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017-05-12 10:18马忠张晓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基本方法现实意义

马忠 张晓玲

摘要: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前学界对之缺乏系统归纳,故笔者通过认真研究,总结为:知识教育法、示范法、自律法、劝诫法、励志法、暗示法、感染法、举例法、养气法等九种类型,这些基本方法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土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主体性要求、整体性特征和生活化趋向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现实意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96-05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界对此多有研究,根据CNKI搜索结果显示,这些研究成果或是总结某个教育家或思想家如孔子、墨子或某个学派如儒家、道家的德育方法,或是具体研究某种方法如榜样教育法、修身法、身教重于言教,抑或是从学校、社会、家庭角度归纳其所属的部分教育方法,等等。研究多显零散,鲜有系统归纳,故有必要對其进行系统总结。

一、当前我国道德教育背景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价值凸显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德育对人们的道德形成有巨大的导向、示范、凝聚、幅射等作用。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日益提高,对加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道德建设过于屈从于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脱节,以及传统道德与现代关系上的割裂,使得道德建设难以取得长期性和持久性的效果。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重心的经济化,经济领域追求功利的法则日益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日益减弱,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给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价值凸显

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多方面人手,但是从文化人手是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国古代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借鉴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渗透着中国化的人文特色。“德育依存于文化,文化滋润着德育。”有学者认为,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学空场”,即我国的道德教育呈现为一种无“人”的教育。这种状况至今仍在不同范围内存在,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灌输。而这种忽视对人的主体性和精神世界的关照的德育,必然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

而反观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恰恰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往往具有浓厚的德育意蕴,可为当代德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古代德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体现在方法上直接表现为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中国的未来将是中国古典传统的现代化”,把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推向现代化,可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这已引起很多学者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下文对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做一总结梳理。

二、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1.知识教育法

知识教育法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道德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改变其道德认知的方法,与当前的理论灌输法有相似之处,不过由于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对士大夫阶层人格培养的时代要求,这一方法又具有自身特点,其途径也有所不同,主要是诵习和考试:

诵习主要在儿童启蒙阶段。中国对儿童启蒙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体现在一系列完整生动、形式多样、富有韵律的经典文本上,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其中包含大量含义深刻、潜移默化的准则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哲理,至今散发着极大的德育价值。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贤良“入仕”的方法,同时也是强化道德教育的途径。中国早在夏以前就产生了“选贤与能”的“选仕”观念,考试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的过程,始终将伦理道德及其践行作为重要内容,科举发展后期更将《四书》、《五经》等纳入考试内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折射出一种平等竞争的精神,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拔模式地借鉴。

2.示范法

示范法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由于中国古代有着“推己及人”的文化传统,故示范法极易推行且行之有效,它是通过教育者自身率先垂范或以他人的模范德行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效仿并养成良好德行的方法,主要有圣人君子示范、帝王君主示范、地方官吏示范及家庭成员示范。在当今以课堂灌输为主的德育环境下,示范法无疑具有特殊价值。

“趋圣”是古代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故圣人君子示范最形象、最鲜活。如“千古圣人”孔子非常注重身教,强调“正人先正己”,处处尊奉礼法,为弟子之榜样,示范效果显著。帝王君主示范对臣民作风有重要导向,“君不君则臣不臣,……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如齐桓公欲禁群臣的奢侈作风,“管仲日:‘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质》)帝王君主示范对今天国家领导人做好表率以引导优良道德之风具有重要启迪。地方官吏的示范对培养地方淳良民风有最直接的影响,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淳。古代各级地方官吏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以贤导民的事例很多,如东汉太傅胡广“年逾八十,继母在堂,朝夕定省,子道不亏,旁无几杖,言不称老,居丧尽礼。”

家庭成员的示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养良好家风的有效途径。家庭长辈的言行对子女有最直接的影响,如曾国藩严勉子弟尚守寒素家风,自己也对此以身作则、信守不渝,其“俭朴”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3.自律法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法是古代修身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主体依靠道德信念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指导其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以铸造君子人格的方法,具体有:内省、克己、反求诸己、慎独。

内省包括内观自身和反观他人。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是从内观自身角度反省自我,而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则是通过反观他人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克己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严格要求自己,使遵循道德规范成为一种内在自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可见,克己是达到“仁”的基本修身方法。个体只要能对其言行严格控制和自我约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反求诸己与内省有相似之处,但不同在于它更强调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要反躬自身,而非责于他人。如孟子所言:“愛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做事未成功时应该先反过来从自身寻求原因、发现不足以改之,故“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慎独是指个人“在自我独处的情况下也要遵守道德”,做到表里一致、不自欺。古代教育者十分重视慎独法,要求人们不须臾离道,具体要做到“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

4.劝诫法

劝诫法是通过语言劝说和告诫的方式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的方法,与示范法结合方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劝诫的具体方式有事实劝诫和道理劝诫:

事实劝诫主要通过描述和概括客观存在、具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来劝诫他人。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言辞恳切地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在此,他就是通过陈述前汉兴隆昌盛与后汉倾覆衰败的具体事实来劝勉后主亲贤远佞。道理劝诫主要通过引用经典、名人名言等方式说明某些深刻的道理以使人明之。如孔子想告诫世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之理,便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即中庸之道就像手里拿着斧柄伐木做斧柄一样,只要瞄一眼就能看得见,以此来劝诫世人勿盲目追求中庸之道而反将其弄成条条框框的东西,只要正心诚意地修炼即可。

5.励志法

励志法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导向激励个人立大志,并培养其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之志的方法。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励志,常见的类型有正向励志和逆境励志:

正向励志是用积极的言行对个人志向进行正面强化,使其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其行为。如“岳母刺字”增强了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人们刚毅坚强、力求进步,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激励自身和他人发愤勤学,等等。逆境励志属反向激励法,通过逆境激发人的志向和顽强意志,并克服困难有所成就、铸就高尚人格。《孟子·战国》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告诉人们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方能成才。

6.暗示法

暗示法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常用的语言表达方法之一,它是教育者通过含蓄的语言将其所要表达的道理传递给他人,以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以孔子为典型,具体策略有“模糊”、“简化”、“一语双关”、“旁敲侧击”,这些策略具有独特的效果:启发受教育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模糊”即把话说得含糊,点到为止。如“篷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这段话中孔子只是赞扬了使者是好使者,却未说明原因,语言模糊而回味无穷。“简化”即将详细具体的语言简洁地表达出来。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的“一”和“忠恕”二字,非常简洁,但内涵丰富。“一语双关”即一句话里包含两层意思,一为原义,一为引申义,其中引申义尤其需要发挥和玩味。如“子日:‘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这本是孔子感叹觚不像从前的觚了,实则批评世道变化,礼仪改变,道德败坏。“旁敲侧击”即从侧面委婉地表达其意,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孺悲,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这里孔子就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将自己不想见他的信息传递给孺悲,至于为什么不见,留给孺悲自己去想。

7.感染法

感染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隐性道德教育方法,教育者主要通过情感渲染突破受教育者的对抗思想和心理防线,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主要有情景感染和情节感染:

情景感染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受教育者在情景中自然而然受到教育。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这一情景寄托了孔子对德行高尚的伯牛将死的惋惜之情,从而使弟子们不仅看到孔子对他们的关心,还能体会到孔子对德行的重视和崇尚。情节感染是通过创设具体情节触动人心。如郑庄公“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九泉之下相见”这一感人情节不仅启发了郑庄公,也让他人从中感受到郑庄公及颍考叔的孝心孝行,从而受到教育。

8.举例法

举例法是古代德育具体过程中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鲜活、具体的事例阐释所要传授的内容或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其关键在于精选事例,因为事例“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中悟出道理(规律),说明部分只要点一下就行了。”因此,选择事例要遵守几项原则:

一是内涵性原则。即所举例子须蕴含道理、富有启发性。如子路见孔子问学时,面对子路“学岂有益哉”的提问,孔子通过“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等蕴含哲理的例子来教育子路,强调提高自身修养和不断深入学习的重要性。二是精要性原则。教育者列举的事实材料要能精确地说明其要领,而不是只说明其中某一点或一个侧面。如《晏子春秋》中齐国大夫晏子面对楚国国君的羞辱,机智巧妙地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的例子准确精要地回击了楚王的侮辱并给其上了生动的一课。三是通俗化原则。即把一些抽象、深奥的理论或道理通过直观、浅显的例子表达出来,使受教者易学、易懂、易接受。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里用“风”和“草”分别形容“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十分生动,使之通俗易懂。四是灵活性原则。即所举例子灵活多样、广泛充实,避免单一刻板。这一原则坚持得好,可使教学纵横捭阖、多姿多彩、事半功倍。如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四人问仁于孔子,孔子根据四人的不同资质和性格,分别以“爱人”、“仁者,其言也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不同的例子分别阐释了何为“仁”。

9.养气法

养气法也是古代自我修身和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之一,经孟子“养浩然正气”的思想应运而生,它是主体通过培养浩然正气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人格精神境界的方法,具体途径包括:“配义与道”和“集义所生”。这种方法对现代人如何处理物欲和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有独特价值。“配义与道”指的是浩然之气必须与道义相伴随而生,即赵岐所说的“言气与道义相配偶而行。”因此,“配义与道”讲求的是解决“养气”的前提:对仁义道德要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内心之中形成坚定不移地实现和践履自己的道德理想的信念和意志。”“集义所生”即做事要符合道义标准,并且积少成多,“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认为:“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于义也。”养“浩然之气”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故“集义所生”强调的是对仁义道德的实际践履,且若“行有不慊于心”则“气”就会软弱无力、缺乏力量。

三、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但客观来说也有许多共时性的东西不可忽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借鉴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主体性要求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所呈现的主体性,是指充分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自觉、能动地进行自我修养和道德体验,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古代道德教育内省、慎独、律己、养气等方法均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以炼就“君子”、“圣人”人格。受教育者的自我践履、自我体验、自我养成,体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这对于改变当前德育中“我说你听”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如自律法就对“三严三实”教育很有借鉴,因为“严以修身是‘三严三实的基础,只有严以修身,才能达到严以律己和严以用权,才能做到做人实、谋事实、创业实。”再如,养气法需要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培养是非观念以及相应的直觉判断能力、内在感受能力、情绪体验能力”。

2.借鉴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整体性特征

所谓整体性,是指道德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塑造。纵观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不难看出其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从整体德育环境方面看,知识教育法中除了有学校的“经典”教育外,还有国家考试制度层面的引导;示范法上到帝王君主、圣人君子,下到地方官吏、家庭成员,榜样的树立涵盖了国家、社会、家庭各个层次;励志法也包括社会环境对人格的磨炼,这对于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正如习近平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道德教育的技巧和策略看,古代道德教育中劝诫、暗示、感染、举例等方法所包含的策略具有整體性,如其中的语言技巧对提高当代“言传”的效应也具有重要借鉴。

3.借鉴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生活化趋向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是将道德教育融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的隐性教育作用。生活性是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显著特征之一,注重在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方面下功夫,从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弟子规》、《礼记》等古代德育经典就对人的吃、穿、住、行等生活行为作了规范,荀子指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代道德教育中“知行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理论性”过强,要走出这种困境,需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倾向,把重点放在“行为上,让受教育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基本方法现实意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