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配创业者

2017-05-16 08:48姚芳沁
第一财经 2017年18期
关键词:点子创业者

姚芳沁

去年年底,生活在法国的Hasan Sheikh Faridul即将博士毕业,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他已经得到了不少工作邀请,其中包括巴黎一家顶级安全公司的职位。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能保障他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在法国的生活,作为一个来自孟加拉国的移民,在法国再多待一年,他还能拿到公民身份。这时候,他接到了一通电话。

这通电话来自Entrepreneur First(下简称“EF”),它是全球第一家技术创业公司组建机构。每半年,EF会从全球召集100名来自各个领域的技术人才,来到其位于伦敦南部的办公室,希望把这些陌生人搭配组合,成为创业者。这些被选中的个人在进入EF之前,甚至連创业想法都没有,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在6个月内,他们会找到自己创业公司的合伙人。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但EF已然成为全欧洲最活跃的创业公司产出机构之一。自2011年成立以来,有143家公司从中孵化出来,它们加起来的总市值超过4亿英镑(约合35.72亿元人民币)。每一家孵化出的创业公司,EF占有8%的股权。

EF的联合创始人Matt Clifford和Alice Bentinck相识于2009年,那时候他们都才毕业,一个拥有剑桥大学的历史和管理双学位,另一个来自于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他们顺其自然地加入了大公司麦肯锡,从事管理顾问工作。然而稳定又单调的工作让他们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优质的人才总是固定地进入一些行业,比如金融、咨询和法律,这是我们个人的体验,但并不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于是,我们想创立一个机构,把人们的才能和热情输送到其他一些更高效更有创造力的领域。”Clifford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对于当时已经超过30岁的Clifford和Bentinck来说,自己去成立一家公司似乎有些太晚了,他们希望EF能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不过,创业孵化器的概念并不算新。其中最有名的是硅谷的Y Combinator(下简称“YC”),孵化出了包括Dropbox、Airbnb等明星公司。通常,这些孵化器项目既接受个人申请,也接受公司申请,它们的身份就好比是创业公司的培训学校—在这里,创业者可以学习如何将他们的发明创意变成一个商业产品。

“这些孵化器通常都自然而然地认为,找到一个创业点子和合适的创业伙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们通常回复人们说,等你有了这两样再来找我们吧。我们为什么要等待缘分,为什么我们不能帮人们来找一个好团队呢?”Clifford说。

EF就是这样一个为个人搭建的孵化器。如果说YC是让已经是好友的人们在一起深入创业项目,那么EF就是让陌生创业者快速约会。“人们希望创业是浪漫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加快他们找到真爱的可能和几率。”Clifford说。

EF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在招人的时候看重个人才能,而不是他们的创业点子。“虽然目前的创业文化已经非常兴盛,但大多数有才华的人仍然会选择传统的保守的职业道路。一些最有潜力的创业者或许还没有遇到一个创业灵感、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或是攒够了创业资金。我们希望这些有才华的人都能成为创业者。”Clifford把他的这个理念称为2.0时代的职业发展。“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还处在1.0时代的职业发展期,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给我们灌输这样的理念。”

当Clifford和Bentinck在2011年刚成立EF的时候,很少有人看好他们会成功。投资者大多认为从头组建一家创业公司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过,EF的模式目前看来的确是成功了。其最有影响力的案例是Magic Pony,这家开发机器学习和视觉处理技术的公司在2016年6月以1.5亿美元的价格被Twitter收购。

Magic Pony的创始人Rob Bishop和Zehan Wang同在伦敦帝国学院学习,但他们在2014年加入EF之前并不认识。甚至在他们加入EF之后,也花了8周的时间才正式组队。Bishop那时还是树莓派的工程师,树莓派是一款基于Linux的单板机电脑,他建议使用Wang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加快图像处理。3周之后,他们便推出了一个产品雏形。他们把公司命名为Magic Pony正是因为他们觉得一切发生得都太不可思议了。

EF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创业者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塑造的。“我们不需要等待创业伙伴们在哈佛或者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自然地相遇,你是可以把这个过程量化的。”Clifford说。

2016年,EF总共收到了5500封申请信,但能接受的名额只有200人,竞争相当激烈。根据简历首先会剔除半数的申请者,之后EF会对通过Skype面试入围的申请者,再剔除半数,剩余的申请者会被邀请到伦敦接受正式的面试,并参与为期一个周末的黑客马拉松。Hasan Sheikh Faridul认为自己如果放弃这个机会,他会后悔一辈子。于是,他辞去了工作,离开了在巴黎的家,来到EF准备成为一名创业者。

在EF,速度是非常关键的。学员需要在3个月的时间内找到创业合伙人并确定创业项目,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内推进产品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得到来自学术领域的科学家和风险投资者的指导。

来到EF的第一步是在一周之内完成一次配对。“大家都讨厌这个过程。不过如果不亲身和某人一起工作的话,你不可能知道对方是否适合在一起工作。”Clifford对《第一财经周刊》说。EF过去的经验发现,最后成功的创业团队有半数在两周时间内就找到了自己的合伙人。为了让参与者充分互动,EF建议他们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优势。

在培训之前的6周,EF会将学员带到郊外的一座农场,通过一些桌面游戏和厨艺挑战,学员们逐渐了解他们的伙伴。“我们希望学员们尽可能充分展示自我,而不是他们的项目。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定型的创业点子,就很难找到一个合伙人,因为别人会觉得你对这个点子享有主导权。”Clifford说。此外,他们还需要展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通常一个创业点子形成的基础,它们就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

在这些学员中,有Google前员工、空客的高级工程师、高盛银行的交易員等。最开始的几周是非常紧张的,所有人都急切地要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

Faridul因为签证问题没有参与农场体验活动,但他也并没有闲着,而是在Facebook上积极与学员们交流。他选中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通信系统的研究生Mohamen Ben Arbia。他们目前已经联合开发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身份证明识别系统,可以用在机场电子通道等场景,并且还获得了埃及政府的支持。

找到合伙人开发产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学员每周都要一次公开的项目陈述,互相比较学习。为了保证自己的项目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展,他们需要定位自己的用户,并和用户交流,只有开发用户需要的产品,他们才能留在项目中,因为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终极任务是必须能够商业化。

很多EF学员的创业点子听起来可能并没有太令人兴奋。Clifford并不介意这一点,他认为EF的优势就在于它能推出一些“不那么性感”的B2B创业公司,或者是“深技术”公司—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和芯片设计等领域,这也是他们的投资策略,因为B2B领域的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并且可以通过专利形成壁垒。EF鼓励学员解决具体的问题,他们的关注点也更窄更深。

现在看起来EF运转还不错,但其模式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成形。2012年9月的第一期课程开始的时候,办公室还是光秃秃的,冬天唯一的取暖工具是热水壶,EF的定位也没有很清晰,只是把一群技术和非技术人才集中到一起。不过,意外的是,在那一年最终有11家公司成立,并且有4家公司得以出售。这个幸运的开局让Clifford和Bentinck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创业公司的门路,于是很快办起了第二期。不过很快问题浮现出来。

首先出问题的是团队建设。Clifford和Bentinck一开始觉得创业者会自然地聚到一起并不太会分开。在课程开始之前,他们举办了多场黑客马拉松让学员选择合伙对象,但在那之后合伙人接二连三地分手了。

“当时真是一个危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然后我们看到人们又以新的想法重新组队,我们才意识到,EF不能太急切地把创业者们硬凑到一起,而是应该把他们分开。”Clifford说。

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帮助人们解决分手问题。Alina Colceag是个程序员,这个身份让她非常抢手,最终她和另一个已经在经营一个网站的队友组合,但很快她发现在对方的网站上工作有很多的局限性。“就好像你嫁给了一个有孩子的男人一样。”Colceag如此解释。在EF的建议下,她选择了离开。EF在看到一个团队陷入僵局时,会主动介入把他们拆散,很多时候,这是学员自己很难做到的。

Colceag在Clifford的眼中或许就并不适合EF。她有着很扎实的编程技术,使得她可以在任何一个团队下工作,但她本身又是一个向往挑战,充满创业野心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每一个学员要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全而不精不是EF需要的人才。”

与此同时,EF还发现组合的团队中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背景成员的退出导致项目流产,这个经历也让EF在后来的学员筛选中主动去除了商业背景的人才。这个决定一度非常有争议,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表示困惑,“CEO在哪里?商业人才在哪里?”

但EF有自己的理解,技术的潮流已经从通用软件向精确算法过渡,商业人才远不如一个学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来得有用。不论对投资者还是创业公司来说,当下人工智能都是最热门的领域。EF中有半数的团队都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决不同领域内的挑战。“我们发现那些有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背景的人能对一个创业点子起到互相挑战互相支持的效果,合作效率也更高,因而能产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商业才能固然重要,但在创业公司的初期,其真正的价值还在于技术和产品本身。”Clifford说。

去年9月,EF还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个海外分支,以吸引越来越多来自亚洲的技术人才。同时,在新获得的4000万英镑(约合3.57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帮助下,EF宣布将对创业公司的投资支持从半年延长到两年。最终,Clifford希望EF能够取代YC。“我认为还是旧时代的模式,它其实只是在花钱投资,希望有一天某个创业点子能成为市值过亿的爆款。它真正为公司的成长所做极少。EF则完全相反,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创立一个公司,希望它未来能上市。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像大学一样的机构,或许可以成为创业界的哈佛。”

猜你喜欢
点子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乡村点子锣
(一年级上册)如何用点子图进行“凑十法”的建模
好点子不足以支撑好买卖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点子摇滚怪杰 Dan Deacon 12月启动中国巡演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
从职场高管到创业者的一年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