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的三个维度探讨

2017-05-12 10:13王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爱情观大学生教育

王超

摘要:当前,大学生情感问题与性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爱情观和性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思路:从思想入手,挖掘和凸显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地位;立足现实问题,加强性健康和性安全教育;把握主线,紧紧围绕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综合这三者,切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性安全;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77-04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的道德和法律事件不断增加,大学生性健康和性安全问题也日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安全教育。对此,我们要把握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问题(性健康与性安全)、紧扣主线(道德与法律),切实构建高校大学生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体系。

一、把握思想:挖掘和凸显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现实意义与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这部分学生受流行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影响明显,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浪漫主义和纵欲主义等思潮对他们的爱情观和性心理与性行为产生了很大冲击,这给高校爱情观和性安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彰显出了挖掘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多数大学生可能会想到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认为它很枯燥,很少会想到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维度都紧密相关,它具有丰富的爱情观内容。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中深入挖掘和延伸的,这种挖掘既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也能丰富和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

1.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对爱情本质的理解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倾向于人作为自然生物的对物质和生理的需求与满足关系;而社会属性则更多地是人与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需求关系,这种需求关系包括情感、爱情理想、义务、责任和法律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两性关系是“人对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在马克思看来,两性关系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上升到“人”的层面则主要是社会属性的体现。爱情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欲望的需求与满足,爱情在更高的维度上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它使得人的存在成为社会性的存在。恩格斯也指出爱情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之间交互实践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钦慕为基础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维度指出了爱情的特殊性内涵,爱情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依赖于历史和物质的具体环境,同时它又要求在生产实践中的精神抽象关系。这就决定了爱情具有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道德性三重性。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对爱情的个体化、物质化或纯精神化的理解都容易偏离社会生活中爱情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社会性和实践性维度的重视对于指导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青年学生往往倾向于将爱情理解为个体性和精神性的活动,而忽略了交互性和实践性的维度。致使他们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自我主义和虚无主义,即只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经营爱情,在精神的世界里构建爱情天堂,忽略了爱情所依赖的他人社会和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恰好能够在这个维度对大学生的爱情态度予以纠正和指导。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交互实践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的情感以及对情感的需求。在根本上,人类的交互性社会实践创造了爱情:其一,交互性实践创造了爱情的物质基础。其二,交互性实践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其三,交互性实践创造并维系着特定的情感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是综合化的,实践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理性和感性,自我和他人(社会)。这种实践观基础上的爱情观,弥补了我们在教育中对爱情的直观和抽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不仅揭示了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物质统一性,而且还阐明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在爱情中的根本地位,它直接表明了愛情必须首先建立在健康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上。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不能将爱情悬挂在空中,看作纯粹心灵自身的产物,而要把爱情放入到实在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与他人融洽地交往,投入校园生活和实践中,理解生活和他人,获得健康与积极的情感因素,然后才可能获得爱情。

2.反对“杯水主义”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主张,爱情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它除了经济基础之外,还涉及到整个意识形态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爱情不像喝杯水那么简单。这个立场在列宁对俄国当时流行的“杯水主义”爱情观的批判中得到深刻体现。俄国“十月革命”后,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以“革命”的旗号宣扬所谓“杯水主义”的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要满足性欲和恋爱的要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轻而易举;追求生理上的需求,就如口渴了就应该喝水一样,是个人的,是一件很平常很简单的事情。列宁指出:“这个出名的杯水主义完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并且是反社会的。在性生活上,不仅应该考虑到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应考虑到文化的特征,……自然,渴是要满足的。但难道正常环境下的正常人会爬到街上去喝那里的脏水,或者从那沾有许多人的唇脂的脏杯子里喝水吗?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的方面。喝水当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是恋爱涉及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

列宁对“杯水主义”的批判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理解。爱情作为特定的社会现象,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理的需求,更不能把爱情直接还原为经济基础。那种将爱情看作单纯的经济物质发展之后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杯水主义”的爱情观对于青年来说是一种伤害,这如同马克思所批评的“拜物教”。当前,有的学生认为有钱有房有车有面包了,就自然有爱情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爱情在物质基础之上渗透着一个社会文化和精神发展的过程,爱情不是“金钱房子汽车”等物质的等价物,它还渗透着社会公共伦理和道德责任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反对将爱情完全私人化和浪漫主义化,爱情的过程涉及到历史文化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就必须树立大学生综合的爱情价值观:爱情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文化社会行为,爱情花朵的开放需要物质基础,但是也不能完全把爱情建立在物质条件之上,还要关注文化和精神层面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需求。而正因为爱情的文化维度和社会责任维度使得爱情脱离简单的欲望与物质享受,成为人类崇高的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立足现实问题:加强性健康与性安全教育

如今在我国,性教育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性教育更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课程中,真正涉及到性健康和性安全教育的非常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

当前,大学生性行为呈频发态势,然而,大学生性安全意识普遍缺乏。这种缺乏主要表现为:缺乏性常识,缺乏对性行为后果和责任的充分意识,缺乏保护自我和他人的安全意识。在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性安全教育要开拓思路和方法:

1.态度明朗、方法得当

在信息媒体和娱乐开放而丰富多彩的当下社会,大学生情感与生理需求逐渐凸显。怎样有效调节、控制和转移性需求,保障性心理卫生与健康?这是思政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情感与性是人类最自然的本能之一,如果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它们可以是非常自然的话题。

对此,性健康课堂可以从医学与生理健康的角度去讲解,如播放医学教育片、发健康手册、请医院专家授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堕胎流产等医学知识;介绍一些基本的性疾病知识,诸如性病、艾滋病等,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在传统保守的性教育观念下,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这些知识低俗而不敢播放。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对于当前大学生性行为上升的现状,科学知识和正确的警示是使他们远离不健康性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不张扬,不诱导

大学性教育的初衷是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性观念与性行为,但不能凸显性话题与性行为。比如,2014年贵阳某大学开学期间给400多位大一新生开了一场生殖保健知识讲座,又给同学们发了一个包括避孕套在内的5件套礼包。这种性知识教育就是不恰当的,发“避孕套五件套”这种做法已经超过了大学生性教育的范围,它不仅无法获得正面的效果,而且带着某种尝试性暗示。思政教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做法。我们要处理好一个原则:谈论性健康与性安全不同于任何意义上的对性的诱导。

3.健康知识与心理咨询并行

对于大学生性教育、性健康、性安全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离开性心理的疏导。对此,我们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效结合的背景下,探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这一项工作,从心理学的维度上引导学生,帮助那些存在性心理疾病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引导的方法,将精力引导到学业和积极的娱乐活动中,祛除可能导致不良性心理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方式。建立师生间健康的心理互动机制。教师主动深入和关心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亲切的形象,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等流行的沟通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之外互动,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

三、紧握主线:防止爱情观与道德、法律意识教育的脱节

近年来,大学生为“爱”超越道德与法律界限的事情屡屡发生。这显示了大学生恋爱观与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弥补这种脱节应该是思政教育爱情观与道德法律意识教育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在道德的语境中构建健康的爱情观

爱情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有着深刻的道德诉求。爱的核心是伦理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对恋人的,还有对双方家庭和社会的。在恋爱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爱情的道德性的两个维度:首先,爱情的道德品质表现为恋人之间的爱、忠贞不渝与牺牲奉献等精神。这些道德品质贯穿在整个爱情过程中,它是爱情之高尚与魅力的重要体现。其次,爱情的道德品质涉及到家庭和社会道德责任。爱情作为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之一,与其他情感和社会关系具有依附和连带关系,爱恋人、爱家人和社会其他成员这些情感应该是彼此顾及和兼容的,大学生不能“顾此失彼”。

在方法上,以案例为先导,说理为过程,理论总结为结束。同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由于道德更多地是情感范畴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案例。案例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往往一节课的理论阐述不及一个真实的案例,而如何采用案例则是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选案例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主题相切,二是素材具有情感和道德两重内涵。案例之后,如何剖析案例也很重要。这个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案例的看法和评论。之后,接着点评,抓住案例中情感和道德两条线索,梳理二者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情感和道德不能偏颇,在情感中必须考虑到道德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理论总结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另外,整个爱情道德意识教育中,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一旦他们参与了互动,就会对道德意识有更直观和真切的认知,从而对自身的行动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2.以法律为边界构建正确的爱情观

法律教育对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完善人格再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近几年,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引发的法律案件不少,比如大学生在恋爱中因经济拮据盗窃、因感情打架斗殴甚至杀人等犯罪案件多有发生。而在我们课堂内外,也会经常遇到学生提问恋爱中的法律困惑,比如,恋爱中一方提出分手,另一方不同意,用杀人或自杀来威胁,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这就是典型的恋爱与法律意识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培养大学生恋爱的法律意识:

(1)恋爱中的权利意识许多学生认为恋人之间的关系是爱与给予,而往往忽略了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自己和他人在人格、人身、情感、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权和获得尊重保护的权利,以及爱与不爱的权利等。恋爱中的法律意识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在恋爱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不能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最终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真正的爱情。其次,不侵犯对方的权利。不能因为爱而超越对方基本的权益。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也不侵犯恋人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意识应该始终贯穿在恋爱的过程中。

(2)恋爱中的经济往来的法律问题据我们观察,90后的许多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会有经济往来。这种往来包括钱财互借,礼物互赠等。但是,一旦感情出现破裂,就容易出现经济上的纠纷。如何处理这些纠纷?这也是大学生可能面对的民事法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回到前面章节中《合同法》第185、186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双方在恋爱中互相赠送礼物,一旦赠送的行为完成,从赠与合同关系的角度上讲,就无权要回。但是借的钱则不同,如果有欠条或其他凭证则可以依法追回。这些法律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大学生却很重要,一旦遇上了就能用上,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刻帮他们解决困惑。

(3)恋爱与刑法通常情况下,刑法不关涉恋爱与婚姻,但是在个别极端的情况下,大学生恋爱也会触犯刑法。因此,我们在爱情观教育中务必警示学生可能遇到的犯罪问题。这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如,恋爱关系中一方明知自己有传染性疾病,并没有告知对方的情况下导致另一方得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依法追究另一方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案件,对大学生爱情观教育都是有借鉴启示价值的。四、结语

爱情观以及相关的性安全、道德、法律问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基本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前多元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思政教育应承担起这个担子,不断开拓思路和路径,立足大学生情感与性安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形成一套系统的爱情观教育思路。当然,这个任务的实现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多方面综合努力,才能最后构建起大学生爱情观和性安全教育的体系,有效地促進大学生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发展,实现大学教育、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爱情观大学生教育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