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做传道授业的师者

2017-05-13 08:40冯星
神州学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院士领域学校

课堂上,我将给我的学生传道授业,不仅教会他们专业知识,更会以身作则,让他们学会心存感恩,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冯星,1985年出生,2007年10月赴日本国立佐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曾获2013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3年11月回国,任教于北京印刷学院。

进入印刷界“黄埔军校”

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与城里长大的孩子相比,缺乏太多的见闻与知识,很多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感触,只能在书本中寻找答案,行动挣脱枷锁,思想打破自封。正是这种原生的求知欲,生成了我惜书爱学的习惯。历史、人文、小说、鸡汤、传记等,通过展卷闻书香,伸手触摸外面的世界,认识科学,了解社会,理解人性,体味生活。也正是这些浩瀚无垠的智慧,如指路明灯,构筑了我思想的雏形,助我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硕士期间的系统学习,导师的循循教导,把我领入了科研大门。博士期间的深入探索,强化了我对研究领域的理解;持之以恒的学科加强,专注发光材料的钻研,让我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成归国后,我跨过长江,越过黄河,来到祖国的首都——北京,参加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北印)的就职面试,并在激烈的角逐中获得成功,从此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直到今天,我还暗自庆幸,在北京这等卧虎藏龙之地,有着无数身怀绝技的高手,并不出众的我,过招之后,还能险胜一筹,幸也。或许得益于我的运气,亦或得益于学校伯乐的慧眼,以及先进的人才引进政策。借助北印平台,让我的所学得以运用,抱负得以施展,也让我进一步成长。

众人皆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但是未必了解北京城南隅的北印。实际上,在印刷行业内,它是业界翘楚,是印刷界的“黄埔军校”,是印刷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中国的印刷行业培养了数之不尽的行业精英。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北印人对人才培养理念的传承,離不开北印人对学子的严格要求,更离不开北印这个平台对教师的苦心栽培。犹记何晓辉老师和我谈起过她的从教经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第一次上讲台前,何晓辉老师跟随蒲嘉陵老师(现任北印副校长)听课一年,学习教学方法和技巧,在经过严格的试讲、众多老教师评分通过后,才被允许上台授课。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何老师已经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典范,如今我能跟随她学习“如何上好一堂课”,真是荣幸之至。

正是众多同何老师一样秉承北印精神的匠师们的言传身教、谆谆善诱,才让知识得以传播,让我们这样的“青椒”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

站上高台眼界宽

2015年,我被学校推荐借调至科技部工作,有幸和中国最高级别的科技管理者共事一年。借助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中心这个平台,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引和帮助下,我逐渐接触到当前中国、乃至全球一流的专家学者、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研究热点。我突然发现,中国科技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在众多技术领域,中国已跻身国际前列,向世界一流迈进,甚至在关键技术上引领相关领域重点发展。

这一切,使我感到自己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微不足道。于是,结合自身研究背景、当前学校的学科优势及发展趋势,我向学校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进一步进修的想法和规划。未曾料到,我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让我再获学习机会。

通过在科技部的科技管理经历,我学会了如何洞察科技发展的趋势,我默默下定决心,要进步,就要向国际一流看齐;要成长,就要融入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要发展,就要向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们不断学习。

毛遂自荐于科研大咖

尔后,我通过查阅文献得知,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聚集诱导发光)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原创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领域。我国著名科学家唐本忠院士发现了这类反常的光物理现象,并深入研究该领域数十载,引领着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发展方向,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于是,我冒昧地向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院士毛遂自荐,表达了想跟随他学习的想法。又一次出乎意料,唐院士接受了我的申请。2016年,我有幸加入了唐院士的课题组,从事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领域的研究工作。

记得那一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唐院士办公室,第一次和世界级的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心中难免不安。唐院士亲切的问候、爽朗的笑声,很快消除了我心头的紧张。

唐院士作为一位科研大咖,不但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的精神与品质,让我受益终生。每周三下午是我们课题组的组会。一次,唐院士去北京出差,几乎每一位学员都认为他将赶不回来讨论。孰知,等组会开始时,唐老师拖着行李箱大步迈进教室,立即参与到课题讨论中来。那一刻,让我肃然起敬……师者敬业如斯,作为学生,又怎能不以勤奋努力来涌泉相报呢?

课题组聚集着众多不同研究领域的优秀博士后、博士和访问学者,每个人的学术背景各有不同,有医学领域的外科医生,有专门从事纳米研究的博士,有功底深厚的合成化学博士,有专注于材料应用的高分子专家,还有生物领域的学者……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组员们建立合作,我努力从各位身上吸取养料,时常开展头脑风暴,探讨问题,挑战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次次攻克了科研中遇到的瓶颈。

重归传道授业的师者

近一年的聚焦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思想,拓宽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知识层面,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这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进一步成长,也为我再次站上三尺讲台、全心投入工作积蓄了力量。

因着内心的求知欲和不满足,我不断向老师、同事们学习;因学校赋予的良好学习契机,让我能紧跟国际研究热点,深入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数月之后,我将重返北印。在课堂上,我将给我的学生传道授业,不仅教会他们专业知识,更会以身作则让他们学会心存感恩,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实验室里,我将带领我的学生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导师对我的栽培,更感谢学校的人才政策,让我有机会一路成长。

2017年,是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北印“实现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目标的关键一年。北印着力在人才引进与师资力量培养上下大功夫,为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人才政策。北印还结合北京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综合能力,让“青椒”迅速成长,将外界的先进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北印学子。

在北印,还有许多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他们受益于学校的人才政策,秉承着北印“严谨、求实、团结、勤奋”的精神,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教书育人,传承精神,培养更多优秀学子,服务于祖国的各行各业。

猜你喜欢
院士领域学校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领域·对峙
院士速递
学校推介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