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交流如何“带路”

2017-05-13 11:19张轮
神州学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倡议一带

张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民族谱写伟大复兴篇章中弹奏的最强音。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及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仅仅是商贸交往,也远远超脱人们对于产能输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狭义理解,而是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性全面合作的新框架,涉及到工、商、政、经、文等各个方面,从这一点说,这是命运共同体国家共同演奏的一部交响曲。文化教育交流,将在外交和民心沟通、经济文化共荣、人力资源流动中扮演重要的载体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酝酿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各不相同的时代背景下,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对于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而在这其中,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将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在于心之交。交心的基本方式和载体,就是文化和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以及资源共享。

历史上,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以及成于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丝绸之路的最初功能是贩运丝绸,后逐渐演变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因源于此,开始了东西方之间的人员、技术、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还涉及医学、舞蹈、武学和一些动植物种,并从物资流通向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延伸,对以后相互的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中华先民们面对浩瀚的海洋一筹莫展之时,从陆路上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大门,波斯、阿拉伯的技术和文化对于东方文明的启示和帮助,以及中国四大发明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催生了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并因此而改变了世界。

物质和商业贸易交流和科技文化的交流相伴而生,但是在交流过程中,思想交流的力量更加强大,当僵硬的商业或者外交利益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变得扑朔迷离时,人文与教育交流犹如春风化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教育交流,是科技、人文、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可以影响国与国、人与人交往中的身心交流和社会实践。

实践证明,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商业、建设、政策、金融等交流的基础和先行者,是打破壁垒和消除障碍的一把利器,是体现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旧连接着这个星球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和最密集的国家及地区的分布,连接的是最多元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我们拥有多年的积累,也具备了攀登新高峰的能力和勇气,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的留学目的国,足可说明我们在文化与教育交流中所蕴藏的潜力。在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和新的历史条件及地缘政治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既有新的机遇,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好重要角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创新的道路,实事求是,追求卓越。

打破既有模式,探寻新的文化教育交流革命。无论是输出还是引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们的留学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喜可贺。但是,留学生分布的国别不均,政府可以考虑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专业设置上与时俱进。文化和教育交流,载体是留学生,仅2016年一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就将近55万人,来华留学人数突破44万,而且我国能够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遍布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来华留学生来自超过20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占到一半,而且专业分布广泛,涉及工、商、医、农、文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国相对集中在几个教育发达的国家,美英澳加几乎占了九成;来华留学前5名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总数超过了三分之一,诸此种种,表明分布尚不均衡。对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们要打破既有模式,寻求新的文化弘扬和教育交流的革命,既要在命运共同体国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创新宣传和推广方式,甚至设立专门的驻外招生机构,同时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上要加以倾斜,给予特殊的政策激励,以使得“一带一路”光环上的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共同繁荣。

对于高校,要鼓勵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建设、经济贸易、管理服务、教育交流、政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传承等,设计与时俱进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灵活多变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招收、培养急需的、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多措并举,让教育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更大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实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肯定不是一方良药,我们需要在教育及文化交流中有专业、地域、语言,以及文化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我们的文化教育交流项目。

培养适应国际合作的跨学科专业人士,发挥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先导作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也有很多热衷于此的企业单位,这是积极的因素。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文化和教育推广将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工程建设和市场交流,引起了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但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不长,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显性困难之外,还会遇到来自政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其他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的壁垒与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和教育先导一定要承担起责任,通过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既要知己知彼,厘清合作区域和国家的人力、资源、科技、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知识产权、投资保护的政策法规,避免因盲目而跌入陷阱。而且,要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合作的工程、管理、政策的跨学科专业人士,真正发挥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先导作用,服务和促进商业、经济的合作与共荣。

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诱导,发挥团队群体优势。目前,国内成立了许多针对“一带一路”的“联盟”机构,涉及各行各业,万众参与。但是,有必要进行制度设计、协同推进,避免走弯路。“一带一路”倡议给国内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催生了新的思路,很多先行军们纷纷举旗,成立各种针对“一带一路”的行业或区域性协作的发展“联盟”,极大限度地调动了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促进了相互协同。然而,我们毕竟面对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面对的是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确实需要广阔的胸襟,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对战略和未来的思考。只有从国家层面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诱导,发挥团队群体作战的优势而非单打独斗,在“一带一路”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才能将各自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高等院校也一样,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技术和教育需求,切忌一哄而上,对于工业、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商业、法律等不同的专业需求,发挥各所大学学科优势,共商共建,携手同心,才能真正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古老文化的优势。

打破传统思想和自我束缚,用创新的方式拓展教育和文化交流。在历经多年的教育开放和合作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系和方法,但是,“一带一路”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人力资源流动、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和商业与经济交流相伴的新问题。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能否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都亟待通过实践去验证。例如,国家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为优秀的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是否可为外籍在读学生开辟在华拥有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渠道,充分让年轻人进行流动,让极具活力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为“一带一路”做好人力和科技资源的储备。来华留学生的校友工作在之前也已有積累,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将所有来华留学毕业生和友好人士发展为我们的朋友,并持续不断地保持信息沟通。因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生活过,对于这片土地有一定程度的价值和文化认同,他们能够想到一起,心有灵犀便能一点就通,他们是“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线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体化构想,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经济交流是基础,政策法规及社会的沟通是基本保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无限风光,但是也面临巨大挑战。教育文化先导,先要建设心中的那座桥梁,先打破人们心中的壁垒,同呼吸共命运。“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教育文化交流要走在前面,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必将来临。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倡议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