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也是破绽

2017-05-17 18:40石勇
南风窗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骗子太极

石勇

前段时间综合格斗教练徐晓东对“传统中华武术”的挑战很能夺人眼球。他和雷公太极大师魏雷在成都的公开对决,不到10秒就打倒对手,引得一片惊呼。

徐晓冬经常在网上炮轰传统武术,甚至说“传统武术,太极为首,都是骗子”,说传统武术都是些花拳绣腿的舞蹈,没有一点实战的实力,他要打假。战胜雷公大师后,他还向武林点名邀战,很多人不理他,但也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太极拳世界冠军王占海出来回应。不过,要派出应战的,却是一位散打冠军,一位会太极的散打选手。

中华传统武术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徐晓冬只是打倒一位太极选手,并不能证明传统武术不行。但是,有没有混进一些只会花拳绣腿,甚至像“最强太极推手闫芳”这样的骗子?由于“武林”的神秘化,其实大家并不知道,也无法作出判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电视上,在表演台上,武林高手和大师们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另外,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武侠剧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武术的高深功力展开想象。

以我们的直观,所谓的武术特别讲究套路。手一舞一舞,脚一踢一踢的,时不时还来个金鸡独立大鹏展翅,姿态相当优美,极具观赏性。而且,在营造出来的意境中,它显得神秘莫测。在没有被“秒殺”前,雷公大师在视频里展示出来的也是这种形象。

武术首先是强身健体,把人的体能发挥到极限。它要讲究德。但似乎也并不排除实战,否则跟广场舞有何区别,何称为“武”?所以,检验有没有实战能力很简单,就是证实和证伪原则。徐晓冬的挑战确实在姿态上不能让人认同,但它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优美的套路有用吗?

以我的理解,检验一种东西靠谱不靠谱,可以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效果。像一门知识,一门武术,一副药,如果没有效果,那无论说得多么好,意义不大。第二个标准是有没有自洽的理论。对,理论必须是自洽的,因为有效果,必然有原理保证,而对原理的解释,恰恰是自洽的理论。

像中医,以我的亲身经历,是有效果的。但我也遇到一些中医骗子。原因恐怕就在于理论的自洽性不足。而这就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不太清楚像太极等传统武术的理论是什么,但感觉挺神秘。由此我想到了一门学科,所谓的心理学。

心理学也非常讲究套路。虽然不是手一舞一舞脚一踢一踢的,但也是这个症状那个效应这个实验那个多巴胺地亮相。它或者搞得特别“科学”,把人的心理还原为生理研究,好像他研究的不是心理规律而是生理效应;或者又搞得特别的神秘主义,好像这个能量那个力冥冥之中特别的厉害。

尤其是“科学”、“专业”的说法,还有各种量化的测量更是让我感觉有点可笑。心理学只是人文领域,跟“科学”有什么关系?为了显示自己很专业,心理能量化吗?能量化的不过是生理的指标,最多是心理的生理效应的指标,这跟心理有什么关系?所以用赵汀阳老师的话说,这不过是一种“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合理化机制维持着知识的信心。”另外,美国政治学家罗斯金质问那些把政治学“科学化”的人的话,也适用于质疑那些把心理量化的人:“当最高法院裁定基于种族原因解雇学校老师是违反宪法的,而以同样理由雇用他们却不算违法时,法官们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呢?试着量化这些看看”。

所有的套路,只是一种专业化的企图,只是在提供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人们似乎可解释,可把控,或可获得各种感觉—比如很厉害的感觉,“知识”的感觉。但套路终究是套路。如果固执于这种套路,让它代替效果,代替自洽的理论,那就是一个破绽。毕竟,套路不是实力。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骗子太极
传统武术怎么了?
骗子?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骗子鸟
诚实的骗子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骗子