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议论文阅读

2017-05-16 14:17王孔文
试题与研究·中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论点

王孔文

【考点阐释】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梳理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能体味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全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议论文阅读的关键是把握论点,对论点的考查几乎是中考必考题,尤以中心论点最为普遍。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补写论据。辨析论据类型主要从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方面来辨析;补写论据是近年来常见的题目,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3.辨别论证方法,分析论证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常常综合运用,要注意在阅读训练中仔细分辨,并能分析其作用。

4.把握文章结构,剖析论证过程。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证程式。论证过程是指论述论点的过程,剖析时可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加上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表示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

5.找准分析角度,品析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洁概括、生动形象是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也应从这几点入手。

6.获取有益启示,结合实际拓展。此考点为中考热门考点,出题形式灵活多变。这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要求考生就观点或现象谈启示、感悟等。

【原题呈现】

例1.(2016·山东潍坊)閱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 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 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才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就内容而言,是作者对所议问题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灵魂;就结构而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就句式而言,是明确的判断、完整的陈述;就位置而言,经常出现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偶尔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本文一开始即运用苏轼的事例,引出对“清欢”的阐释,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中心论点。

【答案】清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2.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了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议论文中叙述故事或列举事例的作用有三个:一是引出论题或论点;二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三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本文开头使用苏轼的事例,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孔子对颜回“清欢”生活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进一步证明了“清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这一中心论点。

【答案】使用苏轼的事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使用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多个角度入手,题目所给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升文章的论证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答案】运用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此题,需仔细阅读第⑦段,给该段划分层次,写出层意,再加上表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归纳。第⑦段可分三层:①否定一些错误的做法;②提出“清欢”的正确做法;③用苏东坡的事例进一步强调“怎样才能做到清欢”。层次划分正确,层意概括得当,论证的最后结果便是第一问的“主要论证了什么”。

【答案】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清欢。先否定错误的认识,再指出正确的做法,最后用事例论证。(先正反对比论证,再事例论证)

例2.(2016·福建福州)閱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最美的姿态

张 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可分别结合第④段中的“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和第⑤段中的“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概括作答。

【答案】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充盈人的心灵,养就人的高贵气质。

2.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时,先要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特征,从而准确作出判断,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对比论证。如文章第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 示例二: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 示例三: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6·安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6·山东烟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有所畏,有所不畏

①孔子说:“勇者不惧。”不惧的,是跌跌撞撞后的遍体鳞伤。孔子说:“君子有畏。”畏惧的,是发人深省的圣人之言。由此观之,真正的勇士,______只知横冲直撞的莽夫,______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却不畏惧披荆斩棘的拓荒者。

②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蒙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实则是一部书写勇敢者不惧的精神史书。人类社会的产生、延续,也应以勇敢不惧的精神为先决条件。

③但勇敢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无所畏惧。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持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

④鲁迅曾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之所以将真正的勇士如此定义,是因为勇敢不仅意味着对死亡与黑暗的无所畏惧,更意味着对个人价值的艰难创造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基于对天下苍生、对人间正义的畏惧。神农氏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勇士。为了探寻医药的奥秘,他走过大江南北,嘗遍百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心系万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劳顿和死亡的恐惧,最终在我国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曼德拉,这座屹立于彩虹之上的不朽丰碑,一生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早年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狱,身陷囹圄27载。但他没有畏惧牢房的阴冷黑暗,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由与光明的敬畏,最终终结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如香港音乐人在写给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⑤当今社会,有关中学生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违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中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轻言放弃。

⑥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毫不畏惧地踏上未知的荆棘路。

1.给第①段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第③段加点词语“君舟民水”表达的思想倾向不一致的是( )

A.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下为主,君为客

3.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请为第④段论述的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新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错爱子女意味着毁灭

习 骅

①年轻时读曾国藩家书,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对后辈的态度。比如家教五个字:书蔬鱼猪竹。他特别反感孩子们睡懒觉,要求赶紧起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种竹子去。女孩子还要纺线、做饭、洗衣,家务事自己做。不但如此,竟然写信通知他弟弟:我将来绝不给子女留钱,做官的人给子女留钱“可羞可恨”。

②此举容易让人理解为,做父母的不疼爱子女。然而,曾国藩的解释是:只有勤奋才能保持家人向上、家族兴旺;后代如果没出息,钱财就成了作恶工具,全家将跟着蒙羞。深细思之,才觉这样的对子女之爱,“道似无情却有情”,可谓爱到了点子上,亦可谓明智。

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这首词读来总让人会心一笑,因为他把天下父母的内心写得纤丝毕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亲情中,护雏舐犊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物学规律,人的一种本能。望子成龙则是其必然延伸和社会性升华,在重视家庭伦理的中国尤其如此。假如说有人竟亲手把子女推进火坑,一步一步让他犯罪坐牢,为人父母者是否觉得匪夷所思、无法想象?

④令人唏嘘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蠢事并不少见。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利令智昏,全家齐动员大搞腐败,刘铁男、李达球、郭永祥、赵少麟无不如此。本来他们拥有世人少有的辉煌成功,最终却折了老子、赔上儿子、殃及孙子,甚至为了减轻罪责互相诿罪,亲人成了仇敌,等待他们的只有黑洞般的痛苦寂寥,人生悲剧莫过于此。发人深思的是,亲情竟何以至此?父母爱子女,何以沦为如此结局?

⑤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能说刘铁男们的“爱子”不“计深远”。当初刘铁男让儿子在关联单位拿干薪,一定不是为了积累犯罪证据,一定以为是讨了大便宜。然而,把不劳而获、违法乱纪当作爱和智慧,必然在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亲手毁灭自家的幸福,可谓饮鸩止渴,愚不可及。刘铁男在法庭最后陈述中,泣不成声地说他对不起儿子,一语戳中了这一类父亲难以启齿的痛处,正是“可羞可恨”!

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爱是无罪的,溺爱则是毒药;有的事错了可以重来,错位的爱则意味着毁灭。有的家庭因为这样的溺爱与错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事稼穑”、好逸恶劳。有的父母为孩子走关系、谋位子、贪财富,甚至不惜违纪违法,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此之爱,容易使孩子养成诸多不良品质,失去了独立成长、发展的能力,看似为孩子“计深远”,实则误其前程、断其生路。

⑦周恩来不让子侄透露亲属关系,杨善洲不给子女安排工作,多少老一辈革命家把一生积蓄全部交了党费、不留给子女。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爱子女,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唯有树良好家风,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才能真正许子女一个美好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①②段由曾国藩对后辈的态度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线句“深细思之,才觉这样的对子女之爱”一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④两段中多次运用问句,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⑦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点“无用之书”

张业修

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股》《如何理财》等。反之,那些不授技能的书,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书”。

③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若把读有用之书当成读书的全部,或对“无用的书”心存芥蒂,就有失偏颇了。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④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记得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最喜欢看《黄继光》《董存瑞》《穆桂英挂帅》等小人书。上中学时,抽空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巨著。为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上大学?”在学校,也没少挨老师批评,有几次因自习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不仅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连借来的书都被没收了,害得我只好东借西凑,才把图书馆的罚款交了。

⑤从学校毕业以后,在阴差阳错中,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当上了“账房先生”。这样一来,就导致专业不对口,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反倒是平时所读的那些“无用的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在我看来,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

⑥可以养心。人生在世,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养心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而这些东西常常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正如叶曼在《智慧人生》一书中所说: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

⑦可以怡情。倘若能排除杂念,静静地于文字间穿行,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份忧伤哀愁;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份潇洒豪迈。有了这些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读书中所拥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惬意、情致与乐趣。

⑧可以增趣。人生若无趣,即使物質生活再富有,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趣从何来呢?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静静地读那些“无用之书”,才能让生命的闲暇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

⑨可以益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看似“无用之书”,实际上最有用。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自《北方人》2016年4期)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只读“有用的书”。

B.要多读“无用的书”。

C.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

D.多读“无用的书”,可以养心、怡情、增趣、益智。

2.从文中看,“有用之书”指的是哪类书?“无用的书”指的是哪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与第⑥⑦⑧⑨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句中“或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创新表达也是传播力

李 斌

①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科学术语和公式超出了公众所习惯的认知方式,深奥理论通俗表达,才更容易为公众接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表达和阐释,与传播的内容同样重要。

②同样是指出缺点,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有人会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样是形容工作忙累,有人会说“头一抬,天就黑了”,有人则会说“想念床”。表达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就新闻舆论工作而言,表达又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③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呈现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舆论态势犹如一个大教室,媒体是雷打不动的信息中心;移动互联时代,新闻舆论态势则近乎游乐场,受众可以随兴趣任意选择内容和场景。要从媒体竞争中突围,在舆论引导中制胜,空洞说教、生硬灌输不行,追求猎奇、编造故事不行,刻意迎合、取悦受众不行,庸俗媚俗、极端表达也不行。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才能提高媒体对受众的“黏度”。

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盲人站在路边,身前放块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过往行人很多,却没人在他面前驻足。一位诗人路过此地,在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结果,过路之人纷纷解囊。是打动人心的文字,触动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们不由得伸出援手。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自说自话、不讲方式,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不赢得认同不足以引领导向、成风化人,非表达创新不足以争取认同、凝聚共识。只有不断增强受众意识,春风化雨、引人入胜,才能让我们的文字打动人心、深入人心。

⑤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就像古代的风、雅、颂,分别对应民间歌谣、文人雅乐、祭祀咏调,若只有一种风格,必定难以满足各方。好的思想、观点、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途径表达出来。分众定位,才能精准对焦;多样表达,才能有效传播。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正面进击也有侧路包抄,才有新闻传播合力,才有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輿论矩阵,从而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新闻的本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不应满足于当新闻信息的“搬运工”,而应成为多样化表达和传播、在多元中立主导谋共识的担纲者。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就一定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

1.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才能提高媒体对受众的“黏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舆论工作者不应满足于当新闻信息的“搬运工”,而应成为多样化表达和传播、在多元中立主导谋共识的担纲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看,新闻舆论工作者怎样才能求得创新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高 深

①自尊自爱的人不可不读《庄子》。

②庄子是我国古代的圣哲。他在靠编草鞋度日的贫困处境中,心胸却出奇地博大,向往的是大鹏振翅翱翔于九万里碧空。当诸多圣贤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向君王和诸侯们说教怎样“治人”的时候,庄子却背对君主面向大众,虔诚而又恳切地劝告平民百姓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如何在丑恶多罪的环境中树立起内心世界的自尊与自爱,以不丧失人的本性。

③自尊与自爱是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最雄厚的资本;也是作为一种到达理想境界和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自尊更多的是从“尊重别人”那里获得的赠品;自爱则是从自己一生实践中结的果实。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身家性命,尤其是爱护自己的声誉和品德。不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是自己一个人独处,都能以很高的品格管束自己,不与任何卑劣的事情挨边,不可告人之事不为,这便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坚守着自爱。

④生活中有无数陷阱和深渊,不自尊自爱的人,将掉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最可怕的陷阱和深渊。那些贪官们是典型的不知自尊自爱的人。由于早些年的某些业绩或才华,或是由于曾经做过某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让他们去掌握一定的权力,可是他们自己并不真正爱戴自己,突出的表现是:个人欲望膨胀,无限放大一己之私,为金钱敢于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成捆成捆地捞钱,吞噬人民的血汗,结果落个身败名裂。难道这“陷阱”“深渊”不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吗?

⑤“深爱自己者将无敌。”爱自己的人总是那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例如对待权力,他们总是能认清自己到底有多大权力,是谁给的权力,要用这些权力去做什么事情,为谁去谋福祉。但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英国记者、文学家切斯特顿说:“一个人可以理解宇宙,但永远无法理解自我;自我要比任何一颗星星更遥远。”人苦不自知呀。贪官们就是不自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此不为人民干好事,反而干坏事。对这些不自知也就不自尊自爱的权力者,人民不仅要收回权力,而且要给他们严厉惩处。这就叫作“不知自爱反是自害”。

⑥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愛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

⑦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自尊和尊人,自爱和爱人,看来像是两回事,实际上是一回事。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0期)

1.阅读全文,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推荐阅读《庄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在丑恶多罪的环境中树立起内心世界的自尊与自爱,以不丧失人的本性,庄子以及《庄子》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B.自尊自爱就是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这极大地体现了个人的行为思想,不受他人制约和限制。

C.英国记者、文学家切斯特顿说:“一个人可以理解宇宙,但永远无法理解自我;自我要比任何一颗星星更遥远。”这是在突出强调很多人虽然能爱自己,但总是苦于不自知。

D.自尊自爱是有标准的,不是做过某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就可以在自己掌握的权力使用上偏离方向,对自己爱戴得狠一些。

5.下列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材料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见第90页)

猜你喜欢
论点
如何安放议论文的“灵魂”——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不畏浮云遮望眼
注意逻辑性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设置分论点 天机织云锦
学会横向展开议论(上)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递进式分论点的分类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寻找论点把握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