节》称为“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镜子”[16],但是主持人使用的隐喻却流露了这面“镜子”的失真之处。概念隐喻根植于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体验,并用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识。通过分析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介绍时所用的隐喻可以揭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透视了西方国家构建的文化“他者”。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语境下,亟需从他建的中国文化走出,更需保持中国文化的精粹,积极树立文化自信。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aomi Q.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M].Los Angel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Gibbs,Jr.,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A].in R.W.Gibbs,Jr.&G.J.Steen eds.Ma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Kovecses,Zoltan.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5]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Cambridge:CUP,1993.

[6]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3(36).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2.

[8]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42-47.

[9]张跃廷.窖池对浓香型大曲白酒生产的影响[J].酿酒科技,2011(1):73-75.

[10]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1]丁毅伟.隐喻与文化认知[J].外语研究,2004(6):34-37.

[12]波特,维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和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53.

[14]关人杰.隐喻的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15]周宁.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丛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

[16]李强.看看中国的“另一面”[N].人民日报,2016-3-9(5).

A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of Mis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New Year

TANG Ping1,QUAN Ke-lin1,TANG Yuan-you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6;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This paper explores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metaphors employed by the hosts and hostesses in Chinese New Year.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westerners constantly construct“their”Chinese culture by mapping from their experiential gestalts,which very often results in the mis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a few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howcase Chinese culture accurately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ultimately realize cultural confid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ceptual metaphor;experiential gestalts;mapping;Chinese culture

I206

A

1671-9743(2017)02-0102-05

2017-02-10

桂林理工大学2016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理工科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及应用”(SS201614)。

唐萍,1984年生,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

全克林,1974年生,男,教授,博士,院长,研究方向: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

唐元佑,1994年生,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树花隐喻经验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送你一树花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陌上花开文学社:播撒文学之种,静待一树花开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